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创新浓度助力追赶超越 海安高新区追“新”逐“高”加速跑

提升创新浓度助力追赶超越 海安高新区追“新”逐“高”加速跑

今年以来,海安高新区紧紧围绕“产业高地第一峰,幸福之城半壁山”的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聚力创新,实现诸多重点经济指标“双过半”,展现了海安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风采和担当。新出炉的上半年业绩报表显示:工业应税销售同比增长17.12%,占全市工业应税销售总量45.6%;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应税销售、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9%、71%、6.15%。

“在推动海安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征程中,高新区勇当‘急先锋’。”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说,立足“产业高地、幸福之城”战略定位,高新区解放思想,争先思进,全面激发“见第一就争,见奖杯就夺,见红旗就扛”的精气神,为争当全省省级高新区排头兵再立新功。

坚守集约理念 追求经济发展高质量

项目建设是经济稳健运行的“牛鼻子”。海安高新区秉持项目为王理念,不看体量看质量,对每个入园项目采取体检预审,从源头把好项目质量关。去年底,苏州一家规模较大的手机配件加工企业拟在海安投资生产基地,按照投资概算,仅设备投入就达8-10亿元,项目占地200多亩地,达产后年产值30亿元。但经过项目风险评估,发现该项目投资规模超出企业实际实力,且存在资金紧张、科技含量不高、市场不稳定等问题。最后,高新区忍痛割爱,婉拒该项目落户。事实上,该项目之后落户苏北某地,因订单问题出现停产状况。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6个,其中新开工重特大项目4个,总量质量均居全南通市前列。

“项目高质量,重在节约集约。”海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勇华说。多年来,海安高新区遵循“提升总量、盯住质量、盘活存量”的发展总要求,加大对已建、在建项目发展的动态清查,对“圈而不建”、“走走停停”的项目依法采取整合、裂变、置换等方式,通过促建、促产、促效,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几年前,某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占地238亩的已建厂房一直闲置。高新区果断采取“腾笼换鸟”方式,引进总投资超30亿元的江苏铭利达科技有限公司车用轻量化铝(锌)合金零部件智能化生产项目,使荒废多年的厂区焕发新的生机,并创下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高新区速度”。

高质量项目促进了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质态。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高新区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同比增长的企业163家,净增31.1亿元。开票销售超亿元的企业有100家,净增6家,规模企业净增7家。

借力文明创建 提升人居环境高质量

“南黄海,大江北,幸福城,文明人;孝双亲,尊长辈,敬师友,重礼仪……”7月17日,一场由高新区承办的“展示时代风采 筑梦幸福中国”广场舞大赛,引发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央媒关注。今年以来,作为海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战场、主阵地,海安高新区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基层文化活动中,为海安市在省年中测评综合得分名列第二作出巨大贡献。

文明创建是一项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激发了人的精气神,刷新了社区面貌。镇南办事处有一群着装统一、白发苍苍的老人,为宣传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义务演出;以为好人送上大礼包,激励未成年人传承好人精神的“高新区首届好人节”如约揭幕;以“乐享学习过程、分享学习体会、共享幸福生活”为理念,创新乐享学“习”品牌;以传播文明新风、凝聚正能量的新时代传习轻骑兵在各村居传习中心巡回宣讲;以推进农村改厕、垃圾分类、污水处理整治违建等工作的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启动……而今,走在高新区大街小巷,清风扑面,令人心旷神怡。好人广场、手绘文化墙、围挡公益广告、道旗文化等一个个创建亮点,不仅拉升了城市颜值,更为全区30万居民打造了一个高品质的人居环境。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陈昕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区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布置楼道文化400余处,绘制文化墙2万多平米,刷新破旧墙体5万多平米,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园6个,为居民们营造了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能生活在这样好的环境里真是修来的福气。”家住千禧花苑北区的老人张正如感慨万千。老人脚下的小游园原是一条垃圾遍地、水体发臭、环境不堪的“龙须沟”。自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开展以来,海安高新区投入巨资对这条名为秀才港的臭水河进行治理,采取填埋方式,在其上面规划建设了一座2000多平米的小游园,增设了休闲娱乐设施,修建了100多个停车位。同时,实施雨污分流,彻底解决了生活污水直排产生的环境污染。如今这里成了附近居民茶余饭后休闲好去处。

创新治理模式 推进社会治理高质量

7月8日,在韩庄村为民服务中心,一场特别的评议会在这里举行。由海安高新区阳光信访“评议团”对陈港村村民钟某信访事项进行公开评议。当天上午,钟某从“评议团”中随机抽选出17位成员,参加信访积案公开评议会。经过双方辩论、举证质证及征询咨询员意见后,评议员现场票决,最终以14:3的票数否决了钟某的信访诉求。这是海安高新区围绕共治共建共享,推进社会治理高质量的一个缩影。

突出共治共建共享,打造多元参与社会治理体系。海安高新区围绕做好人民满意的信访工作,相继打造了“和阿姨”调解团、“吉婆婆工作室”、“蒋浩工作室”“惠心社”等一批特色品牌,在解决婚姻问题、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防止了社会矛盾的产生。宁海办事处凤山村江某,因通榆路拓宽工程拆迁,在拆迁工作结束后较长时间才反映强拆时家中商店物品有损失,要求政府赔偿,并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不断上访,使矛盾化解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在信访积案大突破大化解专项行动中,高新区组织信访、大调解中心骨干力量,组成攻坚突击队,在基本达成意向的同时,与信访人签订调解协议。协议签订后,信访和大调解中心负责督促各方履行义务,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今年上半年,全区各级调解组织共排查大小矛盾纠纷2158件,调处成功率100%,无一例民转刑案件发生。城区18个社区共划分153个普通网格,配备兼职网格管理员637名,网格员入户率、熟悉率、满意率分别达100%、96%、90%。

在推进“雪亮工程”建设中,海安高新区不断扩大公共探头覆盖范围,实现城区“天眼”无死角全覆盖,有力强化了社会治安防范。“海安治安真的好,让我们住得踏实、住得有幸福感。”谈及海安治安状况,家住田庄花苑的外来媳妇赵明芳满心欢喜,赞不绝口。

通讯员 卢锋 梅丛婧 周德进 新华日报记者 丁亚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