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槍案發生後川普的「以毒攻毒」

中國時間2月14日情人節當天,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都會區帕克蘭市斯通曼.道格拉斯高中校園發生惡性校園槍擊案,因各種劣跡被開除的該校前學生、現年19歲的尼古拉斯.克魯茲(Nikolas Cruz)使用一支經過“撞火”(Bump fire)改裝後可以連發射擊的民用AR-15半自動步槍在校園內開槍掃射,導致17人死亡、多人受傷(其中14人傷重入院治療),這是繼2016年奧蘭多“脈衝”夜店槍擊案(50死53傷)後,佛羅里達州最嚴重的涉槍暴力案件,也是進入2018年以來全美國第18起(造成槍手以外傷亡第8起)校園槍擊案。

校園槍案發生後特朗普的“以毒攻毒”

近年來美國幾乎每一次惡性槍案都會變成“禁槍”、“擁槍”的激烈爭論,此次自然也毫無例外。2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宮接見了包括6名道格拉斯高中學生和一名遇難者家長在內的一批人,召開了一次有關“如何改善美國校園安全”的非正式圓桌會議,以兌現自己早先“願意認真探討和思考校園安全問題”的承諾。

在會上、會外,多位學生、教師和受害者家屬表達了希望在聯邦層面加強“控槍”乃至“禁槍”的訴求,希望通過這樣的措施令類似此次事件這樣的人間悲劇不再發生。對此特朗普一方面作出“認真聽講”的姿態,另一方面卻給出了近乎“以毒攻毒”的解決方案。

照特朗普的看法,校園槍案之所以發生,並非因為“控槍”不力,校園裡槍太多,恰相反,是因為“控槍”太過,校園裡“應該擁有槍械的人”沒有擁有合適的槍械。他進而表示,如果事發當天道格拉斯高中裡能有一名配備合適槍支並非常擅長用槍的教師,“這起槍擊事件就能很快被制止”。

當然,片面突出特朗普這句連他自己都承認“肯定會引起爭議”的話也有以偏概全之嫌,事實上他也同時提出了一些帶有“限槍”色彩的意見,包括考慮提高對購買半自動步槍的最低年齡限制、加強槍主背景調查、限制精神病患者購槍,等等。

不僅如此,當天在會議上他還宣佈,已簽署一份要求美國聯邦總檢察長禁止民用半自動槍械“撞火”改裝的備忘錄,一旦備忘錄被落實,則意味著在聯邦層面這種曾在“脈衝”槍案和此次槍案中大殺四方的改裝連發武器將徹底成為非法,這將是繼1986年美國國禁止民間買賣、收藏和使用新造全自動槍械後,槍械管制政策最重要的一項變化。

然而正如批評者所言,特朗普“就是不肯正面回應自己是否支持禁槍或‘限槍’,即便別人明確提問也顧左右而言他”。

這並不奇怪。

近年來“禁槍”問題已成為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博弈的“劫材”之一,民主黨的政要,如前總統奧巴馬(Balack Obama)、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等每逢重大槍案發生,總會將責任歸咎於槍支氾濫和“控槍”不力,並夾槍帶棒地明示、暗示“控槍”不力的責任應由共和黨來負;同樣,每當此時,共和黨政要們則每每表示“越危險就表明好人越需要擁槍自衛”,並抨擊民主黨“誤導輿論”。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民主黨的“鐵票倉”包括在禁槍、“控槍”問題上較激進的紐約、加利福尼亞等州和左翼民眾,而共和黨的“鐵票倉”則包括德克薩斯州等“擁槍自衛派”居多的州,許多共和黨政要更是“擁槍大本營”全美步槍協會(NRA)的成員。奧巴馬當政時,奧巴馬曾因在實際上是土炸彈造成傷亡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後大談“控槍”遭到嘲諷,明眼人指出這不過是“照例向支持者表明立場”,此次特朗普乍聽上去有些滑稽的“以毒攻毒”方案也不外如此。

事實上就在槍案發生後不久,NRA就發表聲明,稱槍案表明,解決校園安全問題“唯一的方案”,是“將合法擁槍推廣到全國”,理由一是“擁槍可自衛”,二是“合法擁槍即可合法監控”,而共和黨前總統候選人提名爭奪者、佛羅里達州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更直接表示“控槍對預防或阻止校園槍案毫無作用”——與之相比,至少提到部分“控槍”範疇的特朗普已算得“考慮影響”了。

總統選戰期間,特朗普和大多數共和黨候選人如出一轍,非常鮮明地表示反對禁槍、限槍,不過當選後在這個問題上他表現出較其他共和黨政要更多“靈活性”,即至少願意討論這個問題(盧比奧等“茶黨”代表人物和布什父子等傳統派連討論都覺得是多餘的),這和他是“另類共和黨人”不無關係。

但再另類的共和黨人首先也仍然是共和黨人,是共和黨的總統,必須優先回應共和黨一方的訴求,在“控槍”問題上小修小補可以,大刪大改不行,因此“撞火”可以禁,但“禁槍”則只能讓位於“以毒攻毒”。

不僅如此,就像奧巴馬談“控槍”意在抨擊共和黨一樣,特朗普談“以毒攻毒”或“禁止撞火”,也意在借題發揮貶損民主黨。此次白宮圓桌會議上,他在談及嫌犯前科累累、FBI兩次接到指名道姓舉報卻聽之任之時就借題發揮,稱“FBI寧肯白花力氣去調查‘通俄門’也不願意乾點正事”,弦外之音,任何人都聽得出來。

在“擁槍”、“限槍”之爭中,美國社會的意見一直是兩極分化、相持不下的,每次惡性槍案發生後,一方面社會上、輿論中“禁槍”呼聲照例高漲,另一方面民用槍械的銷量卻會大幅攀升,兩黨的借題發揮不過是這種社會意見僵持的折射,正因如此,“撞火”之類枝節性修補或能推動,事涉美國民用槍械政策的根本性變化,幾乎不可能因某次個案的發生而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