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北大的寒门学子该不该“感谢贫穷”?

考上北大的寒门学子该不该“感谢贫穷”?

01

河北寒门学子王心仪以707分的成绩考上了北大,她写的一篇《感谢贫穷》经河北青年报等媒体报道后,引爆网络,感动了无数网友。

与此同时,舆论也迅速分化,有人认为,贫穷不应该感谢,就算考上了北大,也不应该感谢贫穷。

有网友留言:“已故作家张贤亮说:赞美苦难是一种罪恶,我宁肯放弃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只要能够让我以前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我就很满足。谁赞美贫穷,他一定在撒谎!”

新京报也推出了《贫穷不值得感谢》的评论,评论中称,“要肯定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的奋斗,但舆论如果借机将贫穷的状态当成鸡汤,那就把个案的价值和意义带偏了。”

“王心仪能考上北大,绝不是因为她家庭贫穷,而是因为她在家庭贫穷的情况下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而不是贫穷的生活状态的结果。苦难没有意义,战胜苦难才有意义。”

“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追求什么富裕?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做什么扶贫工作?”

……

02

那么,王心仪该不该感谢贫穷?

其实我们看看她的文章就明白了。

王心仪在文章里承认,贫穷给她带来了“痛苦、挣扎与迷茫”,“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夺走了至亲的生命”。

王心仪没有感谢贫穷让她失去了亲爱的姥姥,没有感谢贫穷让她遭受同学的嘲笑,没有感谢贫穷让她在最长身体的时候,只能吃最便宜的大白菜,连荤菜都买不起。

她感谢贫穷,是贫穷“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王心仪的文章,让人想到顾城的那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不是在赞美黑夜,而是在表达一种不屈的精神。

王心仪感谢的,也不是贫穷本身,她真正在感谢的,其实是那个战胜贫穷的自己。

她的感谢,更多的是在表达对贫穷和困难的藐视。

这是勇者的魄力,这是强者的勇气。

03

在电视剧《康熙大帝》中,有这样一个桥段:

千叟宴上,他端起酒碗,第一碗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

第二碗敬众位大臣及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

当端起第三碗酒时他说道:

“这第三碗酒,朕要敬给朕的死敌们,鳌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那个朱三太子啊,他们都是英雄豪杰啊,他们造就了朕呐,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业。朕恨他们,也敬他们。唉,可惜呀,他们都死了,朕寂寞呀!朕不祝他们死得安宁,祝他们来生再与朕为敌吧!”

康熙那些为自己带来了巨大困难,致使生灵涂炭的死敌,不值得赞美,但康熙敬他们,那是胜利者的胸怀,强者的豪迈。

康熙向敌人敬酒,并不等于认同那些敌人的所作所为,不等于希望国家发生动荡,更不是对那些人表示赞美。

04

确实,我们不应该形成感谢贫穷的舆论狂欢。

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面对贫穷与苦难时那种不服输的气魄,那种从苦难中汲取力量的精神。

我们不能把感谢贫穷、感谢苦难和赞美贫穷、赞美苦难划上等号。

正如我们让孩子们学习王心仪,不是学习她的贫穷,而是学习她面对贫穷时的精神一样,她感谢贫穷,也不是感谢贫穷带来的苦难,而是感谢在贫穷带来的压力之下,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更加优秀。

面对苦难,正视并战胜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这才是“感谢”两字的真正含义。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当然不必没有困难去创造困难,没有贫穷去创造贫穷。

但是,不管将来遇到什么样的艰难,我们都应该毫无畏惧,勇敢面对,并从中汲取养分让自己不断强大,这个道理颠扑不破。

从这一点上讲,王心仪的文章,仍然是当前最励志的声音,王心仪的故事,值得每一位年轻人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