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孩子的 “天使” 还是 “恶魔”?

有时候,父母对孩子凶:训斥、打骂,似乎是那么的理直气壮,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想让孩子懂道理、长记性;

有时候,父母为了孩子能够集中精力学习,拔网线、拉电闸,没收手机,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想让孩子远离诱惑,专心学习;

身为父母,似乎习惯于去扮演一个“为了你好,我宁可忍辱负重” 的角色?

究竟怎样的引导与帮助,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呢?

您是孩子的 “天使” 还是 “恶魔”?

01 “天使”还是 “恶魔”

上周五,参加了一个“遇见戏剧”的心理沙龙,其中【“天使”与“恶魔” 】的环节,发人省醒。

根据规则

“天使”:给人以:鼓励、赞赏、支持,帮助当事人不断突破与成长。

“恶魔”:给人以:打击、毁灭、破坏。

三人一组(当事人、天使、恶魔),进行演绎。

看似再清晰不过的规则,在实践演绎过程中,却慢慢显露出了问题。

因为大家渐渐发现,对于“天使”和 “恶魔” 的界定,似乎并不是那么的清晰。

比如:当扮演者是一位沉迷与电子游戏的中学生。

根据规则:

某一位“天使”的回应是 : (支持)这个游戏好不好玩?你可不可以教教我?

大家却普遍认为:支持不好的行为,那是一个“恶魔”的回应。

某一位“恶魔”的回应是:(破坏)玩什么玩,我把你电脑砸掉,看你还怎么玩?

大家却认为:制止不好的行为,那应是一个“天使”的回应。

当人们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似乎更容易看到一个人的“心”,并且很容易根据自己内心的评判,去区分“天使”与“恶魔”。

然而,结果又如何呢?

其实,“天使”和 “恶魔” 是在不断转换的!

对于是“天使”还是 “恶魔”的判断,不可断章取义,需要站得更高的角度,拥有更长远的目光,能够看到一个长远的结果,是什么。

当我们看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TA的周围,是存在“防御“的。

因为某种原因,TA的内心已经受到了伤害,如果此时,我们看不到TA的这种状态以及内心的需要,而只从自己主观的意图和角度去试图“操纵“对方,是没有效果的。

如果连靠近的机会都没有,空揣着一颗“天使心”,又有何用?

由此,我将“天使“分为以下2类:

高明天使(穿着天使衣裳的天使):体谅当事人感受,看到当事人需要,并懂得使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螺旋式上升”式地达成帮助当事人的目标。

在面对一个沉迷游戏的中学生时,或许刚开始为了能够走近当事人,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TA,可以先支持一下TA的游戏,甚至和TA一起打游戏,以了解游戏究竟可以满足TA怎样的内心需要。

在取得当事人好感与信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TA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游戏究竟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如果游戏真的是自己毕生所爱,又要如何才能让游戏和自己未来的事业进行最完美的结合?

笨拙天使(穿着恶魔衣裳的天使):只会从“当事人如何才能变好“的主观意图角度出发,为达目标,可以不择手段。

在面对一个沉迷游戏的中学生时,虽然拔网线、拉电闸,可以直接阻断“玩游戏“这个行为,但会立即使双方处于对立面上,激发起当事人愤怒的情绪,将矛盾升级。损害的,是双方的关系,坚定的,是当事人报复性玩游戏的决心。

“心”固然重要,但若最终“结果”不好,徒有其“心”又有何用?

您是孩子的 “天使” 还是 “恶魔”?

02 “笨拙天使”的背后

放眼望去,穿着“恶魔”衣裳的“笨拙天使”比比皆是。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

1. 目光短浅、缺乏耐心

为了立即让对方的行为,让自己满意,完全不考虑自己行为对对方造成的长远影响。

2. 无法说出的“需要”

每一个愤怒的背后,都隐含着一种“需要”

比如:通过“拔网线、拉电闸”来控制儿子打游戏的父亲,背后是一种“战胜他人”的需要。

又比如:“因为孩子频繁尿裤子,而打孩子屁股”的妈妈,背后是一种“不被打断的空间与休息“的需要。

然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最真实的需要没有办法理直气壮地说出口,于是,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一颗”天使“的心,来由此达到发泄情绪的目的。

3. 程序性记忆

“笨拙天使” 更是一种“程序性记忆”的心理基因,它由父辈逐渐向子孙辈传承。

当面临相同情境的时候,那些“程序性记忆“就会被唤醒,并不由自主地做出反应。

一个缺乏自我觉察与反思能力的人,即便自己曾饱受父母教养方式的煎熬与折磨,一旦自己到了那个情境之下,父母当初的那一套,就会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淌出来。

您是孩子的 “天使” 还是 “恶魔”?

03 如何成为一名“高明的天使”

当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从三方面进行考量:

我这么做:

1. 会让对方产生怎样的感受

2. 会让对方产生怎样的

3. 会让对方做出怎样的决定

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必须要从者三方面进行考量。

看一看,这么做:

是否能够获取对方的信任、拉近彼此的距离?

是否能够促进对方的自我探索与思考?

是否能够促进对方由此做出积极的决定?

当经过判断,并不值得做,但自己却感觉“忍无可忍”非要去做的时候,问一问自己:究竟我想要被满足的那个“需要“是什么?

亲爱的爸爸妈妈,当您读到这里,不妨现在就拿起一件最近遇到的事,用这样的标准来分析一下吧!

欢迎给我们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