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21年 國際超導大會重回中國

時隔21年 國際超導大會重回中國

時隔21年 國際超導大會重回中國

圖說:大會現場。中科院物理所供圖

8月20日上午,第12屆國際超導材料與機理大會在北京開幕。這是這一國際超導研究領域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的學術盛會第二次在中國舉辦。

本屆大會由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等支持,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周興江和中科院院士趙忠賢擔任大會主席,吸引了全球1000餘名超導研究專家學者前來參會。

“1997年中國第一次主辦國際超導大會,我國超導領域的研究發展很快,國際影響力逐年上升。”大會日程主席、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向濤認為,時隔21年後中國能再度承辦辦此次會議,是我國超導研究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是國際上超導研究同行展示其最新成果、互相交流、促進合作的最佳機遇。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李東海認為,中國的超導研究已經從學習變成領先,這是個無可置疑的事實。“尤其在鐵基超導領域,包括中科院物理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在內的多家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實力都非常強。”

本次會議將從8月20日持續到8月24日,分為60個主題討論,合計347個學術報告和425個海報展示,會議主題囊括超導材料、機理、物性、應用等各個方面的研究,涵蓋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鐵基超導、重費米子超導、有機超導、拓撲超導等多個超導研究領域,並將探討超導機理和應用的最新國際進展。

會議還將頒發超導領域最高國際大獎——馬蒂亞斯獎、卡末林-昂尼斯獎、巴丁獎,這些獎項是超導材料探索、超導實驗測量和超導理論研究頂級研究水平的代表。此前,中科院物理所趙忠賢和中國科技大教授陳仙輝曾獲得2015年度馬蒂亞斯獎。

今年馬蒂亞斯獎決定授予日本大阪大學的清水克哉(Katsuya Shimizu),以表彰其在非超導元素中發現高壓下的29 K的超導電性;卡末林-昂尼斯獎決定授予日本京都大學的松田佑司(Yuji Matsuda)、加拿大施爾布魯克大學的路易斯·塔耶費(Louis Taillefer),以表彰他們在非常規超導體中超導性質的研究方面的貢獻;而巴丁獎決定授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安德列·楚布科夫(Andrey V. Chubukov)、美國海軍實驗室的伊果·馬曾(Igor Mazin)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塞巴斯蒂安·東尼雅克(Sebastian Doniach),以表彰他們在非常規和多帶超導領域以及超導量子漲落方面持續做出的理論貢獻。

據瞭解,超導作為一種宏觀量子現象,具有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等奇特物性,自1911年被發現以來,一直是凝聚物理領域充滿活力的方向。“國際超導材料與機理大會”由銅氧化合物高溫超導體發現者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柏諾茲和繆勒於1988年發起組織,每3年召開一屆。中國鐵基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超導材料、物性、機理和應用基礎研究中取得多項原創性重要突破,曾獲2009年度“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等,趙忠賢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