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的民間戲劇(四)

點擊“藍色”關注

香河方誌

香河的民间戏剧(四)
香河的民间戏剧(四)

傀儡戲的出現與消亡

傀儡戲俗名稱“耍咕咕丟”。從唱腔的發聲諧音而得名,很似於如今的木偶戲。

據調查,香河縣最早引進這個劇種的是矬口村。傳說在清末,村裡子很窮,有個叫笛兒張(名字不詳)的,吹一手好笛子。外出行藝乞討,後拜一藝人為師,習演傀儡戲。因他心靈手巧,很得師傅寵愛,後來又把閨女許給了他。笛兒張就在妻子的幫助下挑擔子走村串巷唱傀儡戲。

傀儡戲的演法是:將一付擔子放在場地,然後用扁擔支起一個小小的布圍舞臺,演員坐在布圍底層,一個人連操木偶人物,兼打鑼鼓邊演唱。開演前先擊打鑼鼓招來觀眾,然後向觀眾發竹籤子,言明觀客接到竹籤後,可隨便觀看演出,演出結束後酌情賞賜錢物做為觀戲報酬。上演的劇目有《武松打虎》《三叉口》等。

因為這種小型傀儡戲在香河縣首先是由矬口村笛兒張引進的,後他雖然收了不少徒弟,但大夥兒還習慣稱傀儡戲為“矬口戲”。再有此劇都是由一人操作上演,於是就在香河留下了一句歇後語:“矬口戲,一人班”。即矬口戲(傀儡戲)一人即一個戲班。另外,香河一帶還把人不正經幹某件事稱為“耍咕咕丟的”。

傀儡戲民國初年(1912~1930年)在香河全縣極為盛行,多是職業藝人為之,後漸漸衰落,至今因已無人再學演而絕跡了。

根據尹玉如《民間藝術,奇葩朵朵》一文整理

香河的民间戏剧(四)香河的民间戏剧(四)

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