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豪賭百濟神州 新藥研發成最大風險

在中國醫藥界,百濟神州((NASDAQ: BGNE/06160.HK)無疑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成立8年時間,研發項目燒錢無數,沒有任何自研新藥上市,公司尚未盈利並持續大額虧損,卻躋身中國生物製藥(港股01177)行業龍頭行列,並在美股與港股實現雙重上市。

繼2016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之後,8月8日,百濟神州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交易,發行價108港元/股。百濟神州因此成為首家美、港兩地雙重上市的中國生物醫藥龍頭企業。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百濟神州之所以成為中國藥監新政實施以來最受資本青睞的寵兒,主要在於其強大的研發管線。眾所周知,新藥研發充滿險阻,進入臨床階段亦是“九死一生”,而百濟神州卻有3種新藥已進入最後臨床的“衝刺”階段。

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公司的身價。截至2018年3月,百濟神州融資活動所提供的現金淨額為7.64億美金。據悉,百濟神州此次從港股發行獲取的資金超過60億港元。

“主要是因為百濟神州有幾個新產品在不久之後便可以獲批上市,這方面的確定率比較高,而且研發管線的長遠佈局也不錯。”東方高聖深圳負責人瞿鎔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而百濟神州所面臨的難題是,在通過資本手段順利融資改善經營環境,並持續投入研發管線的同時,公司的核心藥品能否按部就班地獲批上市,繼而獲得營業收入和利潤,使全體股東收益。

美股方面,截至8月18日收盤,百濟神州報收157.32美元,總市值達92.84億美元;港股方面,截至8月20日,百濟神州-B(港股06160)報收94.45港元,總市值達724.60港元。

再融超70億港元

百濟神州又一次刷新中國創新藥企業的融資紀錄。

今年7月27日,百濟神州公佈計劃通過香港首次公開發行及全球股票發行6560萬股普通股,票面價值每股0.0001美元 (“股票”),並計劃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公司稱,本次發行初始由590.40萬股供香港公眾認購的股票和5969.60萬股供國際認購的股票組成,其分別代表全部發行股票的9%和91%。該配售比例可重分配。同時還授予聯席全球協調人(joint global coordinators)30天內額外購買最多合計984萬股股票的權利。

百濟神州香港發行的中介機構可謂豪華。摩根士丹利、高盛、瑞信和中信里昂證券(CLSA Limited)是本次公開發行的聯席全球協調人,聯席賬簿管理人和聯席牽頭經辦人。中金香港證券、德意志銀行、UBS AG Hong Kong Branch是本次公開發行的聯席賬簿管理人和聯席牽頭經辦人。

此次發行,百濟神州最多集資73.21億港元,計劃將從發行獲取的淨收入用於臨床試驗,準備註冊申報以及推出和商業化其核心候選產品(zanubrutinib, tislelizumab和pamiparib),用於持續擴展其抗癌及其他潛在治療領域的產品組合,以及用於營運資金,擴展內部能力和一般公司目的。

在此之前,公司已於2016年2月在納斯達克上市。對於此次港股上市的理由,百濟神州表示:“上市及全球發售將為我們進一步開發及商業化候選藥物提供必要資金。”

管理層持股不斷稀釋

自誕生之日起,百濟神州就一直面臨資金缺口,公司一直無新產品上市,“造血”功能幾乎為零,而發展所需資金幾乎全部靠股權融資,管理層的持股由此進一步稀釋。

百濟神州的創始人歐雷強(John V.Oyler)系美國人,其很早就進入中國醫藥行業,並變身“中國通”。2010年,歐雷強與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王曉東一起創辦了百濟神州,專注開發一流腫瘤治療藥物。

自從插上資本的翅膀,百濟神州便開始飛速發展。

據招股書,2011年11月,百濟神州與Merck &;Co., Inc.完成2000萬美元融資。兩年後的2014年11月和2015年4月,公司先後完成7500萬美元A輪融資和9700萬美元A-2輪融資。

2016年2月,百濟神州成功登陸納斯達克,並完成1.82億美元的首次公開發售。同年11月,百濟神州再次完成2.12億美元的隨後公開發售。

2017年8月,公司又一次完成1.89億美元隨後公開發售。到了2018年1月,百濟神州完成8億美元的隨後公開發售。

據瞿鎔解釋,美股的隨後公開發售,區別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類似於中國A股的定增計劃,“實際上就是一種融資行為”。

根據招股書顯示,百濟神州的股權結構當中,公開股東佔比約63.5%,百濟神州董事及管理層持有約4.17%,Hillhouse Capital (高瓴資本)持有約10.14%,Baker Bros. Advisor LP(Baker Bros.實體)持有約22.19%,為第一大股東。Baker Bros.為投資至生命科學領域公司的長期投資合夥企業,系位於紐約的投資顧問,自2000年1月以來一直提供投資諮詢服務。

相比第一和第二大股東合計持股超過32%,百濟管理層的持股比例相對較小。百濟神州稱,公司擁有權益的董事及高級管理層成員為歐雷強(2.32%)、Donald W. Glazer(0.62%)、Thomas Malley(0.06%)、王曉東博士(1.08%)、Amy Peterson博士(0.03%)、黃蔚娟博士(0.04%)及新加盟的吳曉濱博士(0.03%)。

百濟神州的高管團隊系“清一色”的海歸或具有跨國企業工作經驗。在公司董事會層面,亦有來自股東方的代表。其中,董事會成員Michael Goller與Ranjeev Krishana分別為Baker Bros. Advisors LP的董事總經理兼國資投資負責人;董事會成員易清清為高瓴資本的合夥人。

謀劃研新藥銷售

截至目前,百濟神州已擁有6家全資子公司,涉及醫藥研究、醫藥研究及製造及醫藥諮詢和推廣服務等業務。

百濟神州眼下正陷入持續的大額虧損。8月9日,百濟神州公佈了近期的業務亮點及2018年第二季度和上半年的財務業績。

財報顯示,公司2018年第二季度的淨虧損為1.57億美元,或每股美國存托股份(ADS)(2.92)美元,2017年同期淨虧損為6055萬美元,或每股ADS(1.52)美元。2018年第二季度,每股普通股淨虧損為(0.22)美元,2017年同期為(0.12)美元。

而相比2017年同期的“無收入”狀態,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公司收入為5280萬美元,“該收入主要來源於與新基公司合作帶來的產品收入和合作收入,產品收入來自ABRAXANE 、瑞復美 及維達莎 在中國的銷售,2018 年第二季度銷售收入為3143萬美元”。

此外,在費用端(包含銷售成本以及研發(R&;D)費用等),截至2018年6月30日,百濟神州第二季度費用為2.16億美元,2017年同期為5802萬美元。

而在外界較為關注的研發投入方面,百濟神州稱,截至2018年6月30日,第二季度研發費用為1.64億美元,2017年同期為4725萬美元,“研發費用的增加主要是由於正在進行和新啟動的後期關鍵性臨床試驗支出增加,新藥備案申請以及臨床後期藥物候選物的商業化的準備,產品上市前活動和供應相關的生產成本,以及臨床前項目支出的增加”。

百濟稱,總研發費用的增加還包括臨床項目相關人員數量增加導致員工報酬支出增加。截至 2018年6月30日,第二季度與研發相關的股票期權費用支出為1072萬美元,2017年同期為475萬美元。該增加主要由於員工人數增加和股票價格的上漲。

今年第二季度,前輝瑞中國區總經理吳曉濱加入百濟神州的高管團隊。招股書顯示,其職責是中國策略規劃及業務指導兼總裁。

吳曉濱的待遇頗為豐厚,根據僱傭協議,其獲得375萬元的基本薪金以及其他獎金和豐厚的購股權等福利。“百濟高薪挖吳曉濱加盟,主要是為了搭建公司未來的銷售體系。”瞿鎔表示。

隨著旗下3款新藥已進入最後臨床的“衝刺”階段,百濟神州正在謀劃新藥產品的上市銷售。

據瞭解,目前百濟神州全部在研Pipeline產品組合包括8種內部開發或臨床階段的在研藥物,包括三種處於中後期臨床的在研藥物,分別是BGB-3111(Zanubrutinib,BTK)、BGB-A317(Tislelizumab,PD-1)、BGB-290(Pamiparib,PARP),以及2種外部合作在研品種,分別是 Avadomide(CC-122,NHL)和Sitravatinib(多激酶抑制劑,NSCLC)。

其中,Zanubrutinib 及 Tislelizumab 有望在2018年提出上市申請,“在近期內,計劃著重抓住重大機遇,即全球開發及商業化潛在的同類最佳BTK抑制劑zanubrutinib,同時在中國市場開發及商業化其在研檢查點抑制劑tislelizumab”。

時代週報記者從百濟神州獲悉,Zanubrutinib (BGB-3111)獲得FDA授予快速通道資格用於治療華氏巨球蛋白血癥(WM)患者;計劃於2019年上半年向FDA提交新藥上市申請(NDA)。

百濟神州稱,對於Zanubrutinib (BGB-3111),預計2018年晚些時候在中國提交首個NDA用於治療MCL。

此外,對於Tislelizumab (BGB-A317),今年第二季度期間,百濟已啟動了Tislelizumab聯合化療作為針對中國IIIB期或IV期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潛在一線治療的臨床3期試驗;以及Tislelizumab聯合化療作為針對中國IIIB期或IV期鱗狀NSCLC患者的潛在一線治療的臨床3期試驗。

同樣,對Tislelizumab (BGB-A317),預計於今年晚些時候在中國遞交cHL的新藥上市申請。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