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日本P2P骗局的破灭

P2P的本质是互助性直接融资,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就存在。在日语中叫做“信用社”。这种小范围集体性的互助融资方式,也曾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战后的日本,互助信用社蓬勃发展,以弥补正常全国性银行渠道的不足。

1. Jusen: 日本的“影子银行”

1980年代,日本地产进入“神话”时代。所有金融机构都希望涉足其中,大赚一笔。于是, Jusen应运而生。

当时的日本银行和信用社,受到法规限制,投向房地产的贷款规模有限。于是他们成立类金融的子公司,简称Jusen。Jusen可以不受限制,向居民提供个人按揭。各种“首付贷”、“零按揭”,品种繁多,甚至搞出来“子孙贷”(爷爷借款,爷爷、爸爸、儿子祖孙三代人一起还贷),“百年贷”(还款期限是一百年,真正的父贷子还、子贷孙还)。

Jusen通过各种方式向股东银行、信用社拆借资金,然后拆借给贷款个人。可以说,Jusen实际上就是日本1980-90年代的影子银行。进入1988年之后,许多Jusen不仅向居民提供按揭贷款,还向资质不全的商业地产商提供资金融通,甚至获取了商业地产股权,埋下了巨大祸根。

1995年,全国7家最大的Jusen的合计贷款规模达20万亿日元,全日本的各类Jusen总资产规模超过100万亿日元。

2. 地产泡沫破灭刺破日本P2P

日经指数在1989年12月29日达到历史最高的38915点之后,不断下跌。1990-1992年,日本政府高官毫不介意,都觉得挤泡沫后的股票市场会更加健康,也引导舆论建议日本民众“去杠杆”。那个时候日本经济也保持了正增长,尽管是个增速较低的“新%常态”。

与此同时,政府对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深恶痛绝。加息再加息,整顿金融体系,打击地产投资。

终于在1993年,日本出现了房价上涨21年后的首次下跌。许多和万恶房地产奋斗多年的官员心头宽慰,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就是梦魇般房价连续25年下跌的开端。

日本住宅房价指

90年代日本P2P骗局的破灭

1994年,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下跌,造成了大量Jusen经营困难,连带资本金较少的金融机构(信用社),遭遇经营危机。

日本金融监管当局的态度,对于在股市房市中大幅损失的金融机构,态度冷漠,认为他们是“害群之马”,是“自讨苦吃”和“罪有应得”。

1994年10月,针对一些经营困难的信用社,时任日本央行行长的三重野康发表演说,“央行不会救那些金融机构,部分害群之马被清除后,整个金融体系会更加健康。”

官方和民众都认为,银行是股市房市下跌的罪魁祸首。既然,大家乐于见到“罪有应得”,那么“害群之马”就死给大家看看,1990年代日本金融机构倒闭浪潮轰轰烈烈的拉开序幕。

3. 信用社倒闭潮拉开序幕

最先倒闭的是日本偏远地区的Jusen及其股东方,各类小型信用社。由于大多都在西北农村,日本官方不太在意。财政部和央行派一些官员过去,搞搞重组,拉郎配式的让当地其他银行收购这些企业,so easy!

1994年12月9日,东京的中型信用社,东京协和(Tokyo Kyowa)和安全金融(Anzen),宣告倒闭。两家机构的存款规模达到2100亿日元,而且在首都,在领导眼皮下。大东京都办公室(Tokyo Metropolitan Office)、财政部和日本央行紧急磋商。

90年代日本P2P骗局的破灭

三家机构一致认为,要避免破产清算。如果储户损失存款,恐慌情绪可能蔓延,会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

于是日本央行和财政部开始:1. 寻找“接盘侠”。房地产价格猛烈下跌,让多数银行都不愿意承担这两家信用社;2. 需要存款保险公司保证储户资金安全,可是成立于1971年的存款保险公司的资本金只有800亿日元,远小于两家信用社存款总额。

24小时不眠不休后,央行和财政部拿出了方案:由日本央行和其他几家私营金融机构共同组建一家新银行:东京共同银行(Tokyo Kyoudou bank),简称TKB。接手这两家金融机构全部资产和负债;其中央行出资200亿日元,其他私人金融机构出资200亿日元;新银行TKB注册资本400亿。

显然,央行自己成为了“接盘侠”。

这个方案遭到日本媒体和“公知们”的强烈批评。就在三重野康行长刚刚宣布不会出手挽救“坏孩子”之后,央行就直接出面拯救这两家金融机构。坏人没有得到惩罚。

日本央行赶紧申明,央行的做法基于《银行法》第25条例,央行作为最终支付人,向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帮助。显然,三重野康混淆了一个事实,最终支付人只需要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而不是直接出资成为股东。当天《朝日新闻》援引日本央行新闻发言人的表述,这是《银行法》成立30年来央行首次使用第25条款!没想到此后,央行还会第2次、第3次、第4次、第n次引用第25条款。

尽管1994年底,日本央行就试图降息以稳定房地产价格。可是房地产价格下跌根本止不住。Jusen、信用社倒闭浪潮到来。1995年7月,Cosmo合作社(Cosmo credit cooperative),又一家东京城区内的吸收存款机构宣告经营失败。八月,日本西部的Kizu信用社和Hyogo银行宣告破产。其中,Kizu信用社的预估损失达到1万亿日元。央行死活也找不到愿意接手的私营公司,到处求爷爷告奶奶,颜面扫地。

日本金融监管当局觉得,为了应对越来越大规模的信用社倒闭,需要制度改革,金融体系改革方案初稿在95年夏天放在财政大臣的桌面上。

可惜,历史没有给日本时间,长期做救火队员的财政部和央行,哪有时间去想着长远改革。治本?算了,先把标给治了吧。

4. Jusen拯救终启动

谁也没想到,第一家出问题的银行竟然是一家国际性银行。

1995年9月,Daiwa银行,宣布他们的纽约分行出现了11亿美元的重大损失。一个高级职员为了弥补其在日本境内的房地产/股票投资损失,非法挪用资金并伪造信用提供给日本境内Jusen。11月3日,美联储纽约分行要求Daiwa关闭其在美国全境的所有分支机构,停止一切业务。终于,日本境内的房地产危机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影响。

Daiwa事件,让财政部开始调查Jusen。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1995年,7家最大的Jusen企业合计亏损6.4万亿日元,而其总资本金不足2万亿日元。

经过激烈的争论,政府高层同意使用纳税人的钱来拯救这些企业。Jusen的股东——大银行出资3.5万亿,Jusen的融资银行出资1.7万亿,农村金融机构出资5300亿,而其余的6850亿日元则是日本纳税人出钱。

用纳税人的钱,救地产P2P!这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以至于在相当长时间,没有任何政府官员敢在新闻发布会上讨论这个话题。

1997年新年,财政部和央行联合举办元旦庆祝会,领导们慰问了加班处理破产潮的大小官员,衷心祝愿新的一年不再有那么多麻烦事。结果,一语成谶。

5. 屋漏偏逢连夜雨– 银行倒闭

1997年初,股票市场和房地产的漫长下跌,让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越来越严重。立邦信用银行(Nippon credit bank)和北海道拓殖银行(HokkaidoTakushoku bank)向央行提请倒闭。

立邦信用银行NCB(Nippon credit bank)总资产规模15万亿日元。大规模涉足房地产市场,不良资产包袱沉重。它是日本三家长期信用银行中最小的一家。即使如此,资产规模也非常惊人,远远大于那些信用社。

央行再次出手,1997年4月1日,立邦银行NCB公布重组计划。日本央行和相关股东及收购方,共注入资本2906亿日元。其中央行的稳定基金注资800亿日元。悲剧性的是,立邦银行在获得注资后,不良贷款继续恶化,始终无法盈利,股价持续下跌。在获得注资17个月后,1998年12月,立邦银行正式宣告破产并国有化。

北海道拓殖银行,总资产规模9.5万亿。因为大规模介入北海道旅游度假酒店而狼狈不堪。央行一开始给他们找了个合并方——北海道银行。但两家银行高管不断撕逼,合并无果。不得已,央行“红娘”又找了一家Hokuyo银行,勉强答应托管北海道拓殖银行的经营业务。在寻求合并期间,央行已经向它注入了2.6万亿日元的流动性资金。

报纸刊登拓银被迫托管:

90年代日本P2P骗局的破灭

6. 出乎意料的证券公司破产

从1990年到1997年的8年熊市,金融监管当局早就料到会有证券公司倒闭。因此在1997年11月三洋证券(Sanyo Securities)宣告破产时,财政部和央行已见怪不怪。

三洋证券是一家中型券商,客户保证金规模2.7万亿日元。由财政部直接监管,不由央行覆盖。1997年11月3日,三洋证券向东京地方法院提交申请重组,地方法院根据程序,暂停三洋证券的全部业务。

可是,三洋证券在停业前,在银行间市场有一笔83亿日元的借款没有偿还,不过,83亿日元相对于日均万亿的银行间市场而言沧海一粟,所以破产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日本银行间市场安然无恙。

局势在第四天,急转直下。全部银行似乎突然意识到,这是日本银行间市场上第一起违约。当天,拆借方银行宁愿把钱放到央行也不愿意在市场上任意出借,外资银行大规模缩减拆借额度。

银行间利率大幅飙升,拆借金额从万亿萎缩到千亿。央行不得不在11月底介入市场,提供流动性,被迫在1997年12月提供了22万亿日元流动资金进入市场!

一个未平仓的83亿日元借款导致央行22万亿的救援。“罪有应得”的“害群之马”,让高高在上的监管当局知道,金融市场的恐慌是多么的可怕!“一切尽不在掌握中”!

三洋证券倒闭三周后,Yamaichi证券关门。Yamaichi证券是日本四大券商之一,客户保证金规模22万亿,而且它在英国、德国、荷兰和瑞士还有分支机构。Yamaichi证券倒闭后,2000多亿日元未偿付债务遗留在银行间市场。Yamaichi证券的大股东Fuji银行也无力偿还。

Yamaichi证券发行的股票证书:

90年代日本P2P骗局的破灭

吸取了三洋证券的教训,Yamaichi证券在宣布倒闭之后,日本央行和财政部要求其继续营业,继续清算支付。但是一个大问题是,谁来向Yamaichi提供流动性,以确保它能够继续经营。日本财政部要求央行作为最终偿付人提供支持。这是第一次央行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

日本央行没有想到,向Yamaichi提供的融资规模远超预期。仅仅在其倒闭后的一个月,央行提供的融资支持达到了1.2万亿日元,远超过其未偿付的2000亿日元。

最终央行提供的融资支持,也没有救回来Yamaichi。持续输血19个月后,1999年6月东京地方法院宣布其破产。最终损失达到惊人的1600亿日元。日本证监会要求动用证券业投资者保护基金来弥补该损失,但遭到会员们的强烈反对。这笔钱最后不了了之。

7. 一地鸡毛的尾声

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终于来临,倒闭的金融机构名单上增加更多的名字。东京都历史最悠久之一的Tokuyo银行,三家最大的信用银行中最大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Long-term Credit Bank等等。1998年日本成立专门拯救金融机构的公共基金,初始规模30万亿,最终增加到80万亿。

日本“P2P”Jusen倒闭时刻,日本央行注入了6850亿日元,媒体连篇累牍日夜轰炸。可是等到1998年底,央行宣布94-98年5年期间,为清理金融不良资产总共投入了60万亿日元的时候,媒体一片漠然。

在日本央行痛斥不良金融机构的时候,想过这些机构滋生的土地,不正来自此前的政策引导吗?

日本金融高层,起初想“痛打落水狗”,后来纷纷跳下水救一条又一条的狗,疲惫不堪。对于1990年代的日本金融体系而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起先的一两起不起眼的事件,最终引发大厦倾斜。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暴风骤雨般的事件冲击下,日本政府没有定力去研究制定根本性的改革政策。

金融体系的紊乱,让日本科技失去了1999-2000年代互联网起步发展,拉开了和美国的差距,日本经济定格在全球老二,并随后被中国超越,只是给全球经济学界多了一个名词“失去的十年”。

90年代日本P2P骗局的破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