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北大的寒門學子該不該「感謝貧窮」?

考上北大的寒門學子該不該“感謝貧窮”?

01

河北寒門學子王心儀以707分的成績考上了北大,她寫的一篇《感謝貧窮》經河北青年報等媒體報道後,引爆網絡,感動了無數網友。

與此同時,輿論也迅速分化,有人認為,貧窮不應該感謝,就算考上了北大,也不應該感謝貧窮。

有網友留言:“已故作家張賢亮說:讚美苦難是一種罪惡,我寧肯放棄自己現在擁有的一切,只要能夠讓我以前過著正常人的生活,我就很滿足。誰讚美貧窮,他一定在撒謊!”

新京報也推出了《貧窮不值得感謝》的評論,評論中稱,“要肯定一個家庭貧困的孩子的奮鬥,但輿論如果藉機將貧窮的狀態當成雞湯,那就把個案的價值和意義帶偏了。”

“王心儀能考上北大,絕不是因為她家庭貧窮,而是因為她在家庭貧窮的情況下堅韌不拔的精神,是她努力奮鬥的結果,而不是貧窮的生活狀態的結果。苦難沒有意義,戰勝苦難才有意義。”

“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追求什麼富裕?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做什麼扶貧工作?”

……

02

那麼,王心儀該不該感謝貧窮?

其實我們看看她的文章就明白了。

王心儀在文章裡承認,貧窮給她帶來了“痛苦、掙扎與迷茫”,“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奪走了至親的生命”。

王心儀沒有感謝貧窮讓她失去了親愛的姥姥,沒有感謝貧窮讓她遭受同學的嘲笑,沒有感謝貧窮讓她在最長身體的時候,只能吃最便宜的大白菜,連葷菜都買不起。

她感謝貧窮,是貧窮“讓我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賦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與永不低頭的氣量”。

王心儀的文章,讓人想到顧城的那首“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顧城不是在讚美黑夜,而是在表達一種不屈的精神。

王心儀感謝的,也不是貧窮本身,她真正在感謝的,其實是那個戰勝貧窮的自己。

她的感謝,更多的是在表達對貧窮和困難的藐視。

這是勇者的魄力,這是強者的勇氣。

03

在電視劇《康熙大帝》中,有這樣一個橋段:

千叟宴上,他端起酒碗,第一碗敬孝莊太皇太后,感謝孝莊輔佐他登上皇位,一統江山。

第二碗敬眾位大臣及天下萬民,感謝眾臣齊心協力,盡忠朝廷,萬民俯首農桑天下昌盛。

當端起第三碗酒時他說道:

“這第三碗酒,朕要敬給朕的死敵們,鰲拜、吳三桂、鄭經、葛爾丹,還有那個朱三太子啊,他們都是英雄豪傑啊,他們造就了朕吶,他們逼著朕立下了這豐功偉業。朕恨他們,也敬他們。唉,可惜呀,他們都死了,朕寂寞呀!朕不祝他們死得安寧,祝他們來生再與朕為敵吧!”

康熙那些為自己帶來了巨大困難,致使生靈塗炭的死敵,不值得讚美,但康熙敬他們,那是勝利者的胸懷,強者的豪邁。

康熙向敵人敬酒,並不等於認同那些敵人的所作所為,不等於希望國家發生動盪,更不是對那些人表示讚美。

04

確實,我們不應該形成感謝貧窮的輿論狂歡。

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面對貧窮與苦難時那種不服輸的氣魄,那種從苦難中汲取力量的精神。

我們不能把感謝貧窮、感謝苦難和讚美貧窮、讚美苦難劃上等號。

正如我們讓孩子們學習王心儀,不是學習她的貧窮,而是學習她面對貧窮時的精神一樣,她感謝貧窮,也不是感謝貧窮帶來的苦難,而是感謝在貧窮帶來的壓力之下,自己變得更加堅強,更加優秀。

面對苦難,正視並戰勝它,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這才是“感謝”兩字的真正含義。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當然不必沒有困難去創造困難,沒有貧窮去創造貧窮。

但是,不管將來遇到什麼樣的艱難,我們都應該毫無畏懼,勇敢面對,並從中汲取養分讓自己不斷強大,這個道理顛撲不破。

從這一點上講,王心儀的文章,仍然是當前最勵志的聲音,王心儀的故事,值得每一位年輕人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