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一生是独孤求败的一生

鲁迅的一生是独孤求败的一生

鲁迅的家庭,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不错应该说是中产阶级家庭,比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还好,书香门第。周氏大家族,本来家庭环境很好,但是不幸的是,就在鲁迅的幼年,他们家里糟糕了,一场大的灾难,这个大的灾难是由于他的祖父,参与了一个案子,是科举考试行贿的案子。

我们今天全世界考试作弊成风,在很多著名的大学里,大学生都普遍地作弊。但是我们知道,在古代考试作弊是大罪,是了不得的大罪,甚至要杀头的。为什么?因为考试作弊,就是欺骗领导。所以说考试作弊,其实应该是大罪。

鲁迅的祖父,因为科举考试行贿,就被判了死刑。但是这个死刑很有意思,不是立即执行。我们今天知道,判死刑有立即执行和缓期二年执行等等,缓期的一般就不会死了,你表现好一点,不再作恶,然后就改成无期徒刑了。可是,鲁迅祖父虽然不是立即执行,但是也没有缓期多长时间。

当时有一个名词,叫斩监候,斩就是斩刑,斩首,但是不马上斩,先押起来候着,先关着,等着,等什么时候斩呢?那得看皇上高兴不高兴了,皇上一高兴,就赦了,不高兴,哪天就拉出去斩了。所以,这事是个悬念,它没准。而中国古代什么时候杀人呢?每年秋天,秋天草木凋零。我们中国一切,都是配合着自然界的节奏的。

一到秋天,他们就慌了,一到秋天,就要花很多钱,去上下打点,买通关系,希望把今年熬过去,那么今年熬过去,明年还得如法炮制一番,就这样年复一年,家里有多少钱,也得运出去了,这一场官司下来,他们家里就败落了。

由于这场官司,他父亲的秀才,也被革除了。到手的文凭给收回去了,不算数了,就在这个过程中,鲁迅一个小小的少年,切实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鲁迅有一句很沉重的话:“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人生的真面目,是不容易看到的。鲁迅他就有一个条件,就是家到中落了,一个孩子,你家里条件不错,现在学习也很好,大家都说你好,一切绿灯都为你打开,你看不见人生的真面目,哪天你突然考个倒数第一,然后你拖着说你家交不起学费,这时候你看看,人生的真面目。少年鲁迅他是长子,所以,过早的生活的重担,精神的压迫,就撂到了这个少年的肩头。

因为鲁迅的爷爷,被判斩监候,所以牵连到鲁迅的父亲也被革除了秀才的功名。鲁迅的父亲,本身身体就不好,经过这么一折腾,病情更加重,这样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就落到了少年鲁迅的肩上。俗话说:“国有大臣,家有长子”面对父亲病重,母亲忧愁,弟弟年幼,这样的生活重担,鲁迅将如何度过?少年鲁迅为什么会遭遇到,邻里的流言诽谤呢?而最终生活的苦难与磨砺,对鲁迅的人生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鲁迅在很长的时间里,干什么呢?频繁地出入于当铺与药铺之间。家里都没钱了,拿东西到当铺里去当了,当了,然后到药铺换了药,换了药回来治病。而去当铺的时候,遭受的那种精神压迫,有钱买东西,可能还是一种很畅快的心理,没有钱去当铺,受人家的白眼,明明很值钱的东西,值一百块钱的东西,他非说值五块钱,每天遭受这种白眼和奚落,这个给小孩的精神打击是非常大的。到了后来,他的父亲也病死了,家里边仅有的二三十亩水田也卖光了,也就是他家的成分等于改了,由地主变中农,变贫农了,自己把成分就给改了,所以说鲁迅他从小就知道,生活之艰辛,知道钱怎么来,东西怎么来。

鲁迅家里的钱花光了,田卖掉了,该值钱的,能当的东西也都当了,这个房子就显得越来越大了。鲁迅写那个时候的感觉,非常逼真。他每天在这个墙角落里面四处看,去看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没有,总觉得抽屉里面还什么东西,打开每个抽屉看看,看一遍,再看一遍,人就到了这个程度。而这个时候,亲戚朋友邻里对他们家的态度也都改变了,能欺负的欺负,能骗的能骗,还有的人就怂恿鲁迅,把家里的东西,偷出来卖。说你们家,还有什么什么东西,偷出来卖吧,鲁迅没有这样做。但是,已经有了这样的流言蜚语,邻里之间就传说,他已经把什么东西都偷出来卖了。

所以,鲁迅不是说长大以后,成名以后,受到社会上流言蜚语的打击,鲁迅一生就是生活在流言蜚语之中,死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很多人真正地理界他七十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受流言蜚语的打击了。鲁迅从小就受人冤枉,所以这样的一个压力,压在一般的少年人头上,恐怕会受不了的。

从整个中华民族来看,我们中华民族也是经历了一个家道中落的过程,以前很兴旺,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过去,后来就家道中落了,中落得很苦,然后自己再想办法,振兴,振作,奋起,整个中华民族也是有这样“马鞍型”的过程,所以鲁迅的家道中落,以及给他带来的痛苦,是很有代表性的。

鲁迅人生的磨难,才刚刚开始,虽然他的爷爷后来被释放出狱,但是三年后,也就是鲁迅十六岁时,鲁迅的父亲,终因病重而去世。家道中落的鲁迅,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他先是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三年,后来又奔赴日本留学。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才开始写《狂人日记》小说,后来结集成《呐喊》这本书,但其实鲁迅的呐喊,并不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早一点说,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始了他的呐喊,鲁迅当年在日本一开始选择的是科学救国的道路。

我们看,鲁迅呐喊在日本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日本的时候开始呐喊,但是没有回音,于是,他就带着一身寂寞回国了。

鲁迅在科学救国的梦想破灭后,他弃医从文,试图以振兴文艺来改造国人的精神,然而,他最初的喊声,并没有得到响应,这也使得鲁迅陷入了寂寞与苦闷当中,鲁迅在日本经历了挫折后,于1909年回到了中国。

他当时住在北京的绍兴会馆,后来住在旁边的一个叫补树书屋的地方,那个院子里有槐树,据说上面吊死过女人,很多人不愿意住,鲁迅他就愿意住在鬼气森森的地方,他是不怕鬼的,什么地方越恐怖,他就住在那里,住在那里他日常生活怎么过呢,他一个单身的男人,他把自己的家属都留在绍兴,一个单身的三十多岁的男人怎么过呢?他周围的同事都是每天去吃喝嫖赌,北京是个消费城市,人有很多打发自己时间的办法,鲁迅消磨时间的办法是搜集古董,抄写碑帖,另外,读一读佛经,但是对于他这样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一个先觉者来说,这毕竟不是上策,毕竟心里面怀着一份寂寞,一份说不出的苦苦的滋味,没有人可以交流。鲁迅就是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天和夜晚,用这样的方式鲁迅消磨着自己的生命,消磨来消磨去到1918年,这位周树人先生已经三十七岁了,他还不是鲁迅,这个时候还不是鲁迅,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周树人,鲁迅是他写作品的一个笔名,他平时叫周树人。

那么这个周树人先生从小经历了人世的酸甜苦辣,又学习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参加过革命,历经过改朝换代,熟读历史,饱看人生,世态炎凉,经史子集全都装在心里,真可以说是胸中千秋史,掌上百万兵。像鲁迅这样的人,到这个时候就有一种感觉,浑身的本事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我们想,如果中国没有发生新文化运动,如果上天不给他一次机会,这位周树人先生可能就这么过一辈子,抄抄古碑,读读佛经,买点古董玩一玩,但是,这个上天的奥妙就在于这里,树欲静而风不止,你想闲着上天要让你出来做事,上天要想让你出来做事,你躲是躲不过去了,你往哪儿躲呀,那姜子牙都躲到八十多岁了,还是被周文王给请出来给他打工,姜子牙都没躲过去,被周文王一把薅出来了,周树人他也企图算了,就过一辈子小资生活吧,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不想干的时候,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一场文学革命在中国开始了。

我们今天学习历史,一学新文化运动,我们就想很轰轰烈烈,想很了不起,其实不是那么简单,不是一开始就这样,一开始没人理你,一堆年轻人,搞新文化运动的那些主要人物都很年轻,都比鲁迅小的多,好多二十多岁,这些年轻人在那里轰轰烈烈的好像在胡闹一样,所以那些饱学之士,社会的中坚力量不理他们,让他们小孩子瞎胡闹吧,过几天就自消自灭了。所以闹了一阵之后,大有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光景,这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是热情有余,经验不足,慢慢地有点撑不住劲了,但是新文化运动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所需,是历史赋予它重任的这样一场运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很需要有一位深刻的,睿智的,成熟的革命高手来帮助它,指导它,成为它的中坚力量。这些先觉者,这些奋斗者他们也在寻找着这样的人,后来他们发现有一个高手还没出山,还隐藏着呢,这个人叫周树人,于是他们就像当年刘玄德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一样,决心动员这位大哥出山。

鲁迅在他一篇文章《自嘲》中写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这也正是五四之前,鲁迅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那么究竟是谁,扰乱了鲁迅悠闲的生活,这位高人又动用了怎样的攻心策略,让鲁迅从消沉中惊醒过来。

《新青年》里有一个编辑叫钱玄同,我们现在知道这个名字,大名鼎鼎的学者,钱玄同当年他就去找周树人先生,他一看周大哥在家里没事,就抄些古碑,这个字写得很漂亮,写得很好,很古雅,有炉火纯青的感觉,然后他就问,他说周大哥你看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你抄的挺好,你写的都特别棒,你抄这些有什么用呢?

可是周树人不是那么轻易被说动的,你别给我来这套,他说不行不行,我都快四十了,我早都洗手不干了,我不做大哥好多年,早都不干了,我就不跟你们小孩子一块瞎混了,你磨破了嘴皮,我也不一定被你打动,我们知道旧社会这个人的寿命短,四十多岁可能就是老头子了。

这个时候钱玄同来打动周树人的时候,周树人确实觉得自己岁数不小了,从年轻的时候十几岁离家出走,到外面去奋斗,寻找人生的道路,二十多岁,三十多岁,这么多年过去了,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变革,消沉,再变革,再消沉,他觉得好像没什么希望了,一切都是重复的,一切都是循环的,难道中国真的能进步吗?

我们不要以为鲁迅生来就是那么深刻,一下子就达到了那样的高度,他更多的时候是怀疑,不自信,既不相信别人,对自己也不自信,他想算了,我都快四十了,过几年办一个病退,我就安度晚年了,还混什么,我们知道,鲁迅后来五十五岁就去世了,此时此刻距离他去世只有十八年,而此时的他还没出山呢,还在那儿把宝剑挂在墙上,闲呆着呢,为什么没出山?

不是说自己功夫不够,而恰恰是功夫太高,一个绝顶的无论高手,觉得自己没有对手,既没有好的对手,也没有好的观众,我出去干吗去,谁也欣赏不了我,我也碰不到对手,所以不愿意出山,后来他是迫不得已出山了,一出山就笑傲江湖十八年,这十八年是非常风光的十八年,结果是怎么样呢?还是没有对手,那十八年就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十八年,连个对等的知音都找不到,最后还是寂寞的离开了人世,所以鲁迅是寂寞而来,寂寞而去,他的一生是独孤求败的一生,想打一次败仗而不可得,没有对手。

像鲁迅这样的人,他是反复的怀疑一个事情的,包括对这个怀疑本身,他也要怀疑的,他说我这个怀疑对不对,真的是我的怀疑正确,人家的简单决绝不正确吗,鲁迅由于这句话他就想“是的,我虽然说到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

鲁迅终于没有经得起钱玄同所代表的一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的软磨硬泡,打动了他的心,鲁迅说那算了,那我就帮你们两手吧,帮你走两手看看,不见得能行啊,鲁迅是这个意思,就这样,鲁迅就磨磨蹭蹭写了一篇小说叫做《狂人日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