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大都懂得与苦难和解共生

幸福的人,大都懂得与苦难和解共生

作者 | 安芮娴

因为上世纪时代的变迁,外婆从有人服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变成了事事都要亲力亲为的穷人,又在最好的年华里因为成分问题嫁给续弦的外公,当了大舅的后娘,一生养育了八个孩子。

后来,在最苦的日子里,外公撒手先去,只留下外婆和八个子女,再后来外婆又白发人送黑发人经历了二姨先她而去。

苦难和悲伤一起来袭,没人会想到曾经是柔弱大小姐的外婆会一手撑起家,拉扯着孩子们健康、平安地熬过那段最苦难的岁月。

她白天出工去挣工分,夜晚在灯下给孩子们洗洗刷刷、缝缝补补,还把身上最宝贵的品质都传递给了儿女,一家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苦中作乐。

后来,儿女们在外婆优良品质的熏陶和培养下,个个成家立业。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任何时候他们都没有在生活面前低过头,舅舅、姨妈们都还算过得幸福。

幸福的人,大都懂得与苦难和解共生

晚年的外婆除了四处去子女家走走看看,还爱上了麻将和桥牌,就算在北京的小姨家她一个乡下老太太也能和人家皇城脚下的退休老干部打在一起。

如果哪段时间她回了家乡,那些玩在一起的奶奶们还会常去问小姨,外婆什么时候会再去北京呢,大家都盼着她一起玩。

我问过外婆:那些老太太和你玩在一起,你们有共同语言吗?

外婆说:什么共同语言不语言的,不都是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一张嘴吗?大家一起乐呵就对了。

外婆是我见过的最没有身份包袱的人,不管你什么地位、身份,她都能将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别人。所以,到哪里自己都开心,别人也欢迎。

或许,她从年轻时自己身份转变的那一刻起,就接受了自己将与苦难共处的事实,没有一点“生活受害者”的心态。所以,才会以平和的心态活出自己的坚强、从容与乐观。

记得王小波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小时候,我离梦想总是那么的遥远,后来我长大后,我发现离梦想的距离并没有变短,依然是那么的遥远。”

对外婆而言这种感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吧。小时候拥有的一切在某一天突然消失不见,过惯了的生活突然发现惊天逆转,由什么都不用想一下子变成了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打算,一帆风顺的生活瞬间多灾多难。

换作其他人,或许早就被命运下了降头,当了逃兵吧。至少,不会像外婆那样一边用柔软的肩头挑起家的万全,一边还能乐观着度过每一天直到晚年。

契诃夫说:“困难和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

一个人对待苦难的态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和生活的温暖。想想我们现在,针尖大点的事都可能会冲击、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和生活,和外婆那一辈人真是无法比。

生活里,打败我们的从来不是所谓的命运和苦难,而是不屈从于命运、懂得与苦难和解共生的那颗心。

你屈服于苦难你的肩膀注定会被苦难压弯,你接纳、享受苦难、并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和养分,才会从度过苦难甚至从苦难中涅槃。

克劳狄乌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

外婆或许就是一个以快乐的建筑师身份,而不是以背着生活苦难枷锁,迫不得以才苦闷地为自己命运添砖加瓦的身份去生活的人。

看着外婆晚年幸福恬淡的样子,我才真正理解:幸福的人,大都懂得与苦难和解共生。

最后,把一段喜欢的话分享给正在读文章的你:

“若岁月静好,那就颐养身心;若时光阴暗,那就多些历练。生命中最困惑的,不是没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没有放弃,怎能拥有;不守寂寞,岂见繁华。”

幸福的人,大都懂得与苦难和解共生

— END —

作者:安芮娴,用文艺的笔触、心理学的眼光探究成长,把安暖的文字给最懂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