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本遇到電競屏 噱頭還是確有其用?

想當年,在小編還是祖國花朵的年級時,遊戲是“電子鴉片”,從家長到老師都是談虎色變。如今,和遊戲相關的電競產業已經快變成奧運項目了,只要你的遊戲水平過硬,甚至有機會為國爭光。

遊戲本遇到電競屏 噱頭還是確有其用?

每每想到這裡,小編總會嘆息早生了20年.....(網友:就你那水平,晚生也是被虐的菜~)

扯遠了,電競產業的崛起,讓遊戲本這種筆記本的分支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契機,憑藉說走就走的便攜屬性,以及越加強大的CPU和移動GPU,遊戲本在方寸之間就能釋放不遜於臺式機的遊戲動力。

而為了讓遊戲本更有賣點,名為“電競屏”的配置也逐漸在中高端遊戲本領域普及。然而,配備電競屏的遊戲本價格普遍也不便宜,而我們有必要為武裝144Hz刷新率屏幕的遊戲本買單嗎?

電競屏能幹啥?

所謂“電競屏”,是相對60Hz刷新率的“普通屏”而說的。“電競屏”的刷新率標準有120Hz和144Hz兩個檔位,目前遊戲本選用的“電競屏”多是以144Hz刷新率為主。

遊戲本遇到電競屏 噱頭還是確有其用?

至於“電競屏”能幹啥,CFan過去也曾多次唸叨過,其最大的意義就是解決了賽車和FPS類型遊戲,在畫面高速移動變化中,減輕畫面模糊並防止畫面撕裂現象。結合NVIDIA和AMD顯卡的G-Sync和Free-Sync技術,電競屏的優勢還能進一步得以挖掘。

遊戲本遇到電競屏 噱頭還是確有其用?

可以說,電競屏是個好東西,當你在《絕地求生》高速奔跑躲避子彈時,還能讓你看清牆壁上的紋理,周圍景色也能保證最大限度的還原。

電競屏遇到遊戲本

電競屏的成本高於普通屏,而筆記本廠商又不是做公益的,所以配備這面屏幕的產品勢必要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遊戲本遇到電競屏 噱頭還是確有其用?

根據市售遊戲本的價格情況,在同品牌、配置相同的遊戲本型號中,配備普通屏和電競屏的版本價差多在500元到1000元之間。所以,咱們真正要關心的,其實就是有沒有必要為不模糊和防撕裂的屏幕多花錢。

遊戲本遇到電競屏 噱頭還是確有其用?

GTX1060才有意義

遊戲本的顯卡普遍是GTX1050起步(5xxx元),中配版GTX1050 Ti(6xxx元),高配版GTX1060(7xxx/8xxxx元),少數頂配遊戲本還會武裝GTX1070/GTX1080(多為萬元起)。

問題來了,在《絕地求生》級別的遊戲中,哪怕是八代酷睿i7-8750H和GTX1050 Ti的組合,受限於顯卡性能天花板,在1080P+中高畫質下的平均幀數也就是60fps左右。此時,144Hz刷新率的電競屏則和普通60Hz刷新率的屏幕沒有任何差別,前者依舊會出現迷糊和畫面撕裂的問題。

換句話說,只有遊戲本的配置足夠高,在當前遊戲中可以跑出遠高於60fps的幀數(最好能突破100fps),電競屏的優勢才能被真正體現出來。

遊戲本遇到電競屏 噱頭還是確有其用?

因此,對遊戲本來說,只有GTX1060起步的移動獨顯,才能餵飽電競屏。而符合這個條件的產品,售價卻大都在7000元起步了。

電競屏不是必須

我們不妨將目光從遊戲本轉移到顯示器領域,目前採用電競屏設計的顯示器,售價普遍是1XXX元起步。電競顯示器的屏幕尺寸大都是24英寸,擁有72% NTSC色域,在視野面積、亮度、可視角度、垂直調節等方面的表現都要遠遠優於遊戲本的屏幕。

遊戲本遇到電競屏 噱頭還是確有其用?

未來的3D遊戲對硬件配置的要求越來越高,今天GTX1060就能入門,也許2020年就需要GTX2070起步的獨顯才能達標了。屆時,你還能再直接換一部新的遊戲本?

很多人都問過小編,如果讓你買一部遊戲本,你會選擇誰?

仔細想想,小編對遊戲不是特別感冒,所以自己用八代酷睿i5-8250U+MX150組合的輕薄本就夠用了。如果非要找個遊戲本的合理配置,那小編更傾向於搭載八代酷睿i7-8750H+GTX1050獨顯,是否電競屏無所謂,只要配備了雷電3接口即可。

原因有三。其一是八代酷睿i7-8750H的性能足以配美桌面酷睿i7-7700K,CPU性能三五年內基本夠用;其二是GTX1050在中低畫面下游戲就足夠小編折騰了(大家可以根據需求選擇更高配的顯卡);其三是雷電3接口可以接駁外置顯卡的擴展塢,以後遇到特別想玩的3D遊戲,可以通過外接桌面顯卡的方式解決,升級潛力無限。

那麼,你對遊戲本是否武裝電競屏持哪個態度呢?

投票:你對電競屏遊戲本的看法是:

電競屏意義不大,不如換個更大容量的PCIe SSD

電競屏我可以不用,但遊戲本不能沒有!

無所謂,關鍵看售價合不合理

我是來打醬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