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金庸先生?

部分用戶的煩惱


金庸的書我有兩本書沒看過:鹿鼎記和碧血劍沒有看過,其餘的都看過。

怎麼評價金庸?兩個字,有才!四個字,才華橫溢!

怎麼評價金庸小說?兩個字,好看!四個字,歷久彌香!

看金庸的武俠,是中學時代,那時,是偷著看,老師家長都不讓,所以,很珍惜他的書。

我比較喜歡的書《笑傲江湖》《神鵰俠侶》《連城訣》《書劍恩仇錄》《雪山飛狐》。這是就整體書來說。

令狐沖和楊過很像,不羈,狂妄,瀟灑,聰明,有影響力,武功蓋世!

狄雲的人生讓我過目不忘,一讀之下,手不釋卷,愛不釋手。

彷彿在文學界有一個相同的觀點,就是一部書前面有了波瀾或大悲,一旦最後是團圓的,就是敗筆,比如沒有爭議的敗筆楊過與小龍女十六年重聚。

狄雲的人生之苦,在他的小說中是獨一無二的,比否極泰來的文泰來還苦。所以我喜歡,只是江湖氣息上弱點。

書劍恩仇錄是整體書很耐讀,當然這符合作者的想法,寫一部群體性英雄故事,不突出孤膽英雄。

笑傲江湖是政治性小說,金庸自己說的。不評價初衷,單就人物,令狐沖的不羈,田伯光的好色,儀琳的痴情,嶽不群的偽善,左冷禪的霸道,不戒和尚和桃谷六仙的滑稽,總之人人都很精彩。是我最喜歡的金庸小說。

金庸是個文化人,所以,他喜歡智勝於力,無勝於有。所以,青城掌門餘滄海,塞北明駝木高峰,霸道總裁左冷禪都沒有勝過謙謙君子嶽不群。而嶽不群最終沒有勝過無我的令狐沖。真正的人生不會這樣。

但是,此書有敗筆,就是最後任我行的死,屬於作者的小聰明。

神鵰俠侶一個情字,把金大俠送上比瓊瑤還牛的高度。確實,看過此書,確實比瓊瑤對於情的高度更高。

神鵰比射鵰好太多,尤其郭襄的情讓我難以忘懷。但是,他倆是不可能在一起的,讀者都明白,明知不能在一起,我看到郭襄哭,我心還是很惆悵。後來,在倚天屠龍記中,看郭襄尋找楊過,看完不禁佩服她的勇氣。

雪山飛狐第一次看,沒看懂,就覺得故事很雜,後來看了幾遍才明白其中玄機。

《羅生門》一直沒看過,但是看過雪山飛狐一定知道這部電影很好。

我喜歡胡一刀的義氣,喜歡苗人鳳的儒雅,平四的忠誠,這些元素摻雜在一起,使整部書非常跌宕。

金庸有個特點,後面寫的書,比先前的書要好很多。

比如,大家推崇的《射鵰英雄傳》我反而比較嗤之以鼻。真不好。除了設計了非常經典的人物外,整個故事有堆砌之嫌。

三部曲我比較喜歡倚天屠龍記,尤其小昭的走,我潤溼了眼睛。

金庸雖然是武俠大家,卻沒有逃脫港式武俠的套路:武林秘籍的紛爭,俠骨柔情的刻板。

自從王朔說自己看不進去金庸的書後,金庸迷始終不服氣。

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金庸的態度。

金庸什麼態度?我理解的是:過激!

金庸看似輕描淡寫的回應啦王朔,但是,言外之意,卻透露出嚴重的不滿。(具體上網查)

我看,金庸先生有點矯情,有人不願看,你必須要承受這種批評,這是你選擇這種行業的弊端。不看透不行。你縱然是筆是刀鋒,舌是辯鋒,也不能擋住大家的思想。

金庸的書很棒,真的!但是,畢竟故事是假的,按說假的大家不會計較。無奈,他寫的太好,太好就有人願意評論,無論好壞,這都應該是金庸個人的驕傲。

一點想法,不對請諒解!


一週樂八天


金庸在華人世界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凡有華人處,皆有金庸書,人們對金庸的瞭解都來金庸的武俠小說,其實武俠小說巨匠只是金庸的一個側面,我從武俠金庸商人金庸,政客金庸,感情金庸四個方面來介紹我眼中的金庸。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出生於浙江海寧的書香門第,金庸在《鹿鼎記》裡描述他的祖先“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康熙皇帝親題“唐宋以來巨祖,江南有數人家”,到了近代,查家也是人才輩出,著名詩人穆旦,原名查良錚,是金庸的祖兄。

1 武俠金庸。

中國的武俠精神起源於墨子,武俠小說始於《史記》,到唐傳奇成熟,到《水滸傳》到達高峰,後來衰落了,但是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金庸的武俠才是武俠小說。

金庸少年聰慧,喜愛讀書,記憶力強,學習非常好,後來金庸去了香港,做了一名記者,1954年梁羽生寫了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在《新晚報》一炮打響,接著金庸寫了自己的處女作《書劍恩仇錄》,這本小說不是金庸武俠小說的精品,但是當時來說,這部小說寫得波瀾壯闊,扣人心絃,讀者不敢想象武俠小說能寫那麼好,金庸迅速走紅。



金庸一生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一部《越女劍》),這其中最出彩的是“射鵰三部曲”也就是《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三傑作是《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

金庸的武俠小說思想深刻,《天龍八部》充滿佛教悲天憫人的思想,《射鵰英雄傳》是為國為民英雄的史詩,《笑傲江湖》是政治扭曲了人性。

金庸武俠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懸念叢生,驚險緊張,人物眾多,氣象萬千,多姿多彩,深入人心,陰險的嶽不群,跋扈的任我行,聰慧的黃蓉,至情的楊過等等。

金庸小說語言看似平常,其實包含了語言雅語和俗語,白話和文言,景語和情語等等,敘述語言合乎他所描寫的客觀對象的性質,形態,神韻,用孔慶東的話說“語到極處是平常”。

如此優秀的武俠小說,在華人世界引起了轟動,下至販夫走卒,平民百姓,上至政界精英,院士學者都是金庸武俠小說忠實的讀者,金庸武俠小說從誕生以來至今,依舊就行不衰,很多部小說多次被搬上電視熒屏。



所以金庸的一生最大的影響力也是來自武俠小說。

2 商人金庸。

金庸的商人身份不為大眾所熟知,其實金庸是個精明的商人。

金庸在讀中學時,成績非常好,據說從小學到大學成績總是第一名,閒暇之餘金庸和同學合編了一本考試指南書《給投考初中者》,這本書當時十分暢銷,金庸也賺了一筆錢,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初中生編書掙錢,金庸不但有著非凡的才華,還有著不俗的商業意識。



起初金庸的武俠小說發表在別人的報紙上,由於武俠小說吸引了大量讀者,金庸於1959年,自己辦了份報紙《明報》,金庸一支筆寫武俠,一支筆寫社評,憑藉其出色的才華,《明報》越辦越大,後來又有了《明報晚報》《明報週刊》《財經日報》等等,1991年金庸賣出了《明報》,此時得他已經是個大富翁。

3 政客金庸。

金庸的武俠小說雖然寫的是江湖,總有一股廟堂的味道。

金庸在抗日戰爭後期考入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夢想著當一名外交官,抗日戰爭勝利後,金庸在《東南日報》擔任記者期間,他插班進入東吳大學(現在的蘇州大學)攻讀國際法,繼續自己的外交官夢想。

新中國成立後,金庸到北京拜見了外交部長喬冠華,由於不是共產黨員,他的外交官夢想破滅了。金庸的外交官沒有做成,可是金庸靠著筆桿子,憑藉政治敏感度,發表社評,在社會上很有影響力。



金庸武俠小說的成就和報紙的影響力把金庸帶進了廟堂,1973年訪問臺灣,受到蔣經國接見,1981年訪問大陸,與鄧小平,江澤民,習仲勳都有交談,金庸是個精明人,1985年中方委任金庸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並擔任小組負責人。

金庸武俠小說歌頌江湖人行俠仗義,扶危濟困的大俠,大俠總是與廟堂保持距離。

金庸先後獲得“大紫荊勳章”,北大名譽博士學位,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金庸先生的榮譽可謂是說不勝數。



4 感情金庸。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愛情感天動地,純潔無瑕,喬峰“千秋萬代只有一個阿朱”,郭襄“天涯思君不見君,一見楊過誤終身”。

金庸在個人感情生活像小說一樣情節曲折,懸念叢生,金庸的第一任妻子杜治芬婚內出軌,背叛了金庸,第二任妻子朱玫,朱玫是金庸的患難之妻,在明報創始之初,和金庸一起打拼,既寫稿子,又照顧金庸生活,一起住在出租房裡為金庸生了兩兒兩女,可謂是個好妻子。當明報興起之時,金庸移情別戀,拋棄了朱玫,朱玫在孤獨和貧困中度過,於1998年去世。

有人說“王語嫣”是夏夢的原型,還有人說“小龍女”是夏夢的原型,金庸和夏夢間得傳聞很多,金庸在感情上的不忠貞是毫無疑問的。

金庸第三任妻子是林樂怡,小金庸29歲,至今在一起,兩人優哉遊哉在世界各地遊玩。



金庸不止一次表達了對前妻朱玫的愧疚,“別人怎麼看我不管,但我對不起她,我的愛情觀不夠道德。一個人一輩子的愛情,只愛一個人,一生一世只愛一個人,我做不到”。

金庸筆下“雲中鶴”的原型,很多人說是徐志摩,徐志摩有三段婚姻,也被網友稱為感情上的渣男,金庸自己和徐志摩也有得一比。

金庸屬鼠,屬鼠的人不輕易透露自己的信息,辛勤掙錢而不為外界所知,這也符合金庸的性格。在我眼裡,金庸才如江海毋庸置疑,骨子裡又透露著精明。


我是一個小書蟲


憑心而論,評價金庸先生並非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是想要評價的準確到位就不太容易。

關於金庸先生的生平和文學成就,眾所周知,查詢百度就一目瞭然,至於在對金庸的客觀評價上,社會上卻分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敵對陣營。

一是堅定的挺金派,代表人物是北大的孔慶東教授,眾所周知孔慶東是金庸忠實的信徒,對金庸懷著一種宗教式的虔誠。他充分肯定金庸小說擁有巨大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不遺餘力把金庸小說昇華到四大名著的高度,更是將金庸本人評為百年難得一遇足以寫入現代文學史的文學大師。

二是堅定的倒金派,代表人物是臺灣的李敖及大陸的王朔,李敖倒金有點像是潑婦罵街或者神經病上門找茬,從來沒有本著客觀的態度給過金庸及其小說一個準確的評價,他說金庸偽善,不遺餘力地攻擊金庸自稱信佛為何不把所有家產捐出去,對於金庸的作品,他既說過《射鵰英雄傳》讓他入勝,很有興趣讀下去,可是沒多久又變臉大罵金庸小說是臭雞蛋,不入流的。這種自相矛盾的神經病式無腦黑,現在已經成了社會上的笑柄,不提也罷。

至於王朔,他評金庸說金庸小說語言陳腐囉嗦,劇情老套重複,胡編亂造,擅長以道德的名義殺人犯法。他的論調在不喜歡金庸的群眾裡大有市場,在嫉妒金庸的人群裡很受歡迎,但在熟讀且喜歡金庸的讀者眼裡,根本不值得反駁。

不管是李敖對金庸的評價,還是王朔對金庸的偏見,都像是脫髮症病人頭上的頭髮,過不了幾天都會掉光。

評價金庸,必須要全面的瞭解金庸研究金庸,把他的每部小說認認真真通讀幾遍,領會金庸的文學主張和精神。

我以為,毫無疑問,金庸是非常偉大的現代小說家,通過曲折離奇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藉助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的人物塑造,結合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敘事手法,依託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渲染,把新派武俠小說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讓一向為人輕視的武俠小說由俗入雅,登堂入室,成為現代文學藝苑裡的一朵奇葩。

從這方面來說,金庸堪稱開一代風氣之先的文學巨匠、大師,足以寫入現代文學史,流傳千古。他的幾部主要代表作品如《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鹿鼎記》,都足以成為現當代文學的典範流傳後世。

不過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必須懷著辯證思維,從正反兩個方面同時分析,金庸先生的確偉大,金庸小說的成就不容抹殺,但是對於金庸小說裡的一些糟粕,我們必須引起重視並加以警惕。

首先,因為金庸的特殊身份,他在某些涉及真實歷史的小說裡惡意篡改歷史,指鹿為馬,混淆黑白,其罪當誅。

根據相關學者研究,金庸祖上是旗人包衣,而且他的祖先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漢奸查繼佐,這位查繼佐先生在金庸《鹿鼎記》裡出現過,據說是位反清義士,然而實際情況呢?

《鹿鼎記》裡提到的“明史案”,查繼佐可是告密者,就是因為他出面告密,導致莊家連同數百學者被殺。

《清鑑》記載:“惟海寧查繼佐、仁和陸圻,當獄初起,先首告,謂廷鑨慕其名,列之參校中,得脫罪。”

《查東山先生年譜》記載:,“陸子麗京(圻,字景宣,錢塘人)告先生曰:‘南潯有莊鑨者(字子相,湖州人,貢生)作《明史紀略》,參閱姓氏首列東山(菜九摘按,即查繼佐),次範子文白(驤),次及某,共十八人。(日記作廿一人)作序者李霜回(令皙)也。’先生殊駭,所謂大警者定以此矣。擬牒當事,從刀筆家稱此書不工。先生曰:‘吾三人不工,此書是仇莊,非善。’因投牒督學,手著四六體,中一聯:‘倘或犯於所忌,間有非所宜言。’併入範、陸名於牒,範、陸不知也。率此一聯,生三家三百餘口。”

除了查繼佐,還有鹿鼎記中的吳六奇。小說裡說吳六奇身為廣東提督,卻心在天地會,是個大大的忠貞之士。

實則此人是大大的漢奸,他本是明朝總兵,後來投降清朝,官居太子太傅,曾在潮汕地區實行海禁,殺人無數。

這種鐵桿漢奸卻被金庸塑造成反清復明的大英雄大好人,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此外,凡是涉及到民族的小說,金庸基本上是本著捧外族抑漢族的指導思想,《鹿鼎記》裡的康熙哪裡像個封建君主,簡直就是外王內聖的超級模範,完美無瑕。清朝的敵對勢力如吳三桂、天地會、臺灣鄭家,不是傻瓜就是腦殘,不是嫉賢妒能就是目光短淺。

對於漢族的好,一筆帶過,對於漢族的惡,濃墨重彩渲染;對於滿清的好,濃墨重彩渲染,對於滿清的惡,一筆帶過。

最典型的明史案,此案牽連數千人,金庸輕輕一筆就將鍋丟給了鰲拜,丟給了吳之榮,幫康熙和滿清朝廷推卸的乾乾淨淨,好像文字獄與清朝無關,與皇帝無關,都是鰲拜的錯。

其次,金庸不遺餘力鼓吹佛家思想,以佛家落後的消極避世主義對抗現代思想現代文明,是一種歷史的嚴重倒退。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文學作品都必須符合當代的思想潮流。

金庸小說寫的雖然都是古代的事情,但他是現代人,他的作品必須要符合現代思想潮流和社會文明發展方向,可惜,金庸沒有這麼做,他走了一條相反的道路。

他在小說裡不遺餘力鼓吹早已被歷史淘汰的佛家思想糟粕,不斷宣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以佛家小慈悲而捨棄大智慧,以一小部分人的是非善惡觀點代替全社會的道德準繩和公平正義甚至法律法規審判。

謝遜殺人如麻,最後皈依佛教,一身罪孽好像就洗的乾乾淨淨,與謝遜類似的還有蕭遠山、成昆。

此外,還有西毒歐陽鋒,明明殺人如麻,卻遲遲得不到法律的審判。

中國自古以來都主張殺人償命,殺人者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可是身為21世紀公民的金庸先生卻無視歷史無視現代,用佛家的思想代替了法律的審判。

第三,金庸小說是非觀念混亂,價值觀嚴重扭曲,脫離社會普遍的道德法律秩序。

金庸小說主張的是大俠的正義,而不是社會的普遍正義,強調的是大俠的意志,而不是社會大眾的意志,金庸小說以毫無邏輯創造出了一種思想扭曲的邏輯。

發現沒,金庸小說中的很多惡人,只要不欺負大俠身邊的人,不殺大俠身邊的親戚朋友,大俠基本上都是放任不管,政府基本上也不管不理,放任自流。

可是一旦傷害到大俠身邊的人,那些人立刻就十惡不赦了。這就是大俠的正義,這就是大俠的是非觀和善惡觀。

赤練仙子李莫愁殺人不眨眼,縱橫江湖那麼多年殺人無數,可是因為沒有傷到大俠的親朋好友,於是乎,大俠郭靖不管,北丐洪七公不管,東邪黃藥師也不管,可是李莫愁一碰到程茵的時候,黃藥師突然想把她除掉,李莫愁抓到郭襄的時候,黃蓉也想為民除害了。

謝遜以成昆之名血洗江湖,少林武當等名門正派明明知道是他所為,可是因為沒殺過少林武當的人,少林武當也是放任不管,然而空見一朝死在謝遜手裡,少林寺就開始把謝遜當做十惡不赦之徒到處追殺,幾十年後都不放過。

在現代文明法治社會,金庸要麼是倡導已經被時代淘汰的佛家思想,要麼是用混亂扭曲的大俠正義觀取代一切價值標準,這就註定了金庸的歷史侷限性。

在思想思想認識領域上,金庸遜色古龍太多了,因為古龍在塑造楚留香的時候,借楚留香之口特別強調“人命關天,不可亂殺”的現代觀念,有罪的人都必須交給司法機關審判,而不是任意殺戮。

所以我的看法是,金庸很偉大,但糟粕與精華共存,在閱讀和推廣金庸小說的同時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要警惕小說裡混入的毒素。金庸小說可以作為民族文化一部分讓青少年課外閱讀,但不適合進入課本。


莫島


金庸先生,我認為是中國通俗文學第一人。他寫的,雖然是曾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武俠小說,但是卻影響力巨大,不斷被改編為各種影視作品。可以說只要是華人,沒有不知道金庸的。

金庸首先是一位說故事的大師,他綜合了古今中外所有的故事技巧,融為一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如他的《連城訣》,明顯借鑑了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雪山飛狐》則借鑑了《羅生門》。

金庸還是一位編劇高手,因此在寫小說時也借鑑了很多編劇的技巧。比如《射鵰英雄傳》的密室療傷部分,符合西方編劇的“三一律”理論,所有人物都在牛家村登場,雜而不亂,令人歎服。

金庸還善於塑造人物,他描寫的人物,個個形象鮮明,個性突出,都來自於中國古代文學,因此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比如不戒和尚,來自於魯智深的形象;蕭峰則借鑑了武松的形象。

金庸的文筆也很精妙,節奏感強,文字洗練,基本採取了白描的手法,因此讓讀者把注意力都放在故事情節上。金庸的小說基本不抒情,但是卻往往飽含真情,十分動人。



夢露居士


金庸說:“我皈依佛教,並非由於接受了哪一位佛教的高僧教導,純粹就是一種神秘經驗,是非常痛苦的和艱難的過程。”

1976年,金庸收到一個噩耗,19歲的長子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自殺。

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對他打擊非常大。

當時他覺得非常的愧疚沒有和兒子探討過生命的意義,他並不知道兒子為什麼在美國要自殺,生命這麼可貴,他怎麼就輕易的放棄了生命?

他想和兒子能在心靈上有溝通,但卻實現不了了。

之後一年,生死的終極問題他一直在思考。他看了很多的書,想探究生與死的奧秘,但很多書籍都不能回答他的這個終極問題。

最後,他覺得應該在宗教裡找到答案,他曾經系統的閱讀過《聖經》,很肯定聖經裡並沒有他要的答案。

有一天,他忽然領悟到了亡靈不滅應該去佛教中尋求答案。

中國佛經浩瀚如繁星,只讀基本入門的書,他就覺得其中的迷信色彩太多,不符合他對真實世界的認知,但還是勉強讀下去。

後來越讀越深,讀到了《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歷經幾個月的苦讀,潛心研究琢磨,忽然就有了感悟,覺得自己找的真理就在佛經中。

只是,他覺得中文佛經太過深奧,有些古文翻譯偶有一兩個字有完全歧義的含義,實在無法瞭解。於是就在英國訂購了全套的《原始佛經》的英文譯本。

所謂的原始佛經,就是佛教研究者認為最早期,最接近釋迦牟尼所說的佛法記錄。

英文佛經讀起來就沒有那麼深奧,容易閱讀,內容簡明,平實,和真實的人生十分接近。由此,在閱讀的過程中,他有了信仰,開始相信佛陀釋迦牟尼確實是悟到了人生的真實道理,然後佛將自己悟道的內容傳給世人,這就是佛法。

最終佛法解決了金庸的問題,讓他從失去兒子的痛苦中走了出來,這個過程大約是一年半時間,他開始全心全意的接受佛教。

後來他又讀了大乘佛教中的《楞嚴經》、《般若經》,問題又來了,大乘佛教裡面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內容,奇異和誇張的東西,讓他不大相信,並覺得超出人的常理,不大讓人信服。

直到有一天讀了《妙法蓮華經》,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他終於有所悟,原來大乘經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來宣揚佛法,解釋佛法,使得普羅大眾都能聽得懂,學得到。

佛陀用牛車、大雨等等和人們生活相關的內容做比喻宣講佛法,為了讓人通俗易懂,甚至佛陀假裝中毒將死也無不可,目的就是讓人懂得佛教的道理。

瞭解了妙法兩字的意思,他對大乘佛教的那些怪異故事也就不大反感。

金庸說,他從小就聽祖母唸經,但自己進入佛教的境界,足足用了60年時間。在中國佛教的各宗派中,他認為自己的心靈最和“般若宗”接近。

歡迎大家關注“加密的故事”。


加密的故事


沒法評價啊,武俠小說的一代巨將。










廣東迪馳森照明


最先看的是《書劍恩仇錄》,好像是初一的時候,被駱冰迷住了。金庸的作品對我,大概就是一個少婦對少年的誘惑吧。印象深的還有千手如來趙半山,風度迷人,胖胖的商人卻渾身暗器,無塵道長,又狠又脆。以前從來沒見過這種東西,只覺得作者想象力卓絕,下筆汪洋恣肆,讀得廢寢忘食。

半年後看了雪山飛狐,不認為好。只覺得陰暗和乏味。胡斐大概是金庸小說裡最沒勁的英雄。

後來《倚天屠龍記》,一度認為那是最好的金庸小說。直到讀完《鹿鼎記》,才把排名讓出來。而《鹿鼎記》已完全不是一部武俠小說了。

《天龍八部》是最後讀的。初讀時覺得金庸在這本書裡一度失去了對創作的控制,後來知道有部分是倪匡代寫。但從文學性角度看,天龍八部是最接近文學作品的武俠小說。雖然情節支離破碎,可想象力弘大跳躍,命題深度也遠超其他作品。

我認為他長篇裡最失敗的是《笑傲江湖》。政治寓言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雖貌似犀利,可終歸格局太小,情節情懷都受命題限制,機巧設計有餘,卻經不住時間的檢驗。令狐沖是個完全不可信也毫無意思的人物,除了他,整部作品裡也幾乎沒有一個令我覺得可愛和有趣的人。

金庸的確非常有才華。其史觀、政治觀、價值觀、兩性觀都有可取之處,也給我一定的影響。

但是金庸筆下的英雄包括壞蛋,都非常臉譜化,來回來去就是這麼幾類。要不就是換個名字在另一部作品裡出現,要不就是每種各取一部分合成一個新人物,排列組合。除了韋小寶,他作品裡每一個主角其實都可以用一個人扮演。

他筆下好多人物的行為邏輯,哪怕放在武俠小說裡都非常怪誕,甚至可以說弱智。一個人的武功可以上天入地,但理性和情感還是得可信。但金庸小說裡大量的情節推動和人物塑造是心不在焉的。

以上。


書到用時


金庸先生雖不是一代武林宗師,卻把武林秘籍描寫到極致,看其文章猶如身臨其境,看完給人無限遐想。金庸先生開啟武林作品的先河,在中國文學史上註定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向金庸先生致敬!


品牌之星


謝謝敫請。

金庸先生是中國文壇大家之一。他想象力強文筆流暢,是武林文學盟主。由於他的武林小說,電影電視跟著火了,給相當多的中國百姓帶來歡樂與消倦。從藝術角度來看,僅是消倦通俗讀物成人幻想小說,文學價值一般。

但他的小說及電影電視在世界傳播挺廣的,對中華文化傳播也起到一定推廣作用。

有消極的一面麼?有。很多中學生誤認為可以修煉成什麼神功而荒費學業,也有成年人進山“修道”等笑話。功遠遠超過消極的那部份。


山野鄉人3


金庸我國現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一代小說巨匠,小說拍成電視電影,一再翻拍,為電視電影票房收視的定還神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