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縣「7·11」洪災恢復重建工作加快進行

合眾農業災後第一批產品於7月底發出;涪江三橋於8月7日恢復通行;金華、香山、洋溪等鄉鎮農作物搶收近2萬畝,目前農田復耕面積達1.5萬餘畝......“7.11”洪峰過境已經過去一個多月,在射洪大地上,戰高溫、忙重建的步伐一刻也沒有停留,全縣受災的16個鄉鎮幹部群眾用辛勤和汗水換來了一個又一個重建的利好消息,幹群砥礪同心,正逐步把洪災的印記一點點抹去。

射洪县“7·11”洪灾恢复重建工作加快进行

射洪縣幹部堅守恢復重建一線

夜以繼日搶進度

搶通縣鄉公路17條28處

拆解、吊裝、安全檢測……8月7日,經過二十多天的交通管制,射洪涪江三橋檢測合格後恢復通行。

“涪江三橋已成為縣城區的交通要道,由於洪災中一艘船舶被卡,對橋樑造成了安全隱患,災後我們立即進行交通管制,組織專業力量夜以繼日施工作業,在確定安全的情況下恢復通行。”據射洪縣交運局局長冷芳華介紹,船舶清理工作結束後,縣交運局組織專業隊伍對橋進行了外觀、墩柱豎直度、混凝土內部缺陷、橋樑荷載試驗等長達半個月的安全檢測。

“7·11”洪峰過境中,全縣水、電、通訊、道路等基礎設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毀,給全縣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不便。災情發生後,我縣災後恢復重建指揮部立即組織水、電、氣、通訊、交通等要素部門,夜以繼日、連續奮戰,迅速開展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搶修工作。7月13日,全縣道路客運、危貨運輸、駕培服務已全面恢復;7月15日,電力設施搶修工作全面結束,並通過採取應急措施全面恢復受損供水站生產;7月20日,恢復金華鎮黑水浩村受損管道,實現供水;7月30日,供水工程受損供水管道全面修復,受損供水錶完成更換,供水恢復正常。截止目前,全縣搶通縣鄉公路17條28處,清淤工作已完成,3.3萬戶受災居民家庭電路全部完成檢修,金華鎮、香山鎮等所有受災鄉鎮電力通訊基本恢復正常,金華水衝壩、金華壩救生臺加高1-3米,搭建防雨彩鋼棚1380平方米已經完成。

千方百計忙自救

農作物已搶收近2萬畝

臨近立秋,金華鎮黑水浩村7社村民吳長海開始在自家的4畝地裡忙碌起來,胡蘿蔔、小白菜、青菜等也種進了地裡。

“洪水把地裡的莊稼都沖走了,家裡養的豬和小家禽也被沖走了,房屋也有些受損。”吳長海說,雖然洪災曾讓一家人非常失落,但在鎮、村幹部的帶領下,他重新拿起鋤頭開始清淤、整地、播種。和他一樣,黑水浩村其他村民也開始晚秋生產,力爭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全縣農業受災面積7萬餘畝,沖走或淹死畜禽1.6萬頭(只),受災苗木22.8公頃、林地溼地損毀881公頃。機耕道、渠系等農田基礎設施水毀160餘千米,農機設備損壞120餘臺,漁船損毀11艘,機電提灌站損毀51座,冷儲庫損毀7個、蔬菜大棚損毀1400餘畝,圈舍沖毀或淹沒3萬餘平方米,堤防5.9公里,造成經濟損失3.52億元”。射洪縣農業局局長李青說,該局派出業務骨幹200餘人次,赴金華、香山、洋溪等農作物受損重災區,指導群眾開溝排水、田間清淤、作物搶收、設施清理等工作,降低絕收減產面積。目前,農作物搶收近2萬畝,農田復耕面積達1.5萬餘畝。農業部門積極指導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備耕備種、科學施肥,補種秋菜秋糧。並組織蔬菜、柑橘產業基地受災業主配合縣金融辦與銀行對接洽談產業發展貸款資金業務。

與此同時,在相關部門幫助下,全縣受災工業企業27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22家。目前已全部恢復生產。

多措並舉聚合力

20餘個部門爭取資金支持

“全縣16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11.13萬人,轉移安置1.56萬人,需緊急生活救助人口4529人,需過度性救助2899人。”據副縣長、“7·11”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何小江介紹,根據相關部門統計,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3466公頃,成災面積2791.44公頃,絕收面積1308.5公頃,倒塌房屋55戶196間、嚴重損壞181戶662間、農房嚴重損壞180戶660間、一般損壞2077戶8260間,全縣直接經濟損失9.86億元。

受災後,射洪縣發改、財政、民政、農業等20餘個部門,迅速向上級部門進行災情彙報,爭取重建項目和資金支持,目前已明確下撥發改項目資金1500萬元、民政救災資金408萬元、省級農業補助資金400萬元、教育救災資金200萬元,其餘資金正在繼續爭取中。

同時,在射洪縣委、縣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積極倡議下,縣內愛心企業捨得酒業、雲辰國際等積極捐款。截止目前,縣慈善會已收到社會各界愛心捐款605萬餘元。

“我們將繼續抓好工農業生產恢復、群眾住房修復建設、城鄉基礎設施修復建設、受災群眾就業創業和防洪及災後重建項目謀劃。”何小江表示,目前災後重建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因災倒塌房屋重建和危房改造工作可望在2019年元旦前全面完成;黑水浩大橋重建將於年底動工;編制的92個災後恢復重建實施規劃項目正與上級部門積極對接,幹部群眾正砥礪同心,化危為機,把射洪建設得更加美好。 (全媒體記者 劉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