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海綿城市新理念,增強生活幸福指數

弘揚海綿城市新理念,增強生活幸福指數

時下,正值雨季。

閒暇去毗鄰綠地公園跑步鍛鍊的時候發現,原本覺得很不錯的跑道被無數小水坑鏈接起來的大項鍊佔據。運動的興致一下就低落了。

湊巧之前對“海綿城市”有些瞭解,就不禁暗自感嘆起來——海綿城市建設的新理念看來還得加快弘揚、推廣。如果公園綠地人行道都是滲水磚的話,估計就不會留下那麼多小水坑,妨礙人們鍛鍊、散步了。這樣公園綠地的海綿效應會更好一些。

就地滲透,是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理念。早在2001年7月31日,日本發佈的《東京都雨水滲透指針》就規定,要通過建設透水性路面、透水池、綠地等辦法,把城市屋頂、庭院、運動場、停車場的雨水儘可能滲透到地下。

為何如此呢?

之前一名住建部門學者型官員對城市“內澇”產生的解釋,也許會有助於我們理解“就地滲透”的重要性。這名官員認為,原先的自然地貌被人為改變是城市“內澇”產生的根源所在。人們改造自然,平整土地,在其上建立了無數高樓大廈、各式場所、鋪設瀝青的快速通道,卻沒有充分考慮到雨水的去向和降雨量,導致城市排水管網壓力增大,大量雨水集聚於低窪處形成城市“內澇”。

基於此,也基於對大自然的敬畏,海綿城市的首要任務在於想盡一切辦法讓雨水實現就地滲透,迴歸自然,預防城市“內澇”,並強化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當然,考慮到之前快速擴張在全國各地形成的龐大城鎮規模,這其實也是一筆不小的財政支出,也需要做好規劃、分步實施,才可能實現。

花錢把雨水送走,這個辦法,不知道會不會引來罵聲。

如果想罵,不妨等一等。因為,就地滲透只是第一招,海綿城市建設沒你想得那麼簡單,還包括了蓄水和城市管網排水等。

比如在英國、德國,不少家庭都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統,讓房屋頂、庭院的雨水通過管道流向地下室的超級“蓄水池”,用於滿足家庭花草灌溉用水、非飲用水的需求。為了確保“蓄水池”家庭建設,英國甚至採取限制別墅每日用水設計開工許可的辦法倒逼家庭建造雨水收集系統。不僅如此,在極度乾旱的美國加州地區,不少專家想盡辦法積蓄淨化雨水,用於本地飲用和灌溉。這不僅有效分流吸納了雨水,還起到了節約優質水資源的意外效果。

收集並淨化雨水,用於人們飲用、灌溉等,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建設海綿城市的普遍做法。

那麼,就地滲透、收集使用之外的雨水怎麼辦呢?

越來越粗壯的城鎮排水管網,挑起了這一重擔。在此方面,新加坡建設地面建築之前預先規劃城市排水系統、建立大型蓄水池和嚴格的地面建築排水標準等做法,在防止城市“內澇”方面作用明顯。

我國有些城市,尤其是納入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的城市也開始從規劃、建設大型蓄水池、升級排水管網等方面著手,排掉多餘的雨水。要不然,照近年來的短期驟降雨量看,我們在陸地體驗海上生活的日子就不遠了。國內不少城市排水口附近的降雨量感應器及政府應急方案、新興的綜合管廊建設、汙水處理廠,等等都在為雨水的排、處理、循環利用綜合系統添磚加瓦。

“排”是為了避免“澇”,而非不使用。能用還是要用的,尤其是在地下水枯竭的華北地區、乾旱地區,這對緩解旱情、補充工農業用水和飲用水等,都是不無裨益的。

想一想近年來那些被雨水淹沒致死的無辜生命,看一看周邊緊鑼密鼓的各種工程項目,假如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就地滲透、積蓄使用和排水循環利用等能早一日被大家知曉,能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方案滲透到各類工程項目建設中去,至少今後我們建設的公園、運動場、高樓大廈、別墅小院、停車場都會成為海綿城市的樣板、示範,發揮出海綿作用的,而非海綿城市建設的“負面增量”。

希望城鄉規劃、建設和項目工程設計建造者能夠充分吸收、大力弘揚這些新理念,不斷快速擴展踐行新理念的領域和地理範圍,為大家早日實現不內澇的宜居之地而努力奮鬥。這不僅可以節約財政支出,還可以對人們雨季美好生活作出貢獻,何樂而不為呢?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網上搜索“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資訊,加以瞭解。如果到“海綿城市”旅遊,不妨關注下相關建設情況,也算在旅遊中幹了點“正經事”。

幸福生活,從弘揚海綿城市建設新理念開始。

(完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