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跑過15公里,不要報半馬!沒跑過30公里,不要報全馬!

據調查統計顯示,經常跑步的跑友發生傷痛的概率高達85%,那麼跑步究竟是帶給我們健康還是有損健康呢?

沒跑過15公里,不要報半馬!沒跑過30公里,不要報全馬!

其實在跑步當中常見的肌肉拉傷和崴腳是經常碰到的,但是對於絕大部分跑友來說,最多的還是由於跑量過度造成的損傷。

但是為什麼職業的馬拉松運動員,他們的跑量那麼大卻沒有損傷呢?其實這是因為馬拉松職業運動員,他們的日常的跑量和馬拉松距離幾乎是等量的,同時身體素質已經適應了這種高跑量。就像我們很多跑友,每天跑五公里,十公里都不會再出現問題,是一樣的道理。而對於新人來說,平時不跑步,突然來個十公里就會造成損傷。

為什麼會這樣呢?簡單的說就是,跑步需要循序漸進的進行,不能讓身體承受日常訓練中額外增加過多的跑量,過多多少算是超量了呢?周跑量增長達到50%,是危險信號,周跑量增長超過60%就離損傷不遠了。

沒跑過15公里,不要報半馬!沒跑過30公里,不要報全馬!

有人就說了,跑量增長50%怕啥啊?要知道人體結構是非常複雜的,一切的生命活動,其實身體都會自我的平衡調整,而當這種平衡被打破的時候,那麼就會受到干擾和影響,所以跑步過量就容易受到傷害。

所以我們常說,跑量的增加應該在上週跑量的基礎之上不超過10%,這樣才是你逐步提高跑量和速度的一個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貿然的去提高你的跑量和速度,那麼可能就會帶來一定的損傷風險。

因為從人體的結構來說,當人體的肌肉、骨骼、心肺功能等方面超過了以往身體的承受能力,那麼就會造成一定的損害,甚至是無法修復的。而當運動負荷增量恰如其分時,我們的身體不但可以接受,而且還可以變得越來越好,所以這就是科學運動的好處。

很明顯,一次過量的負荷或者是重大負荷連續積累,極易容易導致受傷。比如通常情況下,你每天跑步的距離是十公里,這時候你的身體的適應能力、體能的儲備、肌肉耐力等,也都是十公里。

沒跑過15公里,不要報半馬!沒跑過30公里,不要報全馬!

但是讓你突然跑30公里的時候,那麼這些身體組織的協調性和體能等等各方面就無法支撐你跑30公里,而你執意要堅持的後果呢,要麼半途而廢,要麼就會產生損傷。這就使得運動負荷超過身體承受和修復能力將人體的運動平衡狀態給破壞掉,導致受傷。

所以說回來,對於想跑馬拉松的人來說,如果你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要輕易的去跑馬拉松。如果你沒有跑過15公里,那你就不要報名半程馬拉松,如果你沒有跑過30公里,請你不要報名全程馬拉松。

沒跑過15公里,不要報半馬!沒跑過30公里,不要報全馬!

儘管馬拉松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大眾運動,人人都可以參加,但實際上馬拉松仍舊是一項極限運動,是有準入門檻的,並不適合每個人都參加。如果真想參加的話,必須循序漸進,紮紮實實的進行跑量的積累。

因為,一口吃不成胖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