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那段在大院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记那段在大院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中国的院落是内向性的,并且有家庭伦理秩序。是安顿生命、安顿家属和安顿精神的场所。一道墙把一个家庭围起来以后,里面是个独立的世界。”

——余秋雨

一个院子里承载的不仅仅是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回忆。

人大概是个喜欢怀旧的动物,当我们厌倦了高楼大厦、人情世故,我们总会怀念起小时候大院里的美好时光。

记那段在大院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神气十足的机关大院

当时,每个机关大院都是一个功能齐备、自给自足的小社会。礼堂、操场、浴室、游泳池、俱乐部、商店,甚至医院、邮局、储蓄所、幼儿园、小学、附属中学……应有尽有。人们足不出院就可以得到生活、工作所需的所有资源。

记那段在大院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那时候院里的孩子们说起自己父母的工作部门,有副食品局的、糖烟酒局的、纺织品局的、日用百货局的的等等,几乎囊括了老百姓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

记那段在大院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每月一到粮店、副食店发放票证时,院里的居民都会纷纷赶来排队领取定量票证,同时副食商场也会利用大院的空地设个临时供应点,将供应的食品、凭本供应的节日商品摆放出来,每到这时,院里的大人孩子你呼我叫排队的排队,搬运的搬运,十分热闹。这其中也不乏部长、局长的身影。

记那段在大院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大院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在这个“小社会”里,早上听起床号起床,中午放学到大院的食堂吃饭,有着共同的童年和青春记忆。

他们似乎永远也不消停,三五成群满院子乱串,夏天在游泳池里疯玩,夜晚赶不同场的电影……

记那段在大院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那时候的人们生活虽然紧巴巴,但大院里的生活却也有滋有味。

离不开“国营”的工厂大院

生于70年代至80年代的人,日常生活和国营单位息息相关,吃饭去国营饮食店,买东西去国营商店、国营副食店、国营粮店,工作在某某国营厂。

记那段在大院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那个年代,国营两个字不仅仅代表着正统,更代表着骄傲和荣誉。

这里的早晨,是从无数大喇叭播音开始,伴着广播,一天的工作生活开始。

记那段在大院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上班儿的,把饭装在铝饭盒里用网兜儿套上,挂在二八自行车上。上学的,脖子上除了红领巾还别忘记挂上钥匙串。等到下午,放学回家,厂里广播再响了,就知道爸妈估摸着要下班了。

记那段在大院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院里的每个小孩儿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每到饭点,谁家做了红烧肉,谁家包了饺子,满筒子楼都能闻到香味儿,孩子们顺着味道就寻了过去。

记那段在大院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生活在这个“小社会”里的人们,都是带着“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信念,一辈子在厂子里工作、生活,厂就是家,家就是厂。

那时候的墙很矮,却踮起脚就能接过邻居手中的肉桂;那时候的院子并不宽,只够种一棵枇杷树,但抬起头看天地,方方正正,心无杂念。

记那段在大院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那时候的时间,过得很慢。

然而快速发展的城市生活将院落文化逼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些承载着和谐雅致的中国文化价值精髓的院落建筑,也随着大规模的破土兴工,永远地留在了这座城市人的记忆中。

记那段在大院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盈,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我们的生活需要现代化,而情感表达、内心渴求却始终难以与传统文化剥离。人们开始怀念那时候的日子,

四方天地半亩田,内心富足通透。

记那段在大院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山有水,比邻而居,人们开始追寻另一种院落生活,安放自己无处寄托的情感回忆。

而我们也在山间寻得了一方净土,满足你对院落的无限幻想,“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诗意的栖居

,不再只存在于中国人对院落的酣梦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