《山海经》中的不周山,何以不周,与天圆地方之说有关

思维方式的禁锢

看《山海经》,如果能看出不怪异来,要么是浪漫主义、发散思维太强烈了,要疯的节奏;要么就是可能看懂了。

西方人在这方面受到的思维限制少一些,所以研究起《山海经》来,竟然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历史,例如中国古人远赴美洲、玛雅文化的鼻祖可能是古代中国人等等。这就是思维方式不同导致的研究结果不同。

《甲骨文的启发》这个连载一二百篇了,无非是一家之言,或有启发而已。笔者无法证实九尾狐就是大鲵,可是你也无法证伪这个推断的。笔墨官司,无非说说而已,都是废话!

就像弄一个飞碟放博物馆展览,弄个外星人过来握握手,也就没什么置疑的了,否则,无论说有还是说无,不都是扯淡吗?既然扯淡,就别太认真,哈哈而已。

西方人喜欢一本正经的扯淡,很唬人也蒙人;东方人严肃一些,轻易不扯淡,仅仅是偶尔把谎言放在真话里面或者把真话放在谎言里面罢了。

证实和证伪这些上古内容,都是考古学家的事情,时间越往后,大约是不太好搞定了。除非秦始皇陵哪天重见天日,有意想不到的证据出现。。。。。。例如发现秦始皇很喜欢看书,秦宫图书馆的书籍皇陵里面有一套备份,那么先秦历史也就真改写了,大家也就不用争论了。

甲骨文已经破解1000多到2000来字,还有几千字并未破解,原因何在?

因为那即是字,又不是字,那是抽象的画。一幅画就代表后世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几个意思,用后世的字又如何对应?甲骨文用现代汉字一字一对应的这种破译方法,本身就是枷锁、就是禁锢。破译出来的一句话,依然看不懂意思的原因也在这!文字的产生是为了表达意思,让人看不懂的破译是为了什么?谈何破译?

周朝的金文对甲骨文的字义进行了一部分的改变,并且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销毁证据的小动作,这些字义为后世所沿用,上古之意也就渐渐淡去了。这更为甲骨文的研究带来了大麻烦。

从周朝开始,后世的文字表义逐渐准确,而更久远的古人的表义是不够准确的。用准确的尺测量变换的云彩的长度,量得出来吗?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何以不周,与天圆地方之说有关

《山海经》中的一个经典--不周山

这个名山,后世多有阐发,当然同时也加上了自己的构想,使其成为美妙的传说。

不周山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现在就分析一下这句话。

古人的海

西北海,是哪里?假设以黄河流域为中,那么西北方向最大的湖泊就是青海湖。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何以不周,与天圆地方之说有关

海的金文

甲骨文中尚未找到海的对应图符,金文的海与现代的海意思也不一样,是陆地上的大湖泊,是水之母,河流的发源地的意思。

那么现在的东海、南海是古人的海吗?一样是。古人认为那仅仅是大了一点的海而已,肯定在陆地上嘛!

古人的天地

我们通常忽略了一个古人最简单的认识问题,也就是他们对天地的感悟与我们现在的认识并不同。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何以不周,与天圆地方之说有关

古人头脑中的天地的模拟图-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古人就这么认为的。所见即所得。

《甲骨文的启发—意外发现中国特色的古建筑图纸的秘密—学传统文化》。这篇无法链接,自己在笔者的文章中找吧。当时笔者还不是原创作者,所以笔者的原创是不能证明是我的原创的,网上盗版的太多了,现在好了。

天没有塌下来,是因为盘古用巨鳖的四腿支撑住了天。所谓的智慧,不就是我们对所见之物给自己一个能够接受的解读吗?当然,这种解读因个体的差异,可能唯物可能唯心。大多数人认可的那就是大智慧了。

古人先有河图洛书,洛书将(地球的整个表面)大地分为九块,中,就是中间的那个五的位置,居正中,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而周边一圈八个方框,与地同大。很霸道的想法。

这九个方框都四方吗?古人没在意这个,大概差不多就行了。天是圆形还是球面,古人好像也没太计较。但是从有浑天仪开始,说明古人知道天是天球了。

大荒之隅是哪?

那周边八个方框的边上的角落,说不准确的地方,人迹罕至的地方都叫大荒了。

青海湖西北方向,人迹罕至的是昆仑山脉,因此一些专家认为,不周山,这描述的是昆仑山。但是如果把思维再扩展一下,这描述的可以是帕米尔高原,甚至是非洲的山脉。

那时候说的距离哪有准啊!动不动就说三百里,实际差不多就行,当时走路,三百里已经够累了,没汽车啊。

三百里是虚数也行的。三在古代都可以是虚数(不是数学的虚数),何况三百呢?只要足够远,都是三百里了。方向大概差不多就可以了。这一点,在看《山海经》的时候千万留神,就算说美洲,也是大荒之隅之外三百里或者海外三百里,差不太多的,都在地面上。

有山而不合

这里的关键在合这个字的理解。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何以不周,与天圆地方之说有关

合的甲骨文

合在甲骨文中的本意是亲嘴的意思,有山而不合,那就是这山想和天亲嘴,没够着老天爷的嘴巴。

哪里的山都有这问题,但古人这么说,实际是一个大的数理文化问题。也就是圆方不可能完美地数理一统,总有美中不足啊。圆、方在数理一统的交界处,总会有点麻烦不能圆满。

这个认识,西方直到数学家欧拉发现π是超越数,西方人才懂这个道理。而中国古人,不经意间,说出了这个大道理。

这也是后世将不周山的不周翻译为不周全、不圆满的原因。

但是不周的本意是这意思吗?不是!有甲骨文为证。

不周的本意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何以不周,与天圆地方之说有关

不的甲骨文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何以不周,与天圆地方之说有关

帝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不居然仅仅是包含否定的意思,竟然和帝同源,都是盖房子的意思,与帝的差异就是少了中间的捆绑,这房子太不太牢靠,所以不太好,这才有否定的意思。古人也不容易啊,这么脑筋急转弯,真的有点累。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何以不周,与天圆地方之说有关

周的甲骨文

周的本意是“筑埂划界,圈地而种”,分封制的源头,周是周边的这些框框,期间的点是种庄稼。洛书需要画九个格,这里省略为四个格,还是正方,不过简化了。

那么不周,如果不有否定意思,那就是这些框框之外的地方。如果不没有否定的意思,是盖房子的意思,那就是偏远的地方,有人居住的意思。选哪一个?问古人吧。

当然这是周朝以前的意思了。周朝以后的意思就是不周全,这影响不大。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何以不周,与天圆地方之说有关

宫的甲骨文

甲骨文中没有发现塔字,有宫字,就是有很多窗户的房子,古人这图很形象,也很抽象。西方古代的传说有建巴别塔,中国当时忙着建宫殿了。

名字而已

实际上,就算翻译为不周全影响吗?不影响。就像这人叫大名还是叫狗剩,无非一个名字,说的都是他。

但是我们在研究山海经的历史文化意义,就得考虑古人当时为什么给它起这个名字呢?叫狗剩当然是太俗了,那为什么叫金龙,而不是麒麟呢?实际想的是这个问题。

《山海经》中描述的古人可能到过哪里?

这个范围,只能说与陆地相连的,都有可能。

那么到非洲也是正常的,或者听闻非洲人说;到美洲也是正常的,几万年前白令海峡是冰封的,可以走到美洲的。

谁又说的准《山海经》记载的内容到底有没有包括几万年前还是几十万年前呢?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何以不周,与天圆地方之说有关

不周山到底在哪?

通过这么一番解读,那么不周山到底在哪?你该知道了吧。在天边!这个答案肯定对。

至于你说是昆仑山还是帕米尔高原或者说非洲的哪个山脉,这随便你。看你的发散思维水平了。如果你想象坐在光速的飞船上,那么天边就更遥远了。支着天的柱子我们总是没有看到,那么,向前再走三百里吧,可能就看见了。这个物理学家证实不了,也否定不了。

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这很唯心,但是对于个体而言却很浪漫的美妙,你就想吧,谁睡觉还不做个梦呢?

《甲骨文的启发》连载,每日更新,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