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能有贞观之治盛世!全靠唐朝这个第一名相!

前言,在网上看到很多历史盲受影视和落后历史观影响,竟认为魏征不是宰相,只是一个爱给皇帝提意见的谏官,是小菜一碟,不值一提,且这类历史盲人数不少,本人作为魏家子弟,誓要捍卫祖辈先贤,贞观第一功臣首相的地位,因为只有他配这称号,历史的迷雾很多,我来为大家揭穿。

一,初识魏征,才高胆大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后,虽然没有马上继承皇位,但已是天下大权在握,继位是迟早的事,对于如何治理天下,李世民心中并没有底,他也明白治理天下,光靠和他一起打江山的秦王府旧人是不行的,李世民就把目光投向他的前政敌魏征,那可是一个极历害的敌人啊。李世民早期,就听魏征的两位前上司李密和窦建德说起过魏征,李密认为自己没有听从魏征的十策是失败的原因之一,而窦建德则认为魏征是治国的千古奇才,只是运气总不佳,当年被自己俘虏过来,并不真心为自己效力,不为攻唐设一谋,却心怀天下苍生,上了一条屯田植垦的方法,收到相当好的效果,粮食的增多,活人无数,使当时山东河北成了乱世中国的一方乐土,世外桃源。李世民又想起自己当年化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折损了一员大将的情况下,才算是击溃了山东刘黑 闼,可是不久刘黑 闼又反了,后来魏征说服李建成挂帅出征,李建成听从魏征用攻心术,以柔克刚,几乎没打什么大仗 ,就彻底收服了山东河北,造成了太子李建成能文又能武的好形像,更可怕的是李建成在征战山东过程中,结识了罗艺,李援等强援,太子地位更加巩固,李世民也算是见识魏征的能耐,相当是给自己上了一课,看来自己和房杜等手下光是迷信武力是行不通的,还得如魏征一般会用文治,李世民其后又和有魏征相助的大哥明争暗斗几个回合,也没占到便宜,自己的谋士房杜还被赶出秦王府,逼得自己不得不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流血政变,这才成功的,但在法统和道德上,自己是输得干干净净,如不在治国上做出成绩来,那么自己和隋炀帝又有什 么区别呢,李世民暗下决心,起用能人魏征,干出一番成绩来。

历史上能有贞观之治盛世!全靠唐朝这个第一名相!

魏征

二,魏征吹牛,三年大治,

其时李世民已是实权在握的皇太子,便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簿,这是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原就是掩人耳目,用来过渡的,果然不到一个月,就升魏征为谏议大夫,不久世民继位,马上就迫不及待发布了一个诏令,规定宰相政事堂和御前议事,一定要谏议大夫参与才可,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须知以前谏议大夫的权限也仅是在朝堂上发发谏议,而如今谏议大夫却如同宰相一般,参与机密,有了议事权发言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提升魏征的权限,因为新任谏议大夫就只有魏征,有一天,世民和朝中大臣商议如何治国,以封仆射为代表的关陇军功贵族迷信武力,认为大乱之后,短时间国难治好,主张严刑峻法,威服天下,就是如秦始皇,隋炀帝那样,魏征认为国家大乱后容易治理,就像给饥饿的人容易准备食物一样是不难的,主张偃武修文,并吹牛说像我这样人来治理国家,就像发出声音便立即有回响一样,一年就可见成效,三年可大治,世民见魏征对治国如此有信心,也认同魏征的政见,再加上魏征有实际上治河北山东的成功政绩经验(在窦建德处),世民更坚定了要魏征为相治国的决心,

三,贞观元年至三年,位卑权重,事实宰相

说实话,世民也想一步到位任命魏征为相,可是不行,魏征就在谏议大夫任上,就有不少自己的老部下说怪话,他们认为自己帮世民卖命夺皇帝位,结果却是先太子李建成的手下魏征他们得好处,说是马打江山牛上殿,李世民不得不对老部下们解释,说魏征是真正有才能的人,治国须要靠他,并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权力压服了他们,这些都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自己亲信大臣如长孙无忌等人也对魏征上升持不同看法,长孙无忌甚至直说魏征以前可是我们的敌人,现在跟他一起同桌吃饭,我觉得很别扭,这就不能不让李世民慎重地安排魏征的职务了,故唐太宗在贞观元年只任命魏征为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在尚书省中官列第五,前头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丞,由于李世民任过尚书令,此官职从此后就不再授人,左丞空缺,那么魏征的上头还是有左右仆射,左仆射是房玄龄,右仆射是杜如晦,魏征还是没法放开手脚工作,怎么办呢,会用人的唐太宗终于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一天,唐太宗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你们怎么这么长时间都没有给我推荐人才了,”房封二人说“尚书省事忙,没时间”。唐太宗就顺水推舟地说“那尚书省的事就让魏征干吧,大事才报知你们吧”,房玄龄心领神会,原来唐太宗早先问过房玄龄,魏征这人怎么样,房玄龄说,魏征先后跟过李密,窦建德,李建成,这些人都失败了,看来魏征才能不怎么样,唐太宗却说,你错了,他们正是没有听魏征的才失败的,房玄龄何等聪明,从那时就知道唐太宗要重用魏征,自然放手让魏征单干,房玄龄和杜如晦只是着手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就这样唐太宗轻描淡写,轻松地架空了左右仆射,授权给了魏征,就这样,魏征以尚书省原第五官尚书右丞的身份,而实际上总摄尚书省事务,负实际上的总责,掌管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贞观元年就有了事实上的行政权,又有谏议大夫的议事发言权,成了唐贞观朝初期事实上的宰相,那么朝局形成了表面上由房杜主政,事实上由魏征挑大梁的局面,魏征在李世民阵营里面资历浅,以前有的只是跟世民做对的资历,所以就算世民现在再倚重他,那也只能先委曲他了,

历史上能有贞观之治盛世!全靠唐朝这个第一名相!

四,政绩卓著,功成名就,

魏征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家贫,曾为道士,云游四方,深知民间疾苦,如今有了行政权,自是如鱼得水,虽然贞观元年天下大灾,魏征采取积措施,安抚百姓,与民休息,薄赋轻徭 , 兴修水利,鼓励开荒生产,魏征做得得心应手,就连魏征从没接触的刑部积案,魏征也处理得妥妥当当,并恰当地修改了死刑的刑律,到贞观四年初,所谓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就出现了,魏征没有吹牛,真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们丰收,斗米三四钱,国力大增,又消灭了突厥,其余各部首脑也自带武器来京师为唐太宗宿卫,世民很高兴,大宴群臣,在宴会上说“贞观天下之治,皆魏征之力“,并明确肯定:“现在颉利被擒获,他的部落头领带着武器来宫中宿卫,他的民众穿上唐人的服装,这都是魏征的功劳。我没有用错人啊”。值得注意,世民即不说是位高房玄龄等人的功劳,也不说是带兵击破突厥,而出将入相李靖的功劳,只说是实际上治国魏征的功劳,这很能说明问题,是对魏征事实宰相政绩的最好肯定,

五,贞观三年至六年,实至名归,进位宰相,

贞观三年,魏征升任秘书监,参预朝政,秘书监只是一个部门首脑,只主持一个部门的事务,参预朝政则是相职,宰相“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事无不统,”掌管的是全局,参预朝政是受皇帝特别赏识而点名成为宰相的一种职位,唐代宰相,是一个集体班子,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是当然的宰相,此外,以其它职务加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知某某事的都是宰相,那么当年就有五大宰相同朝执政,他们分别是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王圭,和魏征,在这一时期,魏征一心为公,宰相的政事堂会议上,也是魏征发言最多,提出的治国建议和点子最多,李靖和房玄龄基本上是金口难开,杜如晦贞观四年初就挂了,唐太宗在治国上最信服魏征,常和魏征在皇宫内密谈治国大计,如是魏征点头认可了的事情,那就错不了了,魏征成了他的主心骨。故魏征发挥的作用也最大,

六,贞观六年至十年,位居中枢,权倾朝野,

贞观六年魏征升任门下省长官侍中,掌管机要,参议国政,并负责审察诏令,签署章奏,中书起草的诏令,只有门下审议通过后,才能交尚书执行,否则就不能公布施行,权力很大,尤其是魏征任侍中期间,由于太宗对魏征的倚重,门下省权力大大加强,隐然成为帝国权力的核心,魏征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首相,魏征上和太宗商定国家大计方针,下协调尚书省中书省关系,无论是给尚书省的诏令。还是尚书省六部上来的章奏,魏征都有权审驳,后才交皇帝御阅,或交尚书省执行,太宗甚至给了魏征副暑皇帝诏令的权力,成了帝国最后的把关者,可以说,在当时宰相中侍中的权力是最大的,是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魏征那时在朝廷中权倾朝野,炙手可热,风头连房玄龄也被盖过,老房心有不甘,竟以宰相之尊 去干度支郎(相当现在的财务会计出纳)的工作,是一种职务上的自贬 行为,想以此发泄不满,无声抗议被冷落,不料却被太宗指责为大事不会管,专管小事,马上开了他的相位,不久又觉得不妥,又恢复了他的相位,后又这样罢相了几次,可见对老房的失望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之下,世民对魏征终生信任,恩遇日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历史上能有贞观之治盛世!全靠唐朝这个第一名相!

七,贞观十年至十七年,太上侍中,元老宰相,

贞观十年,魏征因眼疚而自请罢相,世民不肯,说“我是一个富矿,你是最高明的工匠,你虽然有病,但也没有衰老”魏征坚持罢相,世民只好同意,加魏征为特进(优待元老重臣的散官),知门下事。从这以后知某某事也成了宰相的一种,世民虽然认命了新的侍中,但门下省的重要事情仍须魏征处理,俨然成了太上待中,宰相待中之上的元老宰相,只是具体小事不大管了,国家大事照常执管,依然为帝国掌舵护航直到贞观十七年去世,

八,后魏征时代,贞观十七至二十三年,未竟全功,盛极始衰,

如果要把贞观盛世国力画一条上升下降曲线的话,那么贞观十七年就是国力上升的顶点,其后开始下降,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失去了魏征这位“同与师傅,不以人臣处之”治国导师,朋友和人镜后,他就像不会当皇帝一样,家事国事处理得一团糟,一子补处死,二子被废,对外征讨四夷,远征朝鲜。劳民伤财,又不能取胜,虚耗国力,日渐骄奢淫逸,大修宫殿,擅杀大臣(张亮,刘泊),君臣关系没有以前融洽,朝堂上再也听不到魏征那样正直激烈的声音,有的只是陛下英明,陛下无失的奉承话,更荒缪是太宗服食金石药,以至暴毙,如果魏征还在世,这些也许不会发生,太宗跟魏征在时的英明完全两个样,从而也彰显了魏征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如果李世民再长命十年,贞观的成果就会被世民挥霍得一干二净,李世民也不会得到千古一帝的美誉了,那种认为李世民天纵英才,什么都英明的想法是不对的,事实上早在贞观四年,李世民就勇于承认自己的短处,那时魏征正式任宰相,有权贵出马攻击魏征,他们对世民说“魏征每次谏诤,陛下您不听他就没完,把您当成小皇帝,不是成年的君主,”这明显是想以此伤害世民的自尊心来激怒世民,从而打击魏征,世民冷静地回答他们“我少时确实没有好好学习,只好骑马射箭,一直到参加起义,便立了大功,不久封王,又受到偏爱,事务繁忙,治国的理论和方法都没来得及认真研究,就当了太子,入主东宫,才想怎样安定天下,只有魏征劝导我以礼治国,我勉强听从了他的意见,感到大有好处,就努力坚持,果真实现了天下太平,这都是魏征等人的功劳,所以我特别尊重他,每件事都听从他的意见,这不是偏袒他,”由上述可以看出,世民并非天生英明,治国仍须魏征等英才相助,魏征病逝后房玄龄还在,但也不能匡正世民的过错,可见魏征是多么地不可还缺。

历史上能有贞观之治盛世!全靠唐朝这个第一名相!

九,论贞观名相,

纵观贞观名相,名列三甲无疑是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我先说说杜如晦,杜如晦早期是世民的谋士,贞观初又居相位一年多,但每次议事,只知道附从房玄龄的计策,自己只怕也少谋略,只是说话行事干练,让人容易信服他罢了,再说杜本人也有一点懒,也有一点贪,为人更是狂得可以,以至被皇亲国戚暴打,直接导至他贞观三年就病了,贞观四年初就病逝的后果,对长达二十三年的贞观朝,作用是有限的,故杜如晦作为贞观名相的作用不宜被高估,那么魏征,房玄龄二人无疑是第一档次的名宰相,实际上,贞观朝也只有此二人做宰相的时间是最长的,房玄龄被太宗誉为萧何,魏征被太宗誉为管仲,诸葛亮。那么那么萧何和管仲,诸葛亮谁更杰出一点呢,首先我们来看看他俩被誉的具体情况,当年玄武门政变成功后,世民大封功臣,房玄龄功居第一,引起勋戚武将李神通的不满,世民不得不援引刘高祖封萧何功居第一的事来说明,并称房就是我的萧何,有应付李神通的意思在里面,其时房不过秦王府的总管,为相治国还没开始呢,就称名相未免太早,魏征就不同了,被称为管子,诸葛时已是为相治国功成名就之时,贞观六年,世民对魏征说“你的罪比管仲射钩之罪大,我待你比齐恒公对管仲好,你这位我的管仲要尽心地教我,不要有所隐瞒,”贞观十二年,太宗当朝对大臣们说“你们认为魏征和诸葛亮比如何,”意思是想当朝确立魏征第一名相的地位,不料不识相的,长期妒忌魏征的中书待郎岑文本却说‘诸葛亮文武全才,魏征不能比也“。其它人如宰相王圭,宰相高士廉,李世绩则极力推崇魏征,右仆射高士廉更是声称“能杨名后世,贞观朝唯有千古一帝皇上,名相魏征耳”,最后太宗出来一锤定音“魏征行师用兵是没有机会施展,但魏征治大国从而开创盛世,岂是诸葛亮这种小国之相能比的”。并就在这一年,当朝对大臣们说“贞观以前,房玄龄做为谋士,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为相治国以魏征第一”。并解下佩剑亲手送给他们,后来世民更是当着众大臣的面对房玄龄说“自即位以来,辅弼我躬,安我社稷,成我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称,惟有魏征,君不得与魏征比矣,古代贤臣莫不如魏征也”。这些足以说明魏征才是大唐贞观朝真正的首相,第一功臣,说实在的,魏房很多的功劳也只有李世民这位当事人才真正清楚,因为很多的密谋是在密室之中完成的,不为外人道也,故李世民的话充分可信,大家不要过多被房谋杜断所迷惑,房谋杜断是历害,一旦房杜分开,房不能断,杜不能谋的缺点就暴露无遗了,这也房玄龄极力举存杜如晦的原因吧,贞观四年初杜如晦病逝后,房玄龄胆小怕事,缺少魄力,守旧怕担决策失误责任,犹柔而不能决断的弱点就显现出来,这些缺点对一个大国的宰相来说是致命的,这也是魏征能后来居上的原因吧,史说房玄龄每次上朝见皇帝都战战兢兢,面无人色,冷汗湿衣,试问房大人为何而怕,怕为何事,猜想一下,是否担心自己的相位和富贵不保而怕的呢?而魏征就不同了,魏征为了公利,民生可冒被杀的危险,而与绝对权力的拥有者皇帝激烈谏诤,如此看来魏房两人的境界高下立判。况且魏征即有房玄龄之谋,又兼有杜如晦之断,而谋国之忠,更是世间少有。贞观首相,当然是魏征了,

十,魏征为何只以谏臣而名世

综上所述,魏征无疑是功列第一的宰相,但令人不解的是魏征只以谏臣而名世,而房杜却以宰相而名世,为何如此奇怪,我总结有如下几点

1.房玄龄长期居左仆射之职,顺位比魏征的侍中高,所以后世人们按惯例猜想房才是首相,其实不然,李世民可不是按惯例出牌的主,他宠信谁谁才是真正的权臣,他治国宠信的恰恰就是魏征,所以纵观魏征在贞观朝,无论任何种职务,都实权大权在握,任侍中时更是权倾朝野,门下省也成了权力的最核心部门,值得注意是最后盖棺论定,恰恰就是魏征力压了房玄龄一头,凌烟阁贞观二十四功臣排位,魏征就排在房玄龄前面。

2.魏征难入后世大儒,当权者法眼,

宋朝的理学大腐儒朱程二位夫子就以孔孟之道对魏征进行了批判,认为魏征劝建成杀世民是不友于兄弟,建成死,魏征不死是不忠,这些说法当然是不对的,愚腐的,后世当权者如明万历皇帝也对魏征不满,认为魏征事二主,相助李密这种反贼,是不宜树为宰相楷模的,说真的,这皇帝如果手下有个魏 征,他也吃不了李世民的苦,至于李密,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无疑是反抗暴隋的英雄,而房杜当年从龙李渊,李世民,后李渊受禅让(这当然是假的),房杜也算是正道出身了,慢慢地房杜就成了名相的楷模,而魏征只能依靠他的特色“直谏”才能名传后世了,其实魏征敢于向建成上非常之谋(杀世民),这事在当时如有泄露,魏征就是死罪,可见魏征对建成是忠心耿耿的,是对得起李建成的,李建成死后,魏征才归顺李世民,也的确是事二主,然魏征忠的不是君,忠的是天下百姓,我也认为这民为重是正确的,如今,在已打倒帝制,批判腐儒愚民术的今天,难道说我们不应该还魏征公道吗。

历史上能有贞观之治盛世!全靠唐朝这个第一名相!

十一,对魏征的非议, 对魏征的非议有如下三点,1。魏征把自己的谏言拿给史官看,有抬高自己的嫌疑,魏征收集自己的谏言,客观上也有保存历史,保存治国经验给后世的意思,魏征可是很注重收集前人治国经验的,就算是想为自己留名后世,那又有什么错呢,孔子也说“名,人之所欲也,”只是反对用不正当的方法取得,魏征靠治国而得名声,没什么不正当的,魏征作为一个读书人,能清廉自守,不贪财,不枉法,仅求一个本就属于他的虚名,有何过分的,我们今天,抛开君尊臣卑关念,平等来看, 治国有相当的功劳当属于魏征,魏征只是拿回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又有何错呢?再说了,魏征的谏言上疏那可是精品,充满睿智,《十渐疏》更是千古第一疏,被现在韩国企业家奉为必读的宝典,里面有大智慧,魏征如果不给史官保存而不幸遗失,那将是中华民族巨大的损失,在这里我小人一次,度一度李世民的君子之腹,如果魏征不把这些谏言给史官看,李世民会不会把魏征这些功劳,谏言都归为己有,或者秘而不宣呢,就像他对他老爸李渊一样呢,是有很多人认为李世民挤占了李渊不少的开国功劳,难说啊,2。指责魏征荐人不当有结党的嫌疑,魏征举存的二个人,是杜正伦和候君集,这二人也不是没有才能,任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的杜正伦,世民要他随时报告太子李承乾的言行,承乾亲呢群小,正伦多次劝谏,可承乾全不接受,正伦无奈,想吓一下承乾,便把世民要他报告太子言行的原话对承乾讲了,承乾则反告正伦泄露禁中语,正伦因此获罪,这等小事,也算是罪吗,就这事,怎能将魏征扯上呢,候君集本就是世民旧臣,还是玄武门功臣,打了胜仗,因贪财私取宝物而获罪下狱,心怀不满这才为臣不忠的,这人是会变的,魏征那能保证他推荐的人一生都不出问题,这样连坐,以后还有谁敢推荐人才呢?再说了,大凡结党的目地是为了谋私,魏征谋的是那门子的私,作为一个任职多年的盛世宰相,家中连个能会客的正堂屋也没有,只有几间小偏房,但正是这几间小偏房,成了以后官员们的廉政教育点,感动了很多唐朝人,一直到唐玄宗时期,这几间小偏房起火了,要烧掉了,魏家子孙正惋惜时,只见一直效法贞观的唐玄宗君臣,自发地来到这几间小偏房起火现场,凭悼贞观第一功臣,道德模范魏征。但在当时,秉性则烈的世民还是在盛怒之下硬是掀了魏征墓碑,那可是他自己亲手写的碑文呀,爱之深而恨之切呀,当然世民也不是不明智之人,终竟还是想明白这些道理,世民和魏征是一体的,一损具损,荣辱与共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李世民越发体会到失去魏征,是自己的巨大损失,所以李世民不久又复立了魏征的墓碑,还用祭祀诸候的最隆重礼节-------少牢礼来祭祀魏征,也算是给地下的魏征陪情道歉了,还让魏征的儿子袭了魏征的爵位,

3.说李世民利用魏征是用来笼络山东士族,利用魏征来搏取纳谏美名,魏征本身就不是山东士族,何来笼络之说,魏征在山东河北的名望来自他安揖流民,活人无数的功绩,而不是士族身份,再说魏征绝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道德说教家,而是一个目光敏锐的政治家,世民也说魏征前后上谏言二百多条,皆切中时敝,世民依言实施后大有效果的,世民有一次不听魏征的,让归服胡人居京都,终成叛乱大患,差点动摇国本,也间接证明了魏征远见卓识。那么说世民魏征作秀就相当不靠谱了。

历史上能有贞观之治盛世!全靠唐朝这个第一名相!

十二,魏征千古

陕西省礼泉县李世民的昭陵,是建在一座山上的,以山为陵,最靠近昭陵李世民玄宫的就是魏征墓,是在半山上的,其余功臣墓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高士廉等功臣的墓全在山下,呈众星拱大小双月之势,在等极森严的封建王朝,这意味着什么呢,看来李世民对魏征“敬之重之,同与师付,不以人臣处之”不是一句空话,更有学者认为:贞观之治全是魏征的决策,如果把贞观之治比作是一盘棋的话,魏征就是下棋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李世民也是魏征的棋子,在我看来,这话虽有些道理,但太过了,不过能令上马能打天下,下马能治国的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真真正正心服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治国天才魏征,另一个是唐代战神李靖,这是能文能武李世民不可能到达的文武两座高峰,所以爱才的世民极为心服敬重他们,所谓英雄重英雄,世民也不以人臣之礼来对待他们,所以作为皇帝的太宗称李靖为兄长,而在魏征面前不说朕,而是直说自己的名字世民,并执事实上的弟子礼,当然现实中魏征也不会称自己是世民师傅,敢称自己是一个至高无上皇帝的师傅,不想活了吗,但在心里,只怕也把世民看成自己的弟子,那么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世民能虚心接受魏征傲慢谏言的原因了,对一个自己心服口服的事实师傅,所说的治国良策,就算是师傅态度傲慢一点,又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加外,《贞观政要》《群书治要》和《李卫公问对》几本书从某种意议上说,也可理解成魏征,李靖给世民上课的课本,里面有大智慧,而世民对魏征的恩遇也远在李靖之上,公平地说;如果没有李世民对魏征的信任,那么魏征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如果没有李世民,魏征的共同努力,也不可能成就贞观之治的千秋功业,二者缺一不可,李世民千古,魏征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