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書法——《暉福寺碑》

北魏正書碑刻。24行,行44字。篆額為陽文9字“大代宕昌公暉福寺碑”。北魏·太和十二年(488)七月刻。現藏西安碑林。碑石原在陝西澄城縣羅家窪北寺村,在民國以前,當地人認為若動此碑,則當地發生災難,嚴禁捶拓,故傳本很少。至民國十年(1921)左右,迷信破除,始有濃墨精拓。此碑是具有獨特風格的北魏早期(遷都以前)作品

此碑筆畫拙重,章法、結字都不甚嚴格。直斜俯仰皆似隨意,故呈現一種自然、質樸的美。和同期而早一年的南齊《劉岱墓誌》的秀美、精巧相比,表現出一種豪放、樸拙的北方民族的氣質。康有為十分欣賞此碑,曾譽其為“豐厚茂密之宗”,認為“寬博若賢達之德”。又說“豐厚之《定國寺》豈若《暉福寺》”。並認為它是《谷朗碑》和鍾元常一派的“法嗣”

古今書法——《暉福寺碑》

古今書法——《暉福寺碑》

古今書法——《暉福寺碑》

古今書法——《暉福寺碑》

古今書法——《暉福寺碑》

古今書法——《暉福寺碑》

古今書法——《暉福寺碑》

古今書法——《暉福寺碑》

古今書法——《暉福寺碑》

上年紀的人皆知道 以前的羅家窪北寺以北的地區民國前稱為暉福鄉,皆因為北魏時這裡有羌族人王遇時為皇帝祈福而建的暉福寺,現今北寺村前後幾里柏樹林群立,看的出,此地以前柏樹成林,綿延幾里,是否是以前暉福寺的遺蹟,想來極有可能。近來看到澄城一些村清朝時的村規民約碑石,攀折樹木為重罰之列,(罰銀兩千文,注意:是攀折,不是砍伐!)想來民國前,作為寺廟最常見的柏樹,應該是保存完好的。

其次,此碑石得以保存完好,確實與村民的保護有關,村民認為若動此碑,則當地發生災難,嚴禁捶拓,便以泥沙抹平。故傳本很少。後來好像是國民政府以文物保護為名,移走此碑石。在縣城才得以有人拓得拓本。

關於魏碑在中國書法史的重要地位,搞書法的皆懂。清末以康有為為首的書法家,大加批判黑 漆 光 亮的 館閣體。崇揚雄強大氣的魏碑體。魏碑得以中興。此碑看來,樸拙大氣,隨意天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