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砸死康有爲的那塊磚

全文字數 :1500

閱讀時間 :3分鐘

差点砸死康有为的那块砖

據梁啟超《康廣仁傳》,戊戌年間,康廣仁曾屢勸哥哥康有為出京。他認為廢八股、開學堂,已經打開局面,但改革的時機尚未到來,不可操之過急,應當從長計議。而後康有為、梁啟超等都該離開北京,到南方投身教育和輿論;如果留在北京,由於慈禧大權在握,滿清貴族猜忌,守舊派嫉妒,不僅難以成事,反有性命之憂,康有為事業正多,責任正重,死於此時此地,十分不值。

以康有為一貫的固執,自然不會聽取弟弟的建議。他決然答道:“生死自有天命,吾十五年前,經華德里築屋之下,飛磚猝墜,掠面而下,面損流血。使彼時飛磚斜落半寸,擊於腦,則死久矣。天下之境遇皆華德里飛磚之類也。今日之事雖險,吾亦以飛磚視之,但行吾心之所安而已,他事非所計也。”

這番話有一關鍵詞,我稱之為“華德里飛磚”——華德里在廣州西關。戊戌政變爆發前夕,康有為倉皇出京,曾在南下的船上留下兩份遺書,其一致弟子徐勤,託以後事。二十年後(1917年),康有為六十歲生日,翻出遺書,加以跋語,談及逃亡經過,稱光緒下旨,令他到上海辦報,他死活不走,欲留京營救皇上,譚嗣同和康廣仁把此事包攬下來,催他速行,康廣仁甚至跪地請求,自己仍堅持“吾以死生命也,少年在粵遭華德里落磚,如死久死矣……”

此外還有一處佐證。康廣仁致康有為弟子何易一信中雲:“弟旦夕力言,新舊水火,大權在後,決無成功,何必冒禍。伯兄(康有為)亦非不深知,以為死生有命,非所能避,因舉華德里落磚為證,弟無如何。”

這三處文字,從三個角度,論證了華德里飛磚之說。作為一個意味深長的意象與隱喻,華德里飛磚至少隱藏了兩重因素:一是偶然,二是命運。

我一直堅信,歷史在必然中暗含著偶然因素,哪怕有一百種歷史哲學、一千種歷史規律、一萬種歷史決定論,都無法改變歷史的偶然因素。所謂華德里飛磚,便是歷史偶然性的一記註腳。

從華德里上空忽然墜落的那塊磚頭,只劃破了康有為的臉,假如向後半寸,則將砸中他的腦袋,即便不致一命嗚呼,那也極有可能導致腦神經嚴重受損,使聖人淪為愚人,從此世間再無康聖人,以及與其相關的種種歷史。這半寸的距離,便是偶然,甚至飛磚本身,也是偶然,超出了人的測度。

所謂歷史,即眾多偶然匯聚一處,所形成的一種概率。有些偶然能改寫概率,有些則不能。華德里飛磚屬於前者。篤信歷史必然性的人也許會說:縱使那塊華德里飛磚砸死了康有為,還會有李有為、王有為們挺身而出,上書皇帝,呼籲改革,組建強學會、保國會等,推進戊戌變法……我卻以為,康有為只有一個,不消說當時,縱觀中國近代史,他也是獨一無二,無人可以替代。如果沒有康有為,歷史或許會呈現為另一種軌跡。由此可知,那塊華德里飛磚以及那半寸差距何其關鍵。

戊戌年的康有為,屢屢遭遇華德里飛磚。譬如康廣仁苦勸他離京,他若聽從,也許戊戌變法依然失敗,不過應該是一種溫和的寫法。再如他與譚嗣同籌劃兵變,圍園殺後,所遊說的軍人是袁世凱而非董福祥——這在康黨內部曾有激烈爭議——這固然不會影響戊戌變法的結局,卻嚴重影響到晚清的政局:袁世凱就此上位,最終扮演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角色。說到這裡,我們發現歷史已經變換了主角,那塊華德里飛磚,不是與康有為,而是與袁世凱擦肩而過。

數十年來,康有為始終認為,自己能從華德里飛磚之下逃生,意味著一種“天命”。戊戌年的逃亡路上,他曾經在文章中說,自己經歷了“十一不死”。這十一次與死神的交錯,皆可視為華德里飛磚的餘緒。

如此而不死,難怪康有為和梁啟超一度要一同感慨“豈非天哉”!他們認為,天生康有為,專為救中國,康聖人不死,證明中國不亡,大道未絕。對此,不宜責難先賢的虛妄,然而恰可見“天命”的虛妄。

I 排版:袁嘉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