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緊歷史交接棒,新東風如何高質量邁向600萬輛

握緊歷史交接棒,新東風如何高質量邁向600萬輛

文 | 姜 鵬

來自幫寧工作室(gbngzs)的報道

2018年7月20日,武漢。

正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悶熱的空氣加劇著人的情緒。但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風公司)總部秩序儼然地忙碌著,黨委工作部對外宣傳處的胡超正對當天的官微內容進行最後校對。

這是一次頗為重要的推送。當天下午,東風公司舉行2018年中總結會議。胡超需要在會議結束後一個小時內,整理出一份詳細且準確的內容,並完成推送。

下午15時50分,東風公司官微推送出以下信息:2018年上半年,東風公司累計銷量達到191.1萬輛,同比增長3.6%;實現銷售收入、利潤、上繳稅費分別增長8.5%、20.4%、16.7,銷售收入、盈利增幅均高於銷量增幅。

穩步增長,這是東風公司貫徹“質量>數量”戰略的堅定執行,是解決發展質量不夠優、經營規模不夠大的答案,在十三五攻堅之年以及向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順利破局,邁出質量、效益內在統一發展的第一步。

但環顧全球,國際形勢變幻莫測,中美貿易戰錯綜複雜,世界經濟處於深度調整期。技術創新與信息爆炸打開汽車五化窗口,行業也將迎來百年變局,顛覆與重構正將汽車推入巨大的不確定之中。

對堅定高質量發展的東風公司來說,如何在不確定中把握確定,以創新驅動和深化改革為抓手實現穩中求進,就需要一份高屋建瓴的新藍圖。

2018年6月27日,前後籌備近4年的東風公司召開第九次黨員代表大會,290名黨代表見證了一個新座標的出現。

“東風作為國有企業的中堅和汽車行業的排頭兵,必須堅毅勇敢地擔負新時代賦予的使命。這一使命就是,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把東風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卓越汽車企業;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使東風成功躋身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汽車企業行列。”

握緊歷史交接棒,新東風如何高質量邁向600萬輛

東風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竺延風在會議上表示,東風公司將以加快建設卓越東風,開啟世界一流企業發展新徵程為使命,在未來5年達到更高質量的600萬輛。

這是東風公司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的堅定承諾。

“今後五年,圍繞建設卓越汽車企業,我們要努力實現‘三個領先、一個率先’,即經營質量行業領先;自主事業行業領先;新興業務行業領先;東風員工高質量跨越小康,率先享有新時代美好生活。”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018年上半年,隨著市場進入低增長,業內洗牌在加速,邊界在擴大,分化在加劇,這給東風公司帶來全新挑戰。

自主板塊上,被推上前沿的東風風神需要與時間和空間展開激烈角逐,加快明星車型的打造;合資板塊上,震盪之中的東風本田亟待走出風波,重新步入增長快車道;驟然失速的東風雷諾則要在品牌關上實現根本性突破……

紛繁複雜的大環境、內部需求的不一致,東風公司需要深刻把握汽車產業發展新趨勢,始終圍繞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提升質量效益和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聚焦創新發展與攻堅突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繪製好這份新藍圖。

築夢需要新藍圖,圓夢更靠實幹家。

先後迎來張祖同、尤崢兩位接近1970年代領導班子成員,東風公司已經組建了一支更齊整、更年輕的領導梯隊。

但考驗也才剛剛開始。

高配兼任東風乘用車公司總經理後,張祖同如何帶領這支新團隊實現突圍,決定著東風公司自主事業行業領先能否順利達成。

作為核心子板塊最年輕的掌舵人,生於1979年的馬磊能否讓東風啟辰像榕樹般裂變,成為一支領先主流自主品牌,讓這顆“啟明星”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恰同學少年般輝煌的15週年後,1970年代的陳昊又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帶領東風日產通往更強大的未來?已經被多次推到舞臺前沿的1980年代設計師張鵬,他又該如何展示新一代東風人的風采……

站在時代的交匯點上,當歷史的交接棒傳遞到他們手上時,他們能否有力繪製好新藍圖,並完成16.2萬東風人的光榮與夢想?

歷史需要新東風有力作答。

握緊歷史交接棒,新東風如何高質量邁向600萬輛

01

成果與期待

2018年上半年,東風公司商用車板塊發展穩步推進。

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東風公司商用車銷售30.9萬輛,全面達成目標,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東風商用車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東風柳汽公司等均超目標完成任務,盈利水平逐步提升。

作為東風公司成長的開始,東風商用車在深度破解“四大挑戰”下,為東風公司高質量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力量。

它的不斷成長見證著整個東風公司的發展壯大。

這是一段最為波瀾壯闊的中國汽車工業歷史。從2009年開始,中國汽車工業連續佔據全球第一市場,規模迅速攀升至近3000萬輛,創造了中國速度與奇蹟,汽車也真正走入了千家萬戶。

這也是重構與解構的歷史。SUV的橫空出世以及肆意馳騁,讓此前被壓制的中國品牌們找到突破點,長城汽車、長安汽車以及吉利汽車實現規模、品牌、產品、技術多維度的突破,逐漸改變自主品牌弱勢地位。

當然,這也是東風公司抓住歷史機遇,乘勢而上的奮鬥史。

自第八次黨代會以來,東風公司年銷量相繼跨過200 萬輛、300 萬輛、400 萬輛臺階,規模不斷擴大。

2017 年,東風公司累計銷量達到412 萬輛,是2009 年的近2.2 倍,國內排名第二,營業收入、利潤和上繳稅費年均增長11.9%、11%和14.3%,經營效益大幅提升,實現高質量發展。

承擔“中國夢、汽車夢”的自主品牌迎來突破。乘用車板塊,隨著啟辰品牌獨立,東風公司形成“4+2”戰略格局,年銷量接近百萬輛。

合資板塊順利成長,版圖不斷擴大。度過盤整期、樹立質量經營理念的東風日產銷量穩固在百萬輛級別,成為東風公司最耀眼的名片;從XR-V強勢開啟銷量高速增長,東風本田在3年時間裡實現跨越式增長,成為東風公司下一個最值得期待的板塊;東風雷諾從無到有,再到實現經營性盈利,只用了4年時間。

此外,東風公司還入股法國PSA 集團,與沃爾沃、英菲尼迪、麥格納等建立新的合資合作。東風公司的合資事業佈局和結構不斷優化,體系能力持續完善,整體保持較快發展。

新能源車研發及產業化進程明顯提速,純電動車續航里程達到行業先進;智能網聯業務加快展開。新技術上,東風公司實現技術創新,搶佔汽車五化新風潮。

可以說,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東風公司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建立以發展為根本的思路,通過規模、效益兩手抓,實現全面進步。

握緊歷史交接棒,新東風如何高質量邁向600萬輛

深化改革是重要推手。

2017年,在十堰與襄樊老基地,圍繞“三供一業”改革重點推進,東風公司積極破解四大挑戰,瘦身健體成效初顯。

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更完善,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積極展開。一方面,東風公司不斷將年輕人輸送到PSA集團、日產汽車、雷諾汽車去工作學習,以加快人才培養。

另一方面,東風公司在2018年實踐以“能上能下、能增能減、能進能退”的人事制度,在旗下9個板塊推進人才選拔工作,進一步釋放人才活力。

這些都錘鍊了16.2萬東風人的意志。“一代代東風建設者始終將東風的命運與時代主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胸懷夢想,志存高遠,以鍥而不捨的堅定意志和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推動東風事業一次次超越自我。”

竺延風稱,正是東風人勇於擔當,砥礪奮進,東風公司才能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以深化改革推動企業,讓各項工作呈現良好局面,繼續前進。

握緊歷史交接棒,新東風如何高質量邁向600萬輛

東風正當時。

2018年4月23日,東風公司發佈成立49年以來第一個品牌戰略,其核心價值概括起來就六個字“品質、智慧、和悅”。

“這是我們深刻理解產業趨勢、努力把握市場需求做出的戰略舉措,是對東風前50年曆史及未來50年發展的理性思考。”竺延風表示。

這也是東風對新時代的回答。

隨著國際經濟局勢的嬗變,技術創新風潮湧起,發展的巨大不確定性正席捲而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已經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高質量發展需要更清晰的路徑。

如何在這個關鍵歷史節點上堅定高質量發展,在創新驅動與深化改革實現動能切換,汲取到繼續前行的智慧與力量?東風公司需要更明確的目標與著力點。

“把一個什麼樣的東風呈現給社會,傳遞給後來者,是我們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回答的問題。”

東風公司需要一個更清晰的座標。

握緊歷史交接棒,新東風如何高質量邁向600萬輛

02

600萬輛背後的秘密

壯闊的行程,需要領航的力量。

縱觀當前汽車產業形勢,國內市場進入微增長,競爭日益加劇,企業加速分化,淘汰賽正在打響,以低增長、強競爭和體系力的競爭新模式已經到來。

汽車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大數據應用和人工智能蓬勃興起,跨界競爭與顛覆式創新方興未艾,汽車五化趨勢明顯,新興需求和新商業模式不斷湧現,產品形態和生產方式加速轉變,產業環境和生態體系深度變革。

外資股比放寬,進口關稅下調,汽車產業更加開放,競爭的強度、角逐的層次和產業的格局將發生深刻變化。

市場、結構以及政策的變動下,中國汽車市場也被捲入千頭萬緒中。

萬類霜天競自由。中國一汽持續推進改革步伐,紅旗品牌一直處於高曝光度之下;北汽集團展開全面戰略轉移,路線已經切換至新能源;藉助於乘用車的增長,上汽集團領先地位更牢靠;傳祺銷量下滑,讓此前高歌猛進的廣汽集團出現一些波動……

對東風公司來說,如何在繁雜多變的汽車市場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發展與改革的辯證統一中實現穩重求進,最終兌現“永續發展的百年東風、在開放中自主發展的東風、面向世界的國際化東風”的願景就成為一道問答題。

機遇與挑戰並存。

“行業發展不確定中蘊含著確定,確定中蘊含著不確定,公司既具備在產業大變革大調整中搶佔先機的基礎和條件,同時也面臨著更復雜更嚴峻的風險與挑戰。我們必須警醒,抓住機遇,用好機遇,創造機遇,始終處在競爭的主動位勢。”竺延風總結道。

堅定高質量發展為時代主題下,隨著第九次黨代會召開,東風公司繪製出一份清晰的作戰藍圖。

其中,卓越東風為未來5年高質量發展指明清晰方向。“在引領消費、滿足市場需求上走在前列,在產品創新、技術進步上走在前列,在科學管理、信息化及高效合規運營上走在前列,在人才及員工隊伍建設上走在前列。”

竺延風稱,卓越企業是具有超前市場洞察力和強大技術創新能力、市場開拓能力、產品保證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及持續盈利能力的企業。

握緊歷史交接棒,新東風如何高質量邁向600萬輛

“三個領先”和“一個率先”的提出是具體要求與實現路徑。

首先是經營質量行業領先。東風公司要求經營保持高質量,增速跑贏大市,銷量跨越600 萬輛,向更高目標挑戰,這是總目標。

其中的關鍵是推動自主事業行業領先,具體要求是核心能力大幅提升,商用車形成領先新優勢,乘用車規模效益達到領先水平,軍車鞏固拓展領先優勢。

“這是公司的中心任務,也是實現卓越的關鍵。要增強戰略自信,保持戰略定力,堅定戰略執行,加快發展自主事業。”

要知道,在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的十三五中,做好中國品牌正成為衡量汽車國企的關鍵指標,是東風公司強企的支撐,能讓高質量發展行深至遠。

“結合東風公司九次黨代會要求,從‘三個領先’目標來看,東風商用車要挑起東風自主事業的重擔。”東風商用車副總經理、東風商用車技術中心中心長蔣學鋒說。

但東風公司在乘用車發展上始終大而不強,僅東風風光580月銷過萬輛,在明星車型打造上亟待破局。

竺延風表示,自主事業要實現全面發力,首先就在於自主乘用車上有所作為,“集中力量,真正聚焦,重點突破,加快培育幾個規模性產品。”

握緊歷史交接棒,新東風如何高質量邁向600萬輛

第三是新興業務行業領先,包括新能源汽車研發及資源掌控能力、產業化規模居於行業領先位置,智能網聯汽車、出行服務及水平事業形成領先優勢。

“加快綠色、智能、網聯化發展步伐,攸關東風的前途和命運。要堅持領先發展戰略,協同推進業務和產業鏈的綠色、智能、網聯化及管理信息化,努力贏得競爭主動權。”

發展是根本,創新是動力。目前,東風公司正以汽車五化為技術創新,積極搶佔技術制高點。

“在東風新能源產業園裡,我們的電池、電機、電控系統——三電完全實現產業化。”東風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安鐵成曾透露。

“一個率先”是東風員工高質量跨越小康,這也是16.2萬東風人最樸素、最熾烈的追求,是企業立足的根本。

“實現新的奮鬥目標,最關鍵的是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突出重點,精準發力。”竺延風要求道,堅持改革攻堅,要注重增強活力。

高質量發展,根本在於改革。在發展中推進改革,在改革中謀求發展,實現發展的統一性與改革的系統性有效結合,才能繪製好這份藍圖。

但改革也有難點。

“當前公司最大的挑戰是創新能力不足、發展動力不夠、發展精力不聚焦,根源在於體制機制問題。要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向改革要動力、要紅利、要生產力。”

儘管東風公司今年上半年銷量增長,但要實現全年450萬輛目標依然壓力重重,效益不夠高、規模不夠大的問題並未得到根本性解決。

東風亟待從創新與改革中釋放活力,提升實力。但軟實力、硬實力,歸功到底要靠人才實力。這也是新時代下新東風人的使命與擔當。

握緊歷史交接棒,新東風如何高質量邁向600萬輛

03

握緊歷史交接棒

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改革是第一戰略,而人才是第一資源。

“創新是第一動力,要更加堅定地推進產品和技術創新、服務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改革開放為東風帶來廣闊發展天地和勃勃生機,要堅持不懈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公司的一切發展靠的是員工創新。”竺延風認為,16.2萬東風人是最大的財富。

握緊歷史交接棒,新東風如何高質量邁向600萬輛

2018年6月26日晚18時30分,東風乘用車召開幹部大會,宣佈新的人事命令:東風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張祖同兼任東風乘用車公司總經理;劉洪任東風乘用車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不再擔任東風乘用車公司總經理職務;曹東傑、周德元、顏宏斌任東風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

這是第九次黨代會以來一次重大人事調整。過去3年內,東風公司從下屬公司高層自然調整、出於業務單元的需要進行的調整、東風反腐職位空缺調整三個維度進行人事調防。

隨著各子板塊調整到位,東風公司梯隊變得更加齊整。除東風乘用車補齊兩位副總經理外,合資板塊上,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增補了兩位副總裁。時隔4年之後,東風本田公司營銷副總經理也在近日到位。此外,東風公司黨委常委班子也擴至9人。

另一面,這也是一支更加年輕的隊伍。同為50歲的張祖同、尤崢先後進入東風公司黨委常委班子,領導梯隊更具活力。

握緊歷史交接棒,新東風如何高質量邁向600萬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東風日產迎來首位70後“一把手”——陳昊,近80後的馬磊升任東風啟辰總經理,成為東風公司核心子板塊最年輕的掌舵者。作為年輕人才戰略體現,新AX7設計總監——80後張鵬已先後多次出現在東風公司重大活動中,以展示東風公司風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處於東風公司歷史發展的交匯點,在改革與創新的發力點上,他們接過這沉甸甸的一棒,更有力地繪製新藍圖。

首推就是東風乘用車發展。由於種種原因,東風乘用車在成立11年以來,始終沒有拿出亮眼的成績單。更緊迫的是,隨著競爭趨嚴、自主品牌加速分化,給其調整的時間與空間越來越小。

張祖同需要帶領新團隊加快完成磨合,聚焦明星產品打造。但如何通過產品品質、客戶維護與品牌知名度這三處藥方來消弭市場和外界的擔憂,提振經銷商與內部的信心?

他必須意識到,新AX7是沒有退路的一戰。

握緊歷史交接棒,新東風如何高質量邁向600萬輛

對生於1979年的馬磊來說,作為東風公司南方基地的一顆明珠,啟辰品牌雖有進步,但成長壓力不容小覷。馬磊和他的團隊需要以更親近市場的姿態與時間搶跑,他更要意識到,東風日產既是啟辰事業的助推器,但某種程度上也是最大的限制。

這兩個子品牌的表現決定著東風自主事業能否順利實現領先,某種意義上也承擔著東風公司能否真正成為國企排頭兵。

對發展並不均衡的合資板塊同樣如此。繼續保持合資企業的穩定輸出,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是東風公司未來發展的內在要求。

隨著東風日產新十五年的開啟,作為合資板塊最年輕的掌舵人,陳昊在看到成績的同時,要注意有幾款產品目前還難言成功。因此,他應儘快融入為自己定位的產品經理角色之中,利用智能化技術創新,進一步錘鍊產品與品牌,通向更加強大的下一個15年。

在增補營銷副總經理後,東風本田在今年8月初召開黨代會。還未從CR-V機油門風波中徹底走出來,他們需要在會議後統一思想,真正做到對市場以及消費者持敬畏之心。

未來在朝著百萬輛體系發力之際,東風本田更需要打造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要知道,東風本田下一步需要與上汽通用、一汽-大眾這樣強勢合資車企展開更高維度的競爭,這應該是東風公司對它的期待。

繼東風標緻搬遷風波之後,神龍公司還在努力復甦之中。如何在產品端無虞的情況下,儘早打造出一支能夠熟悉市場以及內部運作的隊伍,這是神龍公司的當務之急。某種程度上,這也體現出這支隊伍對企業復甦的信心與決心。

另一面,圍繞汽車五化,尤其是新能源市場化、規模化,東風公司需要闊步前進。

2018年上半年,東風新能源乘用車銷售同比增長44.8%,新能源商用車不斷適應市場、拓展市場,銷售位居行業第一。

但與比亞迪、長安汽車以及北汽集團相比,東風新能源乘用車產品矩陣、成本管控、營銷渠道等全體系鏈的戰略規劃存在不足,如何在現有基礎上加快市場化推進、產品出新,在佔領技術、市場雙高點實現市場份額擴大,讓這片廣闊市場成為厚植人才沃土的戰略方向。

功由才成,業由才成,湧現出的東風人需要有力接好這一棒,更堅定地跑好這一程。“故事不僅是講出來的,更是幹出來的。”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新東風當奮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