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过去了,农村的问题却还是那四个字

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社会更加聚焦农村,关注农村,立足解决农村的根本问题。但是农村的根本问题到底是什么?

100年过去了,农村的问题却还是那四个字

中国农民农村农业的问题由来已久。

100年前,也就是上世纪初,三农就是关注的焦点。当时,经过晚清农民运动、鸦片战争、殖民统治、军阀混战近百年的动荡,农村已经急速破败,农业经济濒临崩溃、农民苦不堪言,挣扎在死亡线上。因为当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而农村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0%!所以农村的问题可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因此,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及一大批工商界爱国人士、学者、专家都在研究农村的问题,急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其中以蔡元培、梁漱溟、费孝通和晏阳初等为代表的专家们,不仅做出了一些理论研究,同时还分别从不角度、不同领域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其中,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的“平民教育运动”实验,应该是最典型、最系统也最有效的。

100年过去了,农村的问题却还是那四个字

100年前,中国农民的问题是“愚、贫、弱、私”。

晏阳初认为,农村的根本问题还在于农民。他说:“在定县,我们研究的结果,认为农村问题是千头万绪。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又认定了四种问题是比较基本的。这四大基本问题,可以用四个字来代表它,所谓愚、贫、弱、私。”

“愚”就是愚昧。当时的河北定县,甚至全国的农村,80%都是文盲,同时还有封建迷信、宗族势力、鬼神之说盛行,陈规陋习坑害人们,对新事物充满着排斥。

“贫”是主要的问题,不仅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路不通电不通。同时,农村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农民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每年都有饿死的人。主要的作物产量不高,靠天吃饭。

“弱”就是体弱。一是传染病盛行。每到春天,大型的瘟疫经常发生,一次瘟疫就能死很多人。二是新生儿的成活率低。因为农村普遍都是用接生婆来接生,方法落后并且还掺杂着愚昧的做法。据金陵大学统计1929-1931年,农村新生儿死亡率竟然高达千分之150——200。三是平均寿命很低,一度降为35-40岁。是名符其实的“东亚病夫”!

“私”就是自私。家家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比如说,瘟疫的盛行是源于农村的公用井没人管理,井口和地面持平,垃圾堆就在附近,那么一到大雨,垃圾堆的垃圾冲到井水里面造成了污染,所以人们喝了这个井的水,自然就得一些传染病,这么明显的问题就是没人去管。自私的更大的后果是导致农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常识,可说是“一盘散沙”。所以很容易就受到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盘剥。

“愚贫弱私”的问题可以说精准的概括了当时农村农民的根本问题,也是根本难题。

100年过去了,农村的问题却还是那四个字

今天的农村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因为工作的缘故,这些年,我开始关注三农问题。我曾去过江浙沪一带的农村,非常令人震撼。那里有比较发达的工业文明,农村人多地少,在工业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很多城镇村已经集中成片。尤其是前些年,南方很多省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很大,极大的改变了农村的面貌。近几年农村电商的发展,加速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很快。很多新农村从盆景到园林,越来越现代化。

然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的省份,农村并不是这个样子。同我一样生长在东北的人都知道,最起码东北的农村还不是这样。

东北本来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相对来说日子比较好过。我一个表哥家在农村,家里三口人一垧多地,主产的是玉米,好的时候一垧地能卖到3万块钱;他们两口子在外边打零工,每年也能收2万块钱。孩子们呢,都只念到初中或中专,所以也不需要太多的花销,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但是前段时间,表哥突然跑来找我借钱,我就愣住了。

我详细了解情况后,发现问题非常严重。表哥是典型的农民,从他身上的经历和所思所想所为,我感觉到了今天农村农民的严重问题,还是“愚、贫、弱、私”!

一是新的愚昧问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农村人的知识已经提升了,但是知识不等于文化。农村现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出现了新的愚昧,各种陈规陋习、封建迷信甚至一些邪教开始滋生并不断蔓延。表哥的母亲前年去世,葬礼竟然搭起了灵棚!还雇了些会说唱的艺人,吹吹打打,摆了三天的宴席,支起高音喇叭,附近十几个村子都能听见一片哀乐。整个葬礼收的礼钱不到2万,却花了2万5,过后一算,还赔了5千。我后来听说,在葬礼上竟然还专门雇了一些人哭场。更可气的是,按照当地风俗要求,长子必须要在下葬的那天一步一跪。结果当天一共五里的路程,我这个表哥不到一半就跪晕了,后来还抬到医院去了。

我也是在这个村子里出生的,在那次葬礼上还见到一个小学同学,多年没见彼此都认不出了,经人介绍才想起来。表哥跟我说他家前几年还不错,养大车挣了不少钱,但现在完了。我问表哥为什么会这样,表哥说是他媳妇信了一种教,天天不干活去祈祷,最后把家底都败光了,不管打骂都不听!

二是相对贫困问题。这些年,农村人的日子确实好过了,冰箱、彩电、手机等等现代用品都搬进了家里边。但农民永远是弱势群体,农村永远是弱势地区,农业仍然是一个投资长,见效慢,靠补贴而生存的产业。农用生产资料的农机,包括种子、化肥等等都和粮食的价格不对等,导致农村仍然相对贫困。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我也深入到农村,亲眼看到现在仍然有很多村没有水泥路,如果赶上下雨天家里发生什么事,救护车都开不进去。关键是这个村离省会城市直线距离还不到30公里,条件却天差地别!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在城市的近郊村,因为土地的溢价收入,农民相对得到了一些实惠,但是放眼全局,广大农村的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很多大企业下乡之后和农民签订土地流转经营协议,都把价格压到最低,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农产品经过中间商和各种渠道的盘剥,真正的利益所剩无几,一些专家经过统计之后都说我们欠农民的太多了。农民的收入提升程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化的程度,也落后于GDP增长的速度。

三是身体健康问题,现在是困扰农村发展的首要问题,甚至超过了“贫”的问题。通过精准扶贫,我们了解到大部分老百姓都是因病致贫。好好的日子一旦有个人得了大病,全家都会被拖垮。这些年,农村的各种病越来越多,一方面是由于农药、化肥等工业用品和化学用品的滥用,导致食物不安全,气候不正常,从而引发慢性病。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出去打工,去干最低级、最艰苦的活,伤力伤身,虽然能挣很多钱,但只要一朝得病,治病花的钱远远超过之前赚的钱,得不偿失。还有就是农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作息规律,多盐多糖多烟酒的坏习惯,都是导致他们健康状况下降的主要原因。农村人现在的平均寿命是在增长,但是去各大医院看一看,别说是乡镇的医院,就算是省会城市的医院,甚至区域性的中心医院都人满为患,其中大部分是农村人。表哥的一个亲戚刚查出病来,就是要借钱去北京。

四是自私的问题,这一点我有更深切的感受。大家都看过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吧,马向阳作为包村的书记,一心带领村民致富,帮助农村修路。虽然是为老百姓办好事,但只要触碰到村民的一丁点蝇头小利,他们也会拼命阻挠,不允许占自己一块地,甚至出尔反尔,毫无信义可言。当下很多农村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换届选举的时候花钱成风,为了获得选票私自为别人许下利益。现在全社会都聚焦农村,很多人都想去农村施展抱负,工商资本、社会资本也陆续进入农村,但在进入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土地方面的麻烦。很多老百姓漫天要价,一些项目因此不能顺利开工。现在新兴起的农民合作社是激活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动能,但实际上很多业主也苦不堪言。我去农村问过一些人,他们说这里每个人只适合包100到150公顷左右,这样两口子都能干的过来。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扩大规模,他们说扩大规模之后,雇的人就会偷懒耍滑,反而得不偿失,时间久了管理不过来也看不住,老百姓还要去祸害,形成恶性循环。

如今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很多同志都有怨言,他们说现在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很难把老百姓真正地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农村的集体性活动也越来越少,凝聚力越来越低。

100年过去了,农村的问题却还是那四个字

100年前,晏阳初是怎么做的?

1926年,晏阳初开始在河北定县搞试验,称为“平民教育实践”。他根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联环相扣、整体推进,创造出“一大发现、两大发明、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的平民教育思想,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并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一大发现,是“脑矿”。“脑矿”是指中国人自身的血脉里有强大的致富图强的基因,就是未能开发,它比什么“金矿”、“银矿”都重要。

两大发明,一是开发脑矿的工作,即“平民教育”,二是“乡村建设理论”。

三大方式,即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

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治“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治“私”,培养团结力。

五个结合,即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个人与集体相结合。(是不是感觉到很熟悉哟)

从1926到1936年的十年里,在定县,晏阳初带领“平教会”的知识分子们用最接地气,最简洁有效,农民能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实践。比如编写了1000常用字的识字读本,组织歌咏比赛、农村剧社,举办各种文艺活动。选编了包括鼓词、歌谣、谚语、故事、笑话等民间文艺资料,搜集民间实用绘画、乐谱等,累计达600万字。他们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创办实验农场,改良猪种和鸡种,开展技术培训,还开展信用、购买、生产、运输方面的经济活动。他们实施卫生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培养卫生习惯,还创建农村三级医药卫生制度,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实行了“赤脚医生”制度,引进助产士取代接生婆。他们深入开展公民意识和合作精神教育,培养团结力。号召青年人返乡,组织各种农民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联合会,并逐步试行村民自治制度,对农村进行民主改造。晏阳初还在定县领导建立了乡县议会组织,通过招募一些积极热心的人组建公民服务团,让农民进入乡镇的公民大会,或县、镇里的管理委员会以及农村改造委员会,通过介入公共管理培养他们的公共意识。

十年的努力,成果显著。建国之后统计,定县在中国第一个实现了“无文盲县”,消灭了天花。“赤脚医生”制度被联合国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定县实行的“宪政精神”框架下的县级自治,推而广之,河北省也成为“自治”模范省,形成了现在全国村级组织自治的雏形;而平教会当年引进的良种猪、优质白杨和良种苹果,到今天依然是该地区的主产作物,享誉河北,致富于民。

100年过去了,农村的问题却还是那四个字

放眼未来,农村的出路何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又是个绕不开躲不过的敏感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的根本。中央连续十四年的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十九大又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都体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性重要性。

回顾这些年来,农村变化最大的时候应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年的五条标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历历在目。但是,农村的根本问题是否真正解决了呢?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商下乡也成为了趋势。尤其互联网进入农业,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以至于到前端的研发都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农业生产更加智能、产品更加贴近市场、科技应用更加广泛、流通更加便捷,农业越来越体现出多功能性。传统农业开始发展为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精致农业和文创农业。应该说,看到了农村的希望所在。

当然 ,现在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体现了对农村农业的忧虑,不敢放心大胆的投身农业。主要原因应该还是对农民没底,对农村不懂,尤其对农村的根本问题不了解,从而对农业没有信心。

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通过制定一系列重大规划、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实施一系列重大行动,问题找的更精准,目标定的更明确,提出的很多措施更为着实,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广大农民欢欣鼓舞,也带起了新一轮聚焦农业,投资农业的热潮。

100年过去了,农村的问题却还是那四个字

解决农村的根本问题,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为期不远!

100年过去了,农村的问题却还是那四个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