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过度旅游开发成为“观光公害”?

京都的过度旅游开发成为“观光公害”?

桥本隆则/文

世界上任何时事情都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如在中国螃蟹是一种美味的食品,在英国或者德国,因为当地人不吃螃蟹,而这种生物繁殖能力特别强,在当地泛滥形成一种灾害。甚至当地有人呼吁,要求政府出面邀请中国人(特别广东人)前来帮助解决这个灾害。笔者说这个例子就是想表明,任何事情(生物)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京都的过度旅游开发成为“观光公害”?

京都的过度旅游开发成为“观光公害”?

观光曾经被称为“无烟工业”。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就可以为当地创造无限的财富。但是观光也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被突破,就会成为负面效果。最近,大阪,京都等地就出现一个新名词:“观光公害”,当游客大量涌入,如当地住民产生矛盾,发生冲突,这样就成为一种“观光公害”,今年这样的冲突规模越来越大,最后当地政府不得不把原来的住民的生活掉整,原来的晚樱欣赏会也因怕起冲突被中止,当地政府这样回答:外国游客增加太快,赏花游客也太多,人集中在一起会发生意外,所以不得不中止。

这样就会产生另一个后果,游客到京都来,不感觉到宾至如归的感觉,他们也不愿意多花钱,这样观光的基本目的就不能达成。 上个月,《朝日新闻》(京都版)中有介绍游客集中地京都的情况文章。2016年,海外来到日本的游客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今年这个人数将会达到2700万。在人数增加的同时,游客所带来的负面因素越来越多的显现。其中就是京都的“人多”。笔者自己的亲身感受,京都市营巴士就是一例,过去带朋友来京都,都会在京都车站买一张巴士通用券,乘坐巴士到京都各地,等车的人不多,坐车感觉也很好。最近去一次发现,每一个巴士站都排着长长的人龙,虽然车辆数目还是较多,但乘车的感觉就是人多,人太多了。并且,过去来京都住近铁酒店,最近网上出现许许多多多的民宿,真真假假,这些民宿还位于一般的居民区,这就给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京都的过度旅游开发成为“观光公害”?

京都的过度旅游开发成为“观光公害”?

这样的困扰其实就是“观光公害”。因为游客突然快速增加,使得观光地的各种本来隐蔽的问题变得更加明显。笔者发现,最近有些媒体在宣传中国游客来到日本时,已经不用“爆买”而是“爆买”不再出现。其实这样写有其目的,作为观光客来到当地不给当地经济带来好的效果,这样反而是给当地造成了负担,也就是成本上的负担,让当地居民憎恨游客。其实按照有关方面的统计,中国游客虽然没有“爆买”但人均消费还是要比一般国家游客高很多。

回头说成本的问题,游客来到京都,需要增加厕所,以及处理垃圾的费用,这就需要投资,道路的扩建等,这个投资不是日本政府给的,而是用的是京都人的税收。所以《朝日新闻》就认为,大量的游客到来,实际上没有给京都当地带来可以看得见的大量利益好处,而京都民众只有付出。就犹如台风一样,过一阵,什么也没有留下。就拿文章开头所说的晚间灯光赏樱活动的中止,京都当地民众认为,每天几百万游客,他们就是去赏樱,要买东西也是去会场的小店,而对京都当地的商业没有特别的好处,这样的判断才决定把活动停止。

京都的过度旅游开发成为“观光公害”?

京都的过度旅游开发成为“观光公害”?

换句话说,就是出力,出钱的是京都(京都人)而获得利益时却没有京都人份。自己辛辛苦苦地烧一桌菜,到了最后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从一般京都民众眼中,观光不是好事,而是一种负担。人数越多,负担就越大,如果一个国家的观光立国的政策没有惠及一般的民众,这样的政策与当地民众之间会产生对立,最后政策也不能很好的执行下去。其实,笔者认为《朝日新闻》(京都)版的文章是危言耸听。据笔者自己的调查,游客来到京都,人均都会使用1500日元,多的可以达到15000日元。如巴士的通用券,各个景点的门票收入,以及景点周围的餐厅,酒店收入等等。这样的收入远远超过一般其他的城市,对这个视而不见,光拿某些特殊活动说事,这样的新闻报道也是有问题,也是一种负面舆论“诱导”。京都人要开始挑选游客了。

原名:游客增多让京都人吃亏了?

请关注桥本微信公众号sinkanaoka 这里有有趣 完全不一样的大视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