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催你生二胎,招數「狠」過所有親戚

專家催你生二胎,招數“狠”過所有親戚

專家催你生二胎,招數“狠”過所有親戚

邯鄲市復興區民政局這幾天大概很尷尬。他們給新人發的小冊子被曬了出來,裡面滿是歧視女性的內容。我瀏覽了一部分,懷疑它抄襲了“女德班”講義。後來這個民政局回應了,稱小冊子是別人捐的。我猜他們沒仔細看內容,看著“家和萬事興”的標題挺“正能量”,就一拍腦袋發給來領證的新人了。也太不過腦不走心了。

我對這種邪魔外道本不屑一評,只是裡面有一條內容實在給我樂壞了,忍不住要揭露。那句“教誨”是這麼說的,腰上的病禍首是夫妻生氣,理由是,過去男為天、女為地,男女生氣病在頭上,現在男女平等了,所以病就“轉移”到了腰上。

敢情封建迷信也與時俱進呢。對男女平等如此“活學活用”,可謂泥石流本流了。

說起男女平等,坊間有句怨言,說只要生孩子的是女人,就不要提什麼男女平等了。雖然聞著一股濃濃的歪理邪說味,可一時間又難以反駁。總之一說到生娃養娃,勞動婦女的吐槽功力就能瞬間滿格。

今日不同以往,已經沒多少人擔憂人口爆炸,生育率降低倒是愈發成為顯性問題。最近有幾個專家為鼓勵生育建言獻策,結果被大家懟了個底朝天。一是南京大學的兩位學者,提出四十歲以下公民按工資比例繳納“生育基金”,要至少生兩個孩子,否則等到退休才能取出這筆錢。二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提出對丁克徵稅,不過後來當事人出來澄清,他只是建議建立獎勵生育的基金,錢從過去徵收的社會撫養費等費用裡出,絕對不是讓大家另掏腰包。此外,他也不同意南大兩個學者的“生育基金”方案。

南大兩個學者的政策建議不光是“生育基金”,也涉及到育兒假制度、婦女權益保護,還提出應該提供更好的育兒環境。摸著良心說,他們在“創造義務”的同時,也不忘關愛廣大人民的權利。可我讀完全文之後,完全沒被感動到。不管咋說,鼓勵和逼迫不是一回事兒,不多生孩子就交錢,給人一種“罰款”的即視感,背後有管制思維作祟。

這還不是全部。南大學者的一個觀點,是應該立刻全面開放生育。是不是刻不容緩,這個問題太專業,我回答不了。可專家們給出的理由很叫人蹙眉:75後85前,已經過了最佳生育期,90後人口總數相對少,且總體不愛生孩子,指望不上。唯有85後90前,這個群體數量大,而且願意生孩子,他們還有兩年左右的最佳生育期,所以必須抓緊這個窗口期。

我本人就是85後,聽說自己成了被專家“寄予厚望”的“育齡婦女”,頓時感到肩上的擔子重到扛不住。沒能趁著“身體最好的時候”為生育率做點貢獻,不知道是不是該慚愧。

至於“丁克稅”,也許那確實是個誤會,只是教授講的“三丁抽一”、“二丁抽一”啥的,穿越感實在太強,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聽著挺慌的。

人究竟是目的,還是手段呢?問天問地問康德,還是很困惑。

專家們這麼迫切地要提高生育率,當然不是吃飽了撐的。人口問題關乎經濟社會發展,生育率低,會直接造成年輕勞動力數量急劇下跌,這意味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我看到有人分析說,年輕人夠不夠多,或許直接影響到我們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口老齡化也越來越是個問題,老年人口比例高,就意味著社會養老壓力大。

只是,“人口”是一個經濟學、社會學的概念,而“人”卻是有血有肉的。可有些專家,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總忍不住把人工具化、生產要素化,這就缺乏起碼的人道了。

在“找出路”之前,總得先搞清楚,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不愛生孩子了吧?有一種觀點是,生育意願下降,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比如諾獎得主、經濟學家貝克爾的理論,生活水平提高,生育和撫養孩子的機會成本會急劇上升,生育意願便隨之下降。

看看今日大城市年輕父母的育兒焦慮吧。花費高是一方面,生孩子還意味著年輕父母、甚至上一代老人的自我犧牲。

說得更直白點,多數時候,這意味著女人的犧牲。前陣子,演員姚晨的一段演講引起了熱議。她提到自己“尷尬”的經歷,連著兩次“雄心勃勃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她都巧不巧地懷孕了。她耿直地承認,事業和家庭之間,是沒法兼顧的。姚晨好歹是紅過很久的女演員,她手上的資源和機會是我們這些普通婦女想都不敢想的,但生孩子還是一度影響到她的自我實現。

這涉及到女性福利,以及性別文化結構的重塑,似乎要另闢一個話題才能講得清楚。而且,年輕人的困境不止於此。簡單說,育兒成本不光是花在孩子身上的錢那麼簡單。如果生孩子意味著家庭生活質量急劇下降,父母一方(通常是女方)事業停滯阻斷、甚至失去獨立自我,就確實需要仔細掂量掂量。而且,這還不是多放幾天育兒假、少交一點稅能解決的問題。

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境遇是千差萬別的。宏觀層面鼓勵多生,或許的確是激發經濟活力的一條途徑,但具體到個體,卻不一定意味著幸福。公共政策可以引導、鼓勵生育,同時通過制度保障解決後顧之憂、儘可能地緩解人們的焦慮,但無法代替個人權衡利弊、做出決定。

“生不夠就交錢”之類的強制性“催生”邏輯,逼迫不出美好生活,反而可能會造成個人和家庭的窘迫甚至災難。再說了,多生孩子真的是促進經濟發展、減輕社會養老負擔唯一有效的辦法麼?這裡也有個大大的問號。

電影《一出好戲》裡,困於孤島的眾人一度以為世界已毀滅,他們是人類的倖存者。於是,其中的“史教授”提議,女人該儘可能多和不同的男人生孩子,才能保證島上的人“健康繁衍”。男主角一下子嗆了回去:但您忽略了一個前提,愛情。

人之所以為人,就不可能只講實用目的,不論精神追求。道理就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