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问“闻斯行诸”,孔子却给出不同答案,原因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大概意思就是,子路问:听到了就要去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就去做呢?

而冉有问了同一问题,孔子却回答道:听到了就去做吧!

公西华就对此有些不解了:子路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得到答案却不同?

孔子回复道,冉有有些畏缩不前,因此鼓励他积极向前一些;子路好勇过人,因此建议他谨慎慎重一些。

同样问“闻斯行诸”,孔子却给出不同答案,原因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

颜回、子贡和司马牛同样问到什么是“仁”,得到的答案分别是:“克己复礼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仁者其言也讱。”之所以分别给出了不同答案,就是因为根据每个人不同特点,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寄予不同的希冀以及给出不同的建议和指导。

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所谓因材施教,是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从而给出不同的教育方式。而这一点,对于现在的学生家长来说,值得每一位深思。

同样问“闻斯行诸”,孔子却给出不同答案,原因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因材施教这一理念,在现代教育中,被广泛接受,也被频频提起,但是,大多停留在理论上。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实践中很多老师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很少考虑到备学生,并不了解千差万别的学生,自顾自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又能接受多少,很多教师很少考虑或者说难以顾全周到。尤其在一些“大班教学”的模式下,一班好几十个学生的容量,以及规定的课程进度,让因材施教比较难以实现,即使有,也大多停留在课下时间。

因此,家长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材施教首先的基础是了解其“材”,而除了上学时间,和学生接触最多的,应该就是家长。通过日常接触中的“听其言观其行”,发现孩子的性格特点,并由此扬长避短,引导并协助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

同样问“闻斯行诸”,孔子却给出不同答案,原因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而且,孔子在因材施教方面的“他山之石”,同样值得家长老师借鉴学习。比如针对不同智力水平、个性特点以及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施以相应的方式方法。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愿望是美好而迫切的,却很少有家长愿意或者说有时间、条件能够为了这一目标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以及方式方法。因此,孔子的教育方式,值得每一位老师尤其是家长深思。

你还在为找不到合适的辅导班苦恼吗?还在为没时间接送孩子去补习或者心疼孩子假期也不能好好享受在家的舒适?或者你了解孩子在辅导班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吗?点击【了解更多】,解锁成绩提升新姿势。让家长更有成就感、参与感,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东方IC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同样问“闻斯行诸”,孔子却给出不同答案,原因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