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甘肅省出台三年教育脫貧攻堅計劃

脱贫攻坚|甘肃省出台三年教育脱贫攻坚计划

近日,甘肅省教育廳印發《甘肅省三年教育脫貧攻堅計劃 (2018—2020年)》。

脱贫攻坚|甘肃省出台三年教育脱贫攻坚计划

甘肅省三年教育脫貧攻堅計劃

(2018—2020 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以及《教育部 國務院扶貧辦關於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教發„2018‟1號)《中共甘肅省委 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甘發„2016‟9號)和《甘肅省關於堅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的意見》(甘辦發„2017‟82號),圍繞“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的中心任務,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結合我省教育工作實際,特制定本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兩州一縣”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重點,充分發揮教育在精準扶貧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精準對接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現狀和貧困人口實際,特別是教育最薄弱領域和最貧困群體,採取超常規政策舉措,實現“人人有學上、個個有技能、家家有希望”,促進教育強民、技能富民、就業安民、政策惠民,堅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

(二)基本原則

加快發展,服務全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儘快補齊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短板,全面提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受教育水平,積極推進教育參與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拓展教育服務區域脫貧攻堅的空間和能力。

分類施策,精準發力。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準確把握不同地區、不同群體教育需求,分類制定教育脫貧措施,找準教育脫貧路徑,推動教育脫貧政策精準實施、脫貧資金精準投放。堅持改革創新,破解制約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瓶頸因素和關鍵領域。

就業導向,重在技能。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廣泛開展職業培訓,以提升建檔立卡等貧困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為重點,全面提升貧困地區人口就業創業、脫貧致富能力。

政府主導,合力攻堅。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充分發揮教育系統人才優勢,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激發貧困地區內生動力,構建多方參與、協同推進的教育脫貧大格局。

二、攻堅目標

到2018年,貧困地區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2.8%,民族地區小學和初中輟學率分別接近0.6%、1.8 %,當年脫貧的義務教育適齡貧困人口中無一人因貧失學輟學;永登縣、榆中縣、平川區、甘谷縣、武山縣、涇川縣、靈臺縣、崇信縣、華亭縣、成縣、徽縣、瑪曲縣、碌曲縣等13個貧困縣達到教育脫貧退出標準,實現摘帽退出;23個深度貧困縣農村學前教育資源持續擴大,幼兒園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貧困家庭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首次就業保障機制更加完善;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吸引力進一步增強,服務脫貧的能力明顯提升。

到2019年,貧困地區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繼續提高,民族地區小學和初中輟學率分別降至0.6%、1.8%以下,當年脫貧的義務教育適齡貧困人口中無一人因貧失學輟學;景泰縣、秦州區、麥積區、清水縣、秦安縣、張家川縣、天祝縣、莊浪縣、靜寧縣、慶城縣、華池縣、合水縣、寧縣、安定區、隴西縣、臨洮縣、武都區、文縣、康縣、臨夏縣、廣河縣、卓尼縣、迭部縣、夏河縣等24個貧困縣達到教育脫貧退出標準,實現摘帽退出;貧困地區農村幼兒園軟硬件條件更加完善;貧困家庭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首次就業率進一步提高;貧困地區職業教育“訂單式”培養全面深化,服務脫貧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到2020年,鞏固和提高2019年所達到的目標與所取得的成績;貧困地區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全省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適齡學生無一人因貧失學輟學;靖遠縣、會寧縣、古浪縣、環縣、鎮原縣、通渭縣、渭源縣、漳縣、岷縣、宕昌縣、西和縣、禮縣、康樂縣、永靖縣、和政縣、東鄉縣、積石山縣、臨潭縣、舟曲縣等19 個貧困縣達到教育脫貧退出標準,實現全部貧困縣摘帽退出;全省農村學前教育服務網絡更加完善,貧困家庭適齡幼兒能夠就近入園,農村學前教育保教質量穩步提升;貧困地區農村學校教師隊伍專業素質全面提升,結構性缺員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職業教育脫貧能力逐步增強,職業教育服務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顯著提升;貧困家庭畢業生首次就業率進一步提高,幫扶貧困家庭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傾斜支持政策和體制機制完善;貧困地區公共教育服務整體水平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達到全面小康目標。

三、攻堅舉措

(一)狠抓義務教育控輟保學

認真履行義務教育控輟保學法定職責。完善行政督促復學機制。建立和完善學校層面的輟學學生勸返復學、登記與書面報告制度,加強家校聯繫,配合政府部門做好輟學學生勸返復學工作。建立義務教育入學聯控聯保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學習困難學生幫扶制度,著力消除因學習困難或厭學而輟學的現象。落實扶貧控輟,聚焦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把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脫貧攻堅重點對象,堅持優先幫扶、精準扶貧,避免因貧失學輟學。全面落實教育扶貧和資助政策。強化保障控輟,統籌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規劃佈局,避免因學校佈局不合理和學生上下學交通不方便造成學生失學輟學。建立控輟保學動態監測機制。全面落實省、市、縣、鄉、村各級控輟保學責任。

(二)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

紮實推進“全面改薄”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以深度貧困縣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為重點,因地制宜、優化佈局,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方便農村孩子就近入學和留守兒童照護。用好中央支持我省“兩州一縣”教育脫貧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兩州一縣”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建設。在貧困地區中小學和教學點實現教育信息化設備和教學資源全覆蓋,通過同步課堂、名師課堂等方式,大力推進優質資源共享,提高鄉村學校辦學水平。

(三)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

通過事業單位招考、“特崗計劃”、轉崗支教、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等多種途徑,按需設崗、按崗招聘,著力補充貧困地區中小學和幼兒園緊缺教師,特別是音體美等學科教師,破解鄉村學校教師結構性矛盾。加大貧困地區鄉村教師培訓力度,通過“國培計劃”和省級教師培訓等項目,開展貧困地區教師集中培訓和遠程培訓,依託民族地區高校,加快雙語師資培訓,全面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進一步提高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建立完善教師交流輪崗制度,採取調動交流、學校聯盟、學區一體化管理、對口支援、教師走教等多種途徑,重點推動中小學和幼兒園校長(園長)教師向貧困地區鄉村合理流動。實施“深度貧困縣農村學校支教行動”,組織相關專業在校大學生開展農村學校支教活動。職稱(職務)評聘向鄉村學校教師傾斜。大力支持邊遠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農村教師週轉宿舍建設,改善教師生活條件。

(四)健全貧困學生資助體系

完善貧困學生資助服務體系。全面完善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優先將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納入各級各類資助範圍,保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建立以學籍為基礎的全省學生資助信息管理系統和資助貧困學生數據庫,特別是殘疾兒童、留守兒童等。實現與人口、低保、扶貧等信息系統的對接,提高教育扶貧精準度。重點落實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切實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

(五)大力發展民族地區教育

落實優先支持政策。學前教育發展資金優先向“兩州一縣”傾斜。“全面改薄”資金按在校生數的120%向民族地區傾斜支持,努力確保義務教育如期達到“20條底線要求”。優先實現所有中小學和教學點寬帶網絡和“班班通”全覆蓋。

實施好“9+3”免費中職教育項目,優先支持民族地區職業學校和實訓基地建設,實現民族地區初高中未就業畢業生職業技術培訓全覆蓋。優先實現“兩州一縣”的“所有中小學校長和幼兒園園長輪訓一遍、教師輪訓一遍”的目標。優先向“兩州一縣”選派急需的優秀支教教師或在校大學生,緩解師資緊缺、優秀師資不足的矛盾。

科學穩妥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普及。依據法律,遵循規律,結合實際,堅定不移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確保少數民族學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健全和完善雙語教學體系,加強雙語教師培養和培訓工作,重點加強深度貧困地區教師普通話培訓工作,有針對性地舉辦“兩州一縣” 雙語教師普通話培訓班,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

(六)精準建立教育脫貧臺賬

完善建檔立卡貧困教育人口底數臺賬。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印發的通知》要求,每年春季、秋季學期進行建檔立卡貧困教育人口信息比對,精準定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為精準實施教育脫貧政策、精準投放教育脫貧資金提供依據。建立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教育和資助狀況年度報告制度,有關結果作為監測各地教育脫貧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據。

建立教育脫貧基本情況臺賬。以縣為單位建立各級各類教育統計數據臺賬,摸清現狀和需求,測算基本建設、設備購臵、教師隊伍、學生資助等方面缺口,完善各類教育脫貧項目儲備庫。建立教育脫貧財政投入年度報告制度,及時掌握各地財政教育脫貧相關經費安排情況。

建立教育脫貧工作推進臺賬。將教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全部納入工作臺賬。實現東西部脫貧協作、中央單位定點脫貧等工作臺賬化管理。開發教育脫貧地圖,通過多種方式掌握我省教育對口支援動態。

(七)集聚教育脫貧力量

激發貧困地區內生動力。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樹立現代文明理念,倡導積極的現代生活方式,改變落後風俗習慣。引導貧困地區處理好國家、社會幫扶和自身努力的關係,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觀念,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勞致富精神,注重扶貧先扶智,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積極脫貧的意識,構建多方參與、協同推進的教育脫貧大格局。

實施教育扶貧結對幫扶行動。在縣域內實施城區優質幼兒園對口幫扶鄉鎮中心幼兒園。在市域範圍內實施優質義務教育學校對口幫扶農村薄弱義務教育學校。在全省範圍內實施優質普通高中對口幫扶貧困縣優質普通高中。爭取東部地區結對幫扶我省中職學校。繼續推進省內高校對口幫扶貧困縣。

鼓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支持教育基金等組織參與教育脫貧工作。積極引導各類社會組織、企業開展捐資助學活動,支持縣(市、區)教育扶貧救助基金髮展。組織志願者到貧困地區開展扶貧支教、技能培訓和宣傳教育等工作。

四、攻堅保障

(一)落實政府責任

省發展改革委積極爭取中央支持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各類政策和資金支持,做好教育脫貧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立項、審批和指導。省財政廳配合省教育廳爭取教育脫貧相關項目國家資金支持,籌措落實省本級教育扶貧相關財政專項資金。省教育廳負責統籌教育脫貧各項任務,協調省直相關部門研究解決教育脫貧攻堅有關重大問題,指導市(州)、縣(區)抓好任務落實。省教育扶貧專責工作組協調指導督促市(州)政府推進扶貧工作,市(州)、縣(區)政府對脫貧攻堅工作負主體責任,要統籌整合各方面資源,強力推進各項工作,如期完成脫貧任務。

(二)嚴格考核評估

把攻堅計劃落實情況作為教育督導重點任務,以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就學狀況、資助狀況、就業狀況為重點,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對教育脫貧工作實施進展和成效進行實時監測評價,不斷提高脫貧攻堅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嚴格監管問責

完善監管問責制度,對貪汙、挪用教育扶貧資金以及工作落實不力的地區和單位進行嚴肅問責。建立直查快辦機制,凡群眾舉報、媒體曝光、監督檢查中發現的違規違紀問題,一律從快、從嚴查處。

(四)營造良好環境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加大對教育脫貧攻堅宣傳力度,組織新聞媒體廣泛宣傳教育脫貧各項惠民、富民政策措施,宣傳先進典型,推廣經驗做法,推動形成社會各界關心支持教育脫貧的良好氛圍。

脱贫攻坚|甘肃省出台三年教育脱贫攻坚计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