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高級別的素養,是不隨意評價別人

一個人最高級別的素養,是不隨意評價別人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01

英國有一對小夫妻,沒什麼錢。

結婚前,男人打算送個戒指給女人,於是跑進一家珠寶店。

據說這家店的價格很低,130美元就可以訂一個戒指。

130美元的戒指當然是買不到克拉鑽的,但只要是男人買的戒指,無論是什麼材質的,女人都覺得很幸福。

結果,當女人在店裡試戴戒指的時候,店員對她說,“簡直不敢相信有男人會用這麼便宜的戒指來結婚,太悲哀了。”

後來,這段經歷被放到了網上。

那個女人說,結婚並不一定需要上萬的鑽戒和興師動眾的儀式。

最後,女人嫁給了那個男人。而珠寶店也道了歉。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前陣子被緋聞纏身的許晴。

一個人最高級別的素養,是不隨意評價別人

許晴因為電影《邪不壓正》的上映,和彭于晏傳出了緋聞。

於是便有好事者跑去她的微博下評論,評論大致圍繞兩個點:

“年近五十不婚不育,這是人生的一種失敗。”

“老女人還到處勾搭小鮮肉,這是作風不正。”

首先,不論緋聞真假,這種把自己的世界觀強加給別人的隨意評價,實在不高明

結婚生子只是一種個人選擇,有人渴望家庭生活有人不渴望。

我們在祝福婚姻美滿人士的同時,也應該對選擇自由的女人們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再者,就算緋聞是真,男未婚女未嫁,兩人結合有何不妥?有誰規定老女人只能嫁給老男人?

這種隨意抒發的貶損和戾氣,最終只會暴露一個人的狹隘與善妒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經講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可以選擇戴著5克拉的鑽石結婚,別人也可以選擇不戴克拉鑽,卻享受著雖不豪華卻很甜蜜的婚禮。

你眼中定義的幸福,在別人看來未必如此。

你眼中的不幸,在別人眼裡有可能是莫大的幸福。

一個人最大的惡意,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別人,再把所有的結果理所當然地用自己的過程來解釋,並一直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一個人最高級別的素養,是不隨意評價別人

02

曾經在前公司做翻譯的時候,我們部門有一位30好幾還未婚的姐姐,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她林姐。

有同事曾經好心給她介紹對象,她都婉言拒絕了。

雖然大家表面上沒有多問,卻免不了私下議論,覺得她不但辜負了介紹人的一番好意,也誤了自己一輩子的幸福。

後來,在一次聚會上,大家喝了點酒,開始掏心掏肺地聊了起來。

林姐大概也喝多了,藉著酒勁說了好多自己過去的經歷。

她告訴我們,她的父親年輕時是一位木工,有時運氣不好,一連幾個月都接不到活幹,鬱郁不得志的父親常常拿打罵她和母親來出氣。

但隱忍的母親卻獨自承受著委屈,在這近乎恐怖的家庭氛圍中,一路保護著林姐,把她培養成人。

雖然後來的生活慢慢好了起來,但父親的暴力行為對林姐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我也覺得結婚生子的人生很圓滿,老了病了有人照顧,但只要一想到結婚,腦子裡就會浮現父親打母親的樣子……”

“其實我曾經有過一段短暫失敗的婚姻,也曾試圖通過婚姻來解救自己,但卻發現,我竟然把我媽在婚姻裡所受的委屈全部報復在自己的婚姻裡,結果可想而知。”

聽到這裡,大家才突然明白林姐一直不婚的原因。

心理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是一句“總能遇到合適的”就能解決的。

從此,大家都保持著一種默契,不再提及此事。

一個人最高級別的素養,是不隨意評價別人

不理解,是因為沒有身處別人的地獄。

既然不理解,就充分尊重別人的生活。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一段話: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非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254:非暴力溝通》中提到,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同樣,不評價別人的生活,也是一種高貴的素養

03

莊子的《德充符》裡,有一種人——長得醜,身體又有殘疾,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能力,但大家就是喜歡他,每個人都能從他那裡找到快樂,並且被他深深吸引。

為什麼呢?因為他有一種本事——不評價

他不僅在嘴上不評人,還能做到心裡也不評人,所以和這種人相處起來特別輕鬆愉快。

那麼,不評價的溝通是怎樣的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除了肆意的貶損,隨意讚美也屬於評價的一種

有關兒童教養的研究發現,“讚美”孩子並不總是有好處

一個人最高級別的素養,是不隨意評價別人

有研究者讓受試的兒童解數學題。

解完一組簡單的題目後,他們對一些孩子讚美他們的智力,誇獎說:“哇,你太聰明瞭!”而對另一些孩子指出他們的努力:“你剛才很用功。”

接著,研究者再讓孩子們做一組更難的題目。

結果發現,那些因為聰明而受到讚美的會更擔心失敗,並傾向於完成難度較低的任務,遇到困難更難堅持,易焦躁,甚至表現出自尊水平的下降。

而另一些因為努力被讚美的孩子,則更願意嘗試新的挑戰。

可見,雖然讚美有時讓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種評價,隨意的讚美容易把人捧得很高,而接受讚美的人往往害怕自己配不上這種讚美,而為此平添不少壓力

出於壓力,人們會更願意重複相同的工作——既然我這樣做了就是好的,為什麼還要冒險去嘗試更多的可能呢?

因此,不評價的溝通,就是不肆意貶損,也不隨意讚美,僅僅描述經驗本身

心理諮詢師李松蔚在他的書中提到,不評價的交流方式,只關注具體發生了什麼,而不是進行抽象的判斷、定義以及對人的褒貶

比如,一個不評價的老師,遇到不做作業的學生時,會這樣問:“你最近常常不做作業,發生了什麼呢?”

而一個關注評價的老師則會問:“你最近怎麼老不做作業?”

前者是在關心一件事的發展,而後者就變成了訓誡。

一對比就知道,使用哪一種表達方式,更接近事實的真相,溝通效率更高。

傳媒人梁冬說,讓你不爽的事情,其實是你內在的“囿於物”, 是你早已成型的憤怒,早已成型的心智模式的投射。

比如,你總認為你的孩子讓你不爽,因為他特別不聽話,每次勸他,他都不聽,完全無視你的存在。

當你仔細和自己的內心對話一番,你就會發現,孩子之所以不聽你的話,其實是因為你從來沒有聽過他說的話。

你之所以忽略他,本質上是因為你從一開始就忽視他的感受。

所以你的孩子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投射著你和他的關係。

俗話說,閒談莫論是非,靜坐常思己過

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多檢視自己,少評價他人,用心感受差異,靜心沉澱自己

如果你嘗試一段時間不做任何評價,也不被他人的評價所影響,就會達到一種與自己和諧,與所有人和諧的狀態

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