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的民间戏剧(四)

点击“蓝色”关注

香河方志

香河的民间戏剧(四)
香河的民间戏剧(四)

傀儡戏的出现与消亡

傀儡戏俗名称“耍咕咕丢”。从唱腔的发声谐音而得名,很似于如今的木偶戏。

据调查,香河县最早引进这个剧种的是矬口村。传说在清末,村里子很穷,有个叫笛儿张(名字不详)的,吹一手好笛子。外出行艺乞讨,后拜一艺人为师,习演傀儡戏。因他心灵手巧,很得师傅宠爱,后来又把闺女许给了他。笛儿张就在妻子的帮助下挑担子走村串巷唱傀儡戏。

傀儡戏的演法是:将一付担子放在场地,然后用扁担支起一个小小的布围舞台,演员坐在布围底层,一个人连操木偶人物,兼打锣鼓边演唱。开演前先击打锣鼓招来观众,然后向观众发竹签子,言明观客接到竹签后,可随便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酌情赏赐钱物做为观戏报酬。上演的剧目有《武松打虎》《三叉口》等。

因为这种小型傀儡戏在香河县首先是由矬口村笛儿张引进的,后他虽然收了不少徒弟,但大伙儿还习惯称傀儡戏为“矬口戏”。再有此剧都是由一人操作上演,于是就在香河留下了一句歇后语:“矬口戏,一人班”。即矬口戏(傀儡戏)一人即一个戏班。另外,香河一带还把人不正经干某件事称为“耍咕咕丢的”。

傀儡戏民国初年(1912~1930年)在香河全县极为盛行,多是职业艺人为之,后渐渐衰落,至今因已无人再学演而绝迹了。

根据尹玉如《民间艺术,奇葩朵朵》一文整理

香河的民间戏剧(四)香河的民间戏剧(四)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