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歷史 游南京」你知道嗎截髮延賓」、「封壇退鮓」說的是她

陶侃沒有顯赫的祖先,他的一生是個經典的勵志故事。

他如同一名攀巖運動員,憑著頑強和智慧,從最底處艱難地步步向上攀登,每升高一點就要尋找新的支點。沒有安全帶和保護繩,也曾有摔下萬丈懸崖的驚險一刻,也曾有找不到目標的無助彷徨。但他從不放棄,身處困境也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當他登上無限風光的絕頂後,又能控制自己激動萬分的心情,看淡風雲,沒有忘乎所以。

「聽歷史 遊南京」你知道嗎截髮延賓”、“封壇退鮓”說的是她

陶侃

有一句勵志的話很適用他:天再高又怎樣,踮起腳尖就更接近陽光。他在亂世中脫穎而出,最終無限接近那耀眼的太陽。

如果一定要說他的家庭對他有幫助,那就是他有一個賢惠善良的母親。

陶侃本來是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人,後來搬到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父親在東吳曾任過揚武將軍,“揚武”是個雜號,地位不高,而且很早就去世了,所以他是出身“寒門”。他和母親湛氏相依為命,全靠湛氏紡紗織布撫養長大。在母親的教育下,他夜晚勤奮讀書,白天到田地幹活。

他有個朋友叫範逵,是尋陽的名人,被舉薦為孝廉。有一次範逵到陶侃家做客,還帶了一大幫隨從。但他來得太突然,事先沒有打招呼,只是恰巧經過。

那幾天萬里飛雪,天地銀白。陶侃家又很窮,沒有菜也沒有錢,幾乎一無所有。湛氏對陶侃說: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來想辦法。

她的頭髮很長,拖到地上,她剪下來到外面去賣,換到幾擔米和一些菜;又把家裡每根柱子削下來一半,當作柴燒;把床下的草墊子都剁了,當作飼料餵馬。到了傍晚,擺上了一桌豐盛的菜,客人們都感到非常意外,沒想到招待得這麼好。

「聽歷史 遊南京」你知道嗎截髮延賓”、“封壇退鮓”說的是她

範逵對他家盛情招待有點愧疚,感嘆說:沒有這樣的母親,生不出這樣的兒子。

第二天早晨,範逵告辭,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走了百里左右。範逵知道陶侃有才,也知道他有話要說,就問:你是想到郡裡任職嗎?

陶侃說:我想去,可惜沒有人推薦。

範逵到了洛陽後,就在顧榮等一批名人面前誇讚陶侃,讓他有了一點小小的名氣。

這個故事後來成了一個典故叫“截髮延賓”。

範逵後來又見到了廬江太守張夔,極力為陶侃做廣告。張夔也想試試這個人的才能,就讓陶侃擔任樅陽(今屬安徽)縣令。他在任上非常清廉,與他母親的教育也有關。

他在老家做過管理漁業的小吏。一次,他讓人把一罈醃魚帶到家裡,送給母親。湛氏問:這是從哪裡來的?

陶侃派來的人說:是官府的。

湛氏將醃魚封好並且回信,信中責備陶侃:你身為官吏,把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你讓我為你擔心啊!

這件小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後來也成了一個典故叫“封壇退鮓”。“鮓”就是指醃魚。

「聽歷史 遊南京」你知道嗎截髮延賓”、“封壇退鮓”說的是她

他做縣令時,自己從不貪汙,對部下管理也很嚴格。上面有人下來視察工作,想找他岔子,但找來找去抓不到他的把柄,只好離去。

有一次,他在縣裡舉行的宴會上喝得酩酊大醉。酒醒後,母親流淚對他說:像你這樣喝酒無度,怎麼能指望你刻苦自勵,為國家建功立業呢?

陶侃非常慚愧,他和母親約定:以後飲酒不過三杯。

等到他成名後,每次只喝三杯酒。有一次,有人向他敬第四杯酒,陶侃說:對不起,我今天飲酒已經足量,不能再喝了!

對方很不高興,旁邊的朋友勸說:今天大家高興,您應該開懷暢飲!我看得出您的酒量大!

陶侃哽咽著說:家母在世的時候,曾經規定我每次飲酒,三杯為限。我不能違背先母的約定。

其他人聽了都感動不已。

陶母在中國古代被列為四大“賢母”之一,另三個是孟子的母親、歐陽修的母親、岳飛的母親。

在縣令任上,一次,張夔的老婆生病了,需要到幾百裡之外去接醫生。但那幾天又是飛雪飄飄,冰封路滑,其他人都不想去。

陶侃站出來,說:郡守夫人,就和我們的母親一樣,哪有父母有病而子女不盡心的。

於是主動要求前去,最終把醫生接了過來,大夥都佩服他。長沙太守萬嗣來到廬江,見到了陶侃,對他說:你最終一定會有名的。

他說的決不是客套話,他讓自己的兒子與陶侃結為好友才肯離去。

張夔後來聽說了陶侃的舉動,非常感激。推舉薦陶侃為孝廉,這樣陶侃就有機會到了都城洛陽。

當時洛陽最有名的是張華,陶侃幾次去拜謁他。張華覺得他來自偏遠的小鎮,是個鄉巴佬,也沒聽過他什麼名氣,就很冷淡,不大理睬。但陶侃每次去,神色安然,從容不迫。張華也覺得他和其他人不一般,與他交談,對他的談吐見識很驚訝。

當時有個名人叫楊晫,是陶侃的同鄉,兩人一同乘車去拜見江南名士顧榮,顧榮也很看重陶侃。一個人問楊晫:你怎麼可以和小人同乘一輛車呢?

楊晫說:他可不是普通的人。楊晫對陶侃的評價是“堅固貞正,足以幹事”。

這個點評很準確,因為當時清談流行,身居高位的都是手拿羽扇言談玄遠的名士。而陶侃不沾邊,他是個寒族,不喜歡誇誇其談,喜歡做實事;同時他為人正直,只要認定了目標,就會堅持不懈。和名流的率性而為、放縱不羈都顯得格格不入。

隨後而來的天下大亂,終於讓名士們靠邊站,讓他這個實幹家揚名天下。

陶侃屬於大器晚成型。東晉的人均壽命不足40歲,他兜兜轉轉一直到了40多歲,才抓住了一次機會,事業艱難起步;萬沒想到的是,花甲之年,還遇到了讓他不寒而慄的“冷笑話”:因為太優秀,所以被“發配”到千里之外,差一點被殺。

梅花山

「聽歷史 遊南京」你知道嗎截髮延賓”、“封壇退鮓”說的是她

南京梅花山位於明孝陵石象路旁,處於神道的環抱之中,現有面積1533畝,山上植梅近4萬株,350多個品種,與上海淀山湖梅園、無錫梅園和武漢東湖梅園並稱“中國四大梅園”,居四大梅園之首。

梅花是南京市的市花。南京人植梅、探梅、賞梅的悠久歷史可追溯至六朝時期。明朝時,鐘山腳下有一處賞梅勝地,名叫梅花塢。據明代萬曆年間南京國子監祭酒馮夢禎的《靈谷寺探梅記》記載:“越靈谷而東二里許,北行百步,達梅花塢下。”梅花塢是明代宮廷的梅園,所結梅子快太廟祭祀皇帝的祖宗之用,每株梅樹上都懸掛著有“御用”二字的木牌。明代刑律嚴酷,遊雖多,但無人敢攀枝摘花,因此梅花茂盛,參差錯落,不下千株。清朝以後,梅花塢便逐漸湮沒了。

「聽歷史 遊南京」你知道嗎截髮延賓”、“封壇退鮓”說的是她

今天的梅花山,其規模已遠遠勝過當年的梅花塢。新中國成立後,中山陵園管理局在梅花山大量植梅,現在梅花山擁有目前世界上已發現和培育的絕大多數品種的梅花,而且很多都是梅中極品。每當春季梅花盛開之時,萬株梅花競相開放,層層疊疊,雲蒸霞蔚,繁花滿山,一片香海,前來探梅、賞梅者多達四、五十萬人,遊客絡繹不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