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志成城戰暴雨 萬衆一心急搶險——濰坊市有關縣市區迅速行動積極開展搶險救災行動

魯網濰坊8月22日訊在臺風“摩羯”還沒有結束,水庫滿庫運行,土壤飽和度高的情況下,颱風“溫比亞”又開始影響濰坊市,並帶來強降雨,造成臨朐縣、青州市、壽光市、昌樂縣等縣市區部分鄉鎮受災,出現部分農作物損失,房屋、道路、橋樑等損壞以及人員傷亡。

面對災情,濰坊市各級黨委政府迅速行動起來,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全力做好搶險救災工作,努力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全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濰坊市委、市政府召開會議專題研究相關工作,並及時進行安排部署。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曙光對臺風防禦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並取消原定進京到有關部委和大企業對接工作行程安排,帶領有關人員趕赴臨朐、青州、壽光等查看受災情況,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和奮戰在防汛救災工作一線的幹部職工,指導搶險救災工作。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田慶盈坐鎮會商室指揮調度濰坊市颱風防禦工作,併到受災縣市區檢查指導防汛搶險救災工作。各市領導和縣市區鎮村三級幹部堅守崗位,全力奮戰在搶險救災第一線,發揮強大的表率作用。

各級各部門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把防汛減災救災作為當務之急,集中人財物力,抓細抓實各項救災措施。落實責任,強化措施,全力以赴做好搶險救災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妥善安排好受災群眾的生活,保障飲用水和食品供應,解決好房屋倒塌戶的住宿問題。加快修復水毀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提升施工建設標準,儘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增強安全意識,強化安全管理,加大宣傳力度,對水毀道路、橋樑要設立警戒線,設立醒目的標識,防止發生次生災害,確保人員安全。落實好民生保險等政策,最大限度減少群眾受災損失。

市直部門:用實際行動吹響抗洪搶衝鋒號

水利系統全員上崗到位,嚴陣以待。市防指提前下發通知做好防禦颱風準備,派出六個督導組分赴南部五縣市和壽光市指導颱風強降水防禦工作;與氣象、水文等部門二次召開會商會議,科學研判,聯合調度颱風情況,8月18日21時05分發佈防汛Ⅳ級預警,19日13時20分將防汛Ⅳ級(藍色)預警升級為防汛Ⅱ級(橙色)預警,22時40分啟動防汛Ⅱ級應急響應;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動態掌握雨晴、水情和工情,對超汛末蓄水位的大中型水庫提前洩洪騰出庫容;先後向16座大中型水庫下達洩洪指令,總洩洪流量6907.5立方米/秒,洩洪總量超過5.33億立方米,確保水庫運行安全。“三個責任人”上崗到位,關鍵部位實施專人盯守;向壽光市調度3艘衝鋒舟,營救被水圍困人員,向昌樂縣提供鉛絲籠防護汶河大堤,動員縣市區向壽光輸送沙袋和救援物資,全力做好防洪搶險工作。

公安機關啟動救災應急預案,迅速吹響搶險救災“集結號”,組織濰坊市8000餘名公安民警、16000餘名警輔力量、800餘名消防邊防官兵進入戰備狀態,在各級黨委政府統一調度下,忠誠踐行“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宗旨使命,不畏艱險、衝鋒在前、敢於擔當,全力投身搶險救災。針對汛情帶來的交通問題,組織交警全員上路,多警種共同執勤,對危險路段即時摸排預警隱患,積水嚴重的部分橋樑涵洞及立交橋暫時封閉,提前遠端疏導交通,分流車輛;加大社會面治安管控和巡邏力度,濰坊市啟動一級巡防勤務,突出受災嚴重的低窪區域、道路、堤壩、鎮村,全面強化排查,加大巡邏密度,及時發現處置問題,確保治安秩序良好。

民政系統按照濰坊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規定,先後啟動濰坊市自然災害救助三級、二級、一級應急響應,並及時安排和撥付救災資金及物資,確保受災地區通路、通電、通訊、通水“四通”,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臨時住所、有潔淨水喝“四有”。市民政部門及時調度、統計災情,會同有關部門向受災最嚴重的壽光市調撥了救災帳篷400頂、摺疊床800張、毛巾被1600件、救生衣200件,保障緊急轉移安置群眾居住需求。市慈善總會向全社會發出《關於支援濰坊市災區抗災救災的倡議書》,積極組織救災募捐活動,並從歷年慈善捐款結餘中出資100萬元緊急撥付災區。充分發揮民生綜合保險災害救助作用,啟動重大災害救助應急預案,開通集中報案、快速理賠綠色通道,承保保險公司與政府部門同步進入災區現場,及時查勘、定損、理賠,對受災困難群眾高效救助。

市城市管理局迅速啟動防汛應急預案,並組成搶險預備隊和搶險應急隊伍排查安全隱患,確保市民安全出行。嚴格落實24小時在崗制度,第一時間啟動城區12座下沉式立交橋涵積水警示和通行安全保障系統,在橋涵兩端顯示屏上滾動顯示積水情況,並將相關數據及時發送到數字化城管平臺。對城市防汛重點部位如老舊小區、內澇低窪路等安排專人包靠,及時啟動泵站排水,設置警示標誌,提示過往行人。組織防汛工作人員上路巡查,對雨水篦子內雜物清掏,對位移井蓋進行復位,路燈等電力設備進行檢查維護。截至目前,濰坊市共出動作業人員5000餘次,作業車輛1000餘次,城區主次幹道基本清理完畢,交通秩序恢復正常,公園、景區植物倒伏、河水倒灌等現象得到有效處理。

國網濰坊供電公司市縣1277名幹部員工在崗值班,先後投入搶修隊伍298支、搶修車輛569臺次、搶修人員2069人次,全力以赴開展搶修,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恢復供電。截至20日17時,經過國網濰坊供電公司搶修人員20多個小時的連續奮戰,濰坊市大部分受損電力線路和臺區都已恢復供電。

臨朐:築起一道洪水衝不垮的紅色堤壩

受今年第18號颱風“溫比亞”影響,瓢潑大雨傾盆而至,臨朐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災情就是命令,險情就是戰場。臨朐縣委、縣政府一聲令下,全縣黨員幹部站了出來,風雨中築起了不倒的紅色長城;武警消防戰士、公安民警衝到了急難險重的關口;機關企事業單位、廣大群眾紛紛堅守在抗洪搶險第一線,幹群合心築起一道洪水衝不垮的鋼鐵堤壩。

率先垂範,在抗洪一線堅守職責。在這次抗洪搶險的關鍵時刻,縣領導衝在危險的最前方,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縣級領導班子成員分赴14處包靠的鎮(街、園、區),不分晝夜地與幹部群眾一起奮戰在災情“一線”,以高度的黨性、公僕的責任擔當全身心投入到抗洪搶險工作中,安排緊急搶險事宜,全面指導調度防汛搶險。各級黨組織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快速應對,精心部署,科學調度,指揮廣大幹部群眾嚴防死守河流、水庫、堤壩和地質災害點,有效地發揮了凝聚人心、鼓舞鬥志、組織力量的核心作用。黨員幹部分段負責,蹲點值守,做到值班不缺一人,巡查不留死角,下沉一線排查薄弱環節,做到一旦有險情,早發現,早排險,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8月19日夜間20時許,縣彌河風景區管理處4名工作人員巡查彌河時被困河壩水閘之上,生命繫於一線,情況萬分危急。接到警情,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第一時間組織、現場指揮武警消防戰士、公安民警開展救援,冒雨經過5個多小時艱苦救援,4名工作人員安全脫險,上演了一幕5小時緊急救援的“生死時速”。

危難時刻,廣大黨員幹部挺身而出,發揚連續戰鬥、吃苦耐勞的精神,奮戰在抗洪搶險第一線,緊急搶險、迅速轉移群眾,用最熱忱的心、最厚實的手傳遞出最溫暖的力量。九山鎮組建26個搶險救災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時間分赴受災現場,認真排查受災情況,幫助指導救災工作,積極開展災後自救,最大限度地把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山旺鎮各級黨組織聞“汛”而動,全員到崗,組織“黨員救災隊”“先鋒服務隊”,全力排除險情、幫助群眾轉移財產、清除淤泥;鎮黨委書記李守成不眠不休一整夜,跑遍全鎮所有水庫、塘壩,親臨一線現場指揮防汛救災。

……

守望相助,人民群眾是搶險救災的基本力量。汛情發生後,廣大群眾不抱怨、不放棄,積極出主意想辦法,互幫互助,進行自救和互救。8月19日下午,受暴雨影像,蔣峪鎮山頭子橋橋錐坡被沖毀,附近村民發現後,便立即向有關部門彙報,並與交通部門、鎮政府通力合作,及時設立警示標誌,安排專人疏導現場交通,並協調機械,運來石頭、沙子等物資,全力搶修,從下午3點一直到凌晨2點,連夜冒雨奮戰11個小時,終於恢復正常通行。受冶源水庫水位持續上漲影響,涉及水位警戒線周邊的有16個村,辛寨鎮黨員幹部帶隊,村民齊上陣,冒雨到各村危險地段進行持續巡視,特別是對地質災害隱患點以及五保戶、低保戶、危舊房等重點人群查房情、看環境。

昌樂:災情如山 迅速救災

連日來,昌樂先後受颱風“摩羯”和“溫比亞”影響,普降大到暴雨,周內最大降水量582毫米,最大日降水量173.7毫米,各地普遍受災嚴重。受颱風“溫比亞”影響,從8月17日12時到20日7時,昌樂出現大暴雨,全縣平均降水量235毫米。強降水主要集中在19日白天到夜間,過程最大降水量278毫米,出現在寶都街道堯溝片區。

颱風災害造成這個縣的大姜、地瓜、芋頭、花生、玉米、穀物、大棚青椒、南瓜、芸豆等經濟作物和部分農作物受災,同時不同程度造成部分房屋、道路、橋樑等損壞。紅河鎮、鄌郚鎮、營丘鎮、喬官鎮、寶都街道、五圖街道、高崖庫區等損失嚴重,颱風災害受災人口130259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25443人;房屋倒塌423間,嚴重受損214間;農作物受災面積15717公頃(其中大棚損毀8897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6161萬元,其中農業損失81591萬元,基礎設施損失14773萬元,家庭財產損失1817萬元。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面對持續的強降雨,昌樂縣第一時間啟動防汛Ⅱ級(橙色)應急響應,建立縣級領導包靠鎮街,縣鎮機關幹部包村、村幹部包戶的三級抗災責任落實機制,幫助群眾防汛搶險救災,當好群眾的“主心骨”。在20日上午召開的全縣防汛救災動員部署會議上,要求把防災救災作為重大任務,全面迅速行動起來,最大限度減少損失;迅速展開、有序推進重點基礎設施建設。不等不靠,抓緊研究制定統一的建設方案,以此為契機,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標準抓好“四好農村路”、橋樑和水利工程等的規劃建設,下決心把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好、建設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和戰鬥堡壘作用,紮實做好群眾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群眾受災損失。有效防止和減少因水災誘發的安全生產隱患,高度關注農村危房等次生災害問題,全面保障好孤寡鰥獨、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基本生活,加大對工業設施的排查檢修力度,堅決消除安全事故隱患。同時,縣級領導分頭到包靠鎮街防汛搶險救災一線,與鎮(街、區)負責同志一起指揮調度防汛搶險救災工作,組織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努力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青州:眾志成城搶險救災

受颱風“溫比亞”影響,青州市出現多日大範圍持續降雨,多個鎮街受到不能程度受災,目前搶險救援工作已全面有序展開。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青州的幹部群眾與洪水拼搏,確保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洪災發生後,青州市委、市政府第一時間啟動防汛搶險應急預案,及時組織公安消防、供電、通訊、駐地官兵連夜奔赴受災地區,與受災地區黨員幹部群眾一起,衝鋒陷陣,全力做好險情巡查搶護、人員轉移安置、水毀設施搶修搶通、組織生產自救等工作,該市主要領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現場調度、現場辦公指揮救災。

在城區,相關部門第一時間響應,協調一切力量、機械、人員,全力排除城區積水。交警、城管等部門加強人員疏散、交通管制,對城區各積水下水道進行標識,安排排水泵抽水,疏通道路窨井,全力排洪,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城市正常運行。供水、供電、通訊、交通等部門積極響應,第一時間搶修故障受損設備,保障城市供水、供電、通訊和道路交通安全,確保群眾生活不受大的影響。市水利局、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安排工作隊伍,下沉到各縣區、農村受災地區,指導排洪除險、整治溝渠、清淤疏通;密切關注境內大小河流水位,組織人員排查河道、堤壩隱患,確保安全;嚴格執行24小時防汛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確保水情、雨情、險情、災情信息,及時上傳下達,及時得到處理。

在農村地區,各相關部門和鎮街迅速開展防汛搶險工作,第一時間組織人力、物力趕到現場,全力以赴開展搶險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市交通局成立了5個現場搶險組,立即對損毀道路展開搶通工作,目前共投入搶險人員200多人次,挖掘機、裝載機等大型搶險機械37臺套,主要道路損毀路段正在全力搶通中;市消防大隊成立了60人的抗洪搶險應急救援突擊隊,共計出動執勤車輛25臺次,消防官兵152人次,搶救疏散被困人員72人;中國移動、聯通等通信營運企業第一時間派出5輛衛星應急通信車、40餘輛裝維急救車輛和300多人的搶修隊伍,挺進王墳、廟子等災害嚴重區域,全力搶通恢復受損基站、光纜等通信設備,搶修恢復通信基站85站次,恢復主幹光纜線路68皮長公里,除個別站點外,大部分已恢復通信。

在這場搶險救災戰役中,黨的基層組織發揮了很好的戰鬥堡壘作用。王墳鎮澇窪村地勢低窪,災情嚴重,村子主幹道被摧毀,30多戶房屋出現不同程度的倒塌,在村支書張黎明的帶領下,村兩委及時下發通知、組織疏散群眾,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許家莊地處兩山山谷,雨水順流而下,村中道路被摧毀,一戶房屋倒塌,兩戶偏房被沖走,在村幹部的及時勸解和協調下,20多戶老人被迅速轉移到幸福院,沒有出現人員傷亡,災難過後,村班子帶領著村民不眠不休修復道路,讓上游的5個村子能早日出村……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在青州濰坊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王墳等重災區供電、通訊、道路正在快速恢復中,群眾基本生產生活秩序得到了有力保障。

壽光:各界攜手同心抗擊洪災

“天災不可控,但我們眾志成城;這場雨讓我們看到了壽光的行動力,群眾在撤離,黨員幹部卻緊繃神經,在抗洪一線,成為最美的逆行者;你在牽掛著群眾,家人在牽掛著你,風雨中,看到你的模樣,感覺那麼溫暖!”幾天來,當30多年來最大的洪澇災害降臨壽光時,這樣暖心勵志的詩歌刷爆了壽光人的“朋友圈”,亦勾勒出一幅上下同心,眾志成城抗洪搶險的全景圖。

在此次強降雨和上游水庫超大流量洩洪過程中,彌河、丹河壽光段均直逼歷史最高水位,防汛搶險救災任務十分艱鉅。壽光市級領導衝鋒在前,市委書記朱蘭璽第一時間趕到風險點,瞭解防汛情況,調度人員力量,安排緊急搶險事宜,全面指導調度防汛搶險,市委副書記、市長趙緒春靠在防汛抗旱指揮部現場指揮,哪裡最危險就往哪裡調集隊伍。壽光沿岸鎮街全體幹部職工24小時堅守,同周邊群眾一起裝沙袋、堵口子,通渠抽水、築壩修路。市直各部門響應號召,組織40週歲以下青壯年機關幹部到受災嚴重現場,與鎮街幹部職工並肩作戰,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我是黨員我先上!” 洪災面前,壽光市廣大黨員幹部拼上去、豁上去,哪裡有險情,哪裡就樹起鮮紅的黨旗;哪裡災情最嚴重,哪裡就有黨員幹部的擔當。在洪水灌進大棚之際,聖大管材總經理、黨員孫友強憂心家鄉父老鄉親的生活和安全,當晚十點主動聯繫政府:“我公司無償援助排水器材,用於棚區排澇,隨時聽從組織安排!”彌河田柳鎮段有一處已經封堵的涵洞出現管湧,憑目測一時難以確定具體位置。該鎮邢姚二村村幹部周永軍勇敢跳進湍急的河流中,幾經周折,確定了管湧位置,為及時排除險情立下了汗馬功勞。(通訊員 紀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