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雅致賞瓶,盛滿貪廉往事

全文字數:2500

閱讀時間:5分鐘

小小雅致赏瓶,盛满贪廉往事
小小雅致赏瓶,盛满贪廉往事

在野史中有這樣的故事。說乾隆皇帝與群臣飲酒作詩,看到鵝毛大雪飄飛,興致盎然,便出口吟道:“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萬片……”下一句犯難了,不知如何結尾。紀曉嵐馬上接出一句:“飛入蘆花皆不見。”聽罷,龍顏大悅,遂令人賞給紀曉嵐一支賞瓶。

這個故事有沒有發生過無從考證,就連這首詩的作者,目前也尚無定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賞瓶這個東西,正兒八經實打實地在清朝廟堂存在過,而且還扮演著除觀賞以外甄別奸良的政治角色。這就是文物的見證力量吧。

雍正帝肅貪反腐

給清官量身製作賞瓶

賞瓶系統性、大規模地出現,是在雍正帝時期,說起來,這跟雍正帝的反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康熙為政寬仁,到其統治後期,貪腐盛行,弊病叢生。雍正帝繼位後,不拘祖宗家法,認識到現實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人心玩偈已久,百弊叢生”,主張“當寬則寬,當嚴則嚴”。

剛一上臺,雍正帝就說:“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結黨懷奸,夤緣請託,欺罔矇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從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朕所深知灼見。”官場的不正之風,讓他下定決心進行整飭。

不久之後,他連續下了十三道諭旨,頒佈到所有總督、巡撫、布政司等,告誡他們不許貪汙,不許受賄,不許剋扣;武官不許吃空額,違者嚴重治罪。

官員貪腐罪行一旦被核實,貪官自家被抄個底朝天不說,子弟、親戚家也跑不脫。為了放大懲治貪官的威懾效應,雍正帝還發明瞭“觀刑”,並使其制度化。

山西虧空案發生之後,山西巡撫諾敏被賜死,雍正帝下令傳旨給順天府和京師各大衙門,讓四品以上的官吏,都帶著親戚朋友去看諾敏砍頭。“殺貪官給官看”的策略相當有效,再加上“耗羨歸公,高薪養廉”,雍正帝時期的吏治放在整個封建社會也算得上佼佼者。

雍正帝對康熙帝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使吏治澄清、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官場一掃頹風,風氣日益好轉,清官湧現。對於清正廉潔的官員,雍正帝想獎勵以立榜樣。獎勵什麼呢?不能太貴重,又要素雅得體,於是,他想到了景德鎮的陶瓷。

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被皇帝派往江西景德鎮,奉命駐景德鎮御窯廠署,協助監管景德鎮御廠窯務的年希堯“佐理陶務”。 唐英受命,燒製一種既美觀又有教育警示意義的陶瓷瓶,用於皇家賞賜給清官。

唐英是名副其實的文藝青年,16歲時便進入內務府養心殿工作,一直在康熙左右伺候。他曾陪著康熙三下江南,後在詩文中說“憶昔翠華南幸,曾經三度啟從”。41歲時,唐英當上了內務府員外郎,空餘時間為皇帝繪製瓷器的樣稿。

到景德鎮以後,年希堯雖然名義上還是總理陶務的督陶官,但他對御窯廠的管理,僅僅是每年春秋兩季對御窯廠的巡視,還有就是撥款和燒成後解送至京等事務。雍正帝交代給唐英的任務,從設計到燒製的一切流程,都由唐英負責。正如唐英在奏摺中所說,“奉差江西督造瓷器,一切燒造事宜,俱系奴才經營”。

唐英“參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儲巧妙”,設計出來一種觀賞性極強的陶瓷藝術珍品。其器型基本相同,撇口,細長頸,肩部裝飾凸弦紋,圓腹、圈足,由於這個靈感來自於玉壺春瓶,所以被稱為“玉堂春瓶”。

瓶上從上到下,繪畫九層紋樣:海浪、如意、蕉葉、回紋、纏枝蓮、如意、纏枝蓮、蓮瓣及卷草。所用顏料為鈷,呈青色。“青”與“清”相通,“蓮”與“廉”諧音,“青”“蓮”寓意“清廉”——雍正帝的意思很明顯,持有此瓶者理應為清正廉潔之標榜,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

標榜清廉的賞瓶

卻贈給了大貪官

為什麼玉堂春瓶被叫成賞瓶?收藏家馬未都在《馬未都說收藏》中有這樣的說法。當時哪個官當得好,或者皇上看誰順眼了,就說:“哎,賞玉堂春瓶一對。”底下的太監就傳旨:“傳旨,賞玉堂春瓶一對。”到後來呢,太監當著皇帝這麼說,一轉身就說:“賞瓶一對。”他們偷懶把中間“玉堂春”三字省去了。所以,後來這種專門用來獎掖、賞賚之用的瓶子,就被叫做賞瓶了。

由於每個皇帝的偏好不同,賞瓶在不同的時代也有著不同的細節。乾隆時期的賞瓶做工最為精細;嘉慶時期的賞瓶紋飾延續乾隆時期的紋飾,多以二方連續纏枝蓮紋為主,構圖較為繁縟,但花的畫法則具有本朝的特點;道光時期的賞瓶器型與嘉慶時相近,但頸部較嘉慶器稍粗,在紋飾上留白較多,釉色相對較白;咸豐時期的賞瓶質量相對較次,構圖亦較前朝疏朗,紋飾已不見有細碎的花葉;同治時期的賞瓶構圖也較疏朗,花朵較為圓潤,沒有細碎的葉片,線條顯得呆板。

總體來說,雍正帝、乾隆帝以降,賞瓶的瓷質下降,釉色較薄,質量下降較為嚴重。這個變化並非偶然,從中可窺見社會政治向心力衰弱,造成手工業的退化。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由於和珅在接待英吉利國使臣時“處事機敏、應對得體、處置周全”,乾隆皇帝在北京紫禁城內的朝會上,傳旨賞當朝首輔、軍機大臣和珅三眼花翎、銀1000兩、賞瓶一支。

當太監把這支賞瓶呈到殿上時,眾人頓時懵圈了。滿朝文武,誰都見過賞瓶,青花色的,雅淡別緻,而賞賜給和珅這支賞瓶卻與眾不同,是“紅上加紫”。原來,這不是普通的賞瓶,而是極難燒製的青花釉裡紅加西洋胭脂水的賞瓶。西洋胭脂水以黃金製成,又稱“金紅”,只有在皇家御窯獨有工藝中才會用到,即使御窯瓷器也極少用這等貴重彩料。

乾清宮的大殿上,只有皇帝知道這支賞瓶的來歷,這是唐英送呈御覽的新品種,也是唐英任內最後燒製的御品瓷器之一。乾隆帝一向挑剔,但當這對賞瓶呈現在他眼前時,他喜歡得不得了,一直沒捨得拿出來作賞賜之用。後來,一名嬪妃不慎打破了其中一支,而御窯廠也沒有能力燒製同類賞瓶,最後就剩下了孤零零的一支,晚年的乾隆帝將其賜給了最寵信的大臣。

數年後,乾隆帝病死,嘉慶帝上位,賜和珅一條白綾,後和珅在獄中自縊而亡。他之前所有的貪汙所得充公,當時民間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

和珅所居住的恭王府到處是金銀財寶,嘉慶帝派人忙了六天六夜,才把和珅積存多年的財物收拾利索,至於那支紅紫色賞瓶,沒有人在意。直到民國初年,“清室善後委員會”在清點宮中存物時專門尋找這支賞瓶,卻沒有發現其蹤跡。

貪了的,遲早要吐出來。本來是標榜清廉的賞瓶,卻贈給了貪官,歷史,總會以自己的方式諷刺此類人與事吧。

I 排版:袁嘉嚀

小小雅致赏瓶,盛满贪廉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