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平史话――孝妇传说

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甲骨文辞中就出现了“孝”字。据此推断,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已有了孝的观念。后来逐渐被儒家学派及统治者发了“孝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意义,进而将孝道演变为一个充满政治内容的道德范畴。《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之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忠于立亲。”这样,孝亲与忠君成为人的立身之本。因此,孝,就从孝父母演绎为忠天子,在家为孝子,在朝为忠臣,孝为忠先,忠为孝果,忠孝两全成文人生最完美的道德境界。同时,因为这些孝子孝妇往往是处在最底层的贫苦百姓,他们无权无势,只有一颗赤诚的孝心,孝的行为常常是自残自贱的“卖身”和“隐忍”。他们的故事最能引起贫苦百姓的的共鸣,最能在民间流传深远。在我们邹平一代孝妇河的传说,闻名中外。相传,从前博山八陡村有个女子叫颜文姜,临出嫁那天男人暴病而死,婆家人骂她“扫除星”。一进门就守寡的文姜挨打受骂,吃猪狗食,出牛马力。婆婆罚她每天用两只尖底桶到十里外的地方挑甜水。文姜任劳任怨、忍辱负重,对婆婆仍旧恭恭敬敬,好心侍奉。文姜的至孝感动了上天。一日,一个拄拐杖的白发老翁在文姜挑水的路上向她要水喝,文姜爽快的给了他,并说请喝后头一只桶的水,前头那桶水是专门给婆婆喝的。白发老翁两次试探,得知文姜孝真心善,就给了文姜一支马鞭子,让她回家系到水瓮里,往上提提就会有水涨上来。婆婆觉得蹊跷,就假意让文姜回娘家一趟,并且带上了许多针线活儿。第二天,文姜做完活回婆家,刚走到村旁,看到大家小巷洪水横流,墙倒屋塌。原来婆婆把马鞭子拔出了瓮,自己被淹死在了瓮旁。文姜急忙从婆婆手里抽出马鞭子,向北一指,洪水向北流去,流出了一条河,这便是孝妇河。这类孝感天地的传说之所以世代相传,群众、文人齐传诵,既是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是百姓的自觉选择。《祭统》曰“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忠君是孝亲的扩大,可移孝为忠,由“亲亲”而“尊尊”。封建统治者正是看到了孝的这种妙用,于是极力提倡忠孝,形成了以忠孝治天下的的封建统治,在民间百姓的的心里和文化层面都铭刻了孝的烙印,并且渗透到宗教领域,成为道教和禅教的教义之一。孝亲忠君,人口皆碑;不忠不孝,世人不齿。孝子孝女多出在贫困之家,他们对父母的辛勤哺育,铭刻于心,即使后来没有发迹,也不忘父母的恩德。而出身贫寒、遭遇坎坷的人,多能发奋,闯出一番事业,这与贫家的磨练、困苦生活的激励,有着密切联系。这种情形暗合了民间百姓的潜意识。不可否认,在封建制度下的“忠孝”,带有浓重的“愚孝”、“愚忠”色彩,应予以扬弃。在新社会,应提倡新时代内容的“忠孝”,孝敬父母和老人,忠于职守、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总之,邹平的人物传说,既立足于本土,又与本土的将相名流、英雄豪杰、文人雅士相结合,既夸张了他们的事迹,又弘扬了他们的精神,为现代社会的开拓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精神参照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