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炎熱長夏的安全感是什麼?當然非艾草的香氣莫屬了

艾草香,是夏日裡的安全感

“五毒”之盛的端午剛過,隨即夏至,夏天的陽氣盛放到了極致,熱氣降於地,溼氣上蒸於空,溼熱交織。池邊蜻蜓,樹上蟬鳴,以及那草間許多的不知名蟲蟻,甚至肉眼不可見的菌疫之物,都更加活躍放縱。

自端午之日起,家門前便插上了艾條,廚房裡咕咚咕咚煮著的艾葉水,淡淡的艾草香氣,出鍋,待溫熱,從頭至足底擦拭。到了夜間,最愛在屋裡燻上一壯艾柱,嫋嫋灰煙,滿屋艾香,竟是這蟲聲擾動的夏夜裡,無限安全感的來源。

這炎熱長夏的安全感是什麼?當然非艾草的香氣莫屬了

自古以來,古人就有佩戴香囊以防疫的做法。最早出現於山海經中:“有草焉,……,佩之可以已癘”。在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之中,也有采用佩戴香囊之方式使用的藥方。可見利用芳香類藥物防癘除病之做法,不僅由來已久,且經歷代醫家一一驗證。

而艾葉,便是這些“佩之以防癘”的芳香類藥物中的一員。

艾葉

艾葉,於夏季,花未開時採摘。除去雜質,晾曬去水份、幾經搗碎成棉絮狀、過篩,直至合適的純度,再次晾曬後,糅合成條柱狀,艾灸必備之艾柱、艾條便成了。

而搗碎之前的艾草量與搗成之後的艾絨量之比,是決定這一根艾條是否質量上乘的關鍵。再就是艾條存放的年頭了,話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由此便奠定了三至五年的陳年艾在艾灸中的地位。

這炎熱長夏的安全感是什麼?當然非艾草的香氣莫屬了

艾葉性苦、溫。

醫聖張仲景將其用作婦科調經、散寒之品入藥。取其溫性,以溫通暖宮。

而現代更多用於將艾條點燃,在熱力的相助之下走竄與人體,溫通經脈。

在針刺留針之後點燃一小壯艾柱與針柄處,稱為“溫針灸”;在肚臍處以薑片、鹽等作為介質,覆於臍上,其上燃上一小壯艾柱,稱為“隔姜灸”、“隔鹽灸”;還可將艾條點燃後,直接懸於穴位上方,灸至穴位處皮膚微微發紅、發熱。

另有艾葉煮水洗澡,針對毛囊炎、溼疹;在屋內染上小壯艾條、或者將艾葉與其他同樣具有驅蟲效果的芳香類藥物共同製成香囊隨身攜帶,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病菌傳播、祛除有害蚊蟲的功效。


雖說艾葉性溫,但炎炎夏日仍然必不可少。

佩之防蚊蟲、燻蒸祛溼熱。

今天,你用"艾”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