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隴山密藏—麥積山石窟珍藏的歷代經卷文書

隴邽生態園2018-05-18

作者 富紅剛

5·18國際博物館日

世界文化遺產地麥積山石窟除保存有眾多的精美塑像和壁畫之外,還保存有大量的經卷和古代文書。

國際博物館日|隴山密藏—麥積山石窟珍藏的歷代經卷文書

國際博物館日|隴山密藏—麥積山石窟珍藏的歷代經卷文書

麥積山館藏 “瑞應堂”文書

明清時期,麥積山石窟造像活動整體走向了衰落,洞窟棧道已經少有人跡登臨,一些宗教活動主要是圍繞著寺院展開,並且一直延續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一些經卷、文書等就在這種環境下保存下來,1953年麥積山文物保管所成立之後,就從僧人手中接受了這批文書。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馮國瑞先生又捐贈了部分文書。

這部分經卷文書以明清時期居多,另有少量五代及兩宋時期的文書,總計約1500件(不包括殘片),其中不乏古善珍本。以佛經、論疏為主,也有一部分道書、經史子集和雜類文書(社會文書、醫藥、占卜、音樂、教育、美術作品等),它們都與麥積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故稱之為“麥積山文書”,是研究麥積山石窟的重要資料。

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麥積山文書時代上限被提到了唐代:1982年,麥積山加固工程東崖部分正在施工,麥積山文管所利用工程腳手架對東崖大佛(13窟)進行了修復,在對大佛破損的面部右側殘破處清理過程中,無意間在崖壁空洞位置發現一部卷軸經卷,遂小心翼翼地取出並放置於文物庫房,展開之後發現是晚唐寫本《金光明經》第四卷,總長740釐米,卷高25釐米,卷首有“金光明經卷第四”字樣,南宋紹興年間重修大佛時被放置在佛像頭部,現已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國際博物館日|隴山密藏—麥積山石窟珍藏的歷代經卷文書

13窟 佛與菩薩

國際博物館日|隴山密藏—麥積山石窟珍藏的歷代經卷文書

麥積山石窟藏品《金光明經》卷四

南宋時,秦州(天水古稱)處於宋金分界地帶,多次議和都是以“秦州之半”來劃定的,西部歸屬金,東南部歸屬南宋。這種情況下戰事時有發生,且以金兵入侵居多,南宋多處於守勢。而《金光明經》中稱宣讀此經可以“令賊兵自退”,被稱為護國經典。僧人將這部經典放置在佛像頭部,其用意是很明顯的,就是希望藉助於佛的力量讓“賊兵(金兵)自退”,以期冀邊界和平、人民安康。

此外,佛教儀軌中,將佛經置於佛像內部稱為裝藏,象徵著思想、靈魂或者是法力。唐宋時期裝藏相對簡單,到明清時裝藏已包括眾多儀軌和物品,而麥積山第13窟的裝藏屬於初期的簡單形式。

另外,在寺院傳世文書中,還有一部特殊的佛經——血書《妙法蓮華經》,經摺裝,共七卷,楷書剛勁有力,字跡呈暗紅血色。在卷尾有發願文:比丘恭能發心刺血書寫/《大乘妙法蓮華經》一部,專祈保佑/信管宋/四恩念報,三有均資/法界有情,同緣種智/成化十四年(1478年)四月八日書寫/

麥積山館藏 血書《妙法蓮花經》

在晚期佛經中,有刺血寫經的說法,但因不是常規做法,故實例發現不多,麥積山石窟藏的這部血經就顯得極為珍貴,我們常人無法想象書寫者所承受的苦痛,如果沒有虔誠的佛教信仰,如果沒有執著的精神,是無法完成這部佛經抄寫的!

水陸法會是寺院經常性舉辦的一種活動,在活動中懸掛一些佛教尊像是必須的儀軌,在瑞應寺傳世物品中就有34副水陸畫,高度在44-49釐米之間,寬度在26-29釐米之間,根據題記可知,水陸畫中有“兩堂十八副”為一組,繪製時間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其餘為一組。這些水陸畫保存基本完好,色彩豔麗,是我們瞭解清代佛教思想的重要資料。

國際博物館日|隴山密藏—麥積山石窟珍藏的歷代經卷文書

水陸畫之一

國際博物館日|隴山密藏—麥積山石窟珍藏的歷代經卷文書

水陸畫之二

敦煌藏經洞主要保存的是宋代之前的經卷文書,而麥積山石窟保存的這些經卷文書多為唐宋之後,可以說兩者之間有較好的互補性,不僅對於研究麥積山石窟的歷史有重要價值,同時對研究古代秦州地區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發展和變遷情況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