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席」的說辭

”吃席”的說辭​”吃席”就是紅白事情的送禮,各地各有說辭,北方人稱作”吃席”,中原人稱作”坐桌”,南方人稱作”坐席”,北京人天津人叫”隨份子”或者”送禮”,到底是什麼說辭,就一句話”大事小事,一頓飯食”吃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禮儀的象徵,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長。

”吃席”的說辭​份子錢

據傳,“份子錢”最早出現在明朝中期,在朱元璋發佈的一份告示便能找到初步雛形:“鄉里人民,貧富不等。婚姻死傷吉凶等事,誰家無之。今後本里人戶,凡遇此等,互相周給。且如某家子弟婚姻,某家貧窘,一時難辦,一里人戶,每戶或出鈔一貫,每裡百戶,便是百貫,每戶五貫,便是五百貫。如此資助,豈不成就。意思是說:誰不會有個紅白事,在遇到事情時,鄰里鄉親互相幫助,一家給1塊錢,100家就是100塊,一家給5塊,100家就有500塊,這樣困難就解決了。

”吃席”的說辭​農耕時代,

這樣的“民間窮人之間的眾籌”,出發點是弘揚集體主義精神和互助精神,幫助緩解一方一時的經濟壓力,日後在類似的事務中也能得到對方的“以禮相待”。時至今日,這種人情之間的互幫互助,卻發展成了根深蒂固,充滿五味雜陳的份子錢習俗。

”吃席”的說辭​份子錢最能看清楚人心,也成相互攀比的一種手段,請客吃席送禮完完全全變味了,有些人把請客當成了一種斂財的手段,請客的喜慶悲傷完全成了斂財的工具,找個名頭就擺席,喜了自已,苦了親戚,惡性循環。

”吃席”的說辭​紅事的規矩

十里一個鄉俗,五里一個習慣,雖然現在婚姻自由,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農村的婚姻,基本上自由戀愛的極少,大部分都遵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結婚大致分為五部分:“定親、定日子、婚禮、道喜,回門”。

”吃席”的說辭​第一,

定親,也叫定婚。男子成年後,父母就要物色一位年齡、長相、品行各方面都般配的姑娘,請一位善於牽橋搭線的媒人去女方家說親,若女方家沒有意見,通過媒人幾番走動和親,就可以選一個吉日,舉行定婚儀式。

”吃席”的說辭​第二,定日子。定婚後,男女雙方就可以名正言順互相來往,交往一段時間,確定婚姻關係之後,準備結婚,男女雙方的父母和媒人約定一個日子。商定彩禮(是訂婚時男方給女方的錢財)、嫁妝、迎親、筵席以及婚禮的良辰吉日。定日子後,男方就開始佈置新家、購買結婚用品、準備彩禮、貼對聯喜字、操辦筵席,女方家也忙著準備嫁妝。記憶中,我結婚的六大件是:“電視機、洗衣機,錄音機,縫紉機、手錶,自行車”統稱兩響二用二轉動。彩禮二千衣四套,在九十牟備齊這六大件的也算是好人家了。

”吃席”的說辭​第三,婚禮。在定好的良辰吉日,男方備好四色禮,即糖茶菸酒;離娘肉,即一條羊腿,米麵蔥艾,大紅喜字被子。定好娶親團隊,村裡人講究姑不娶,姨不送。到了娶親的日子,大部分人家都租上個轎車帶著娶親的人浩浩蕩蕩走在娶親的路上。娶親的人,一般是一男一女都是結過婚在當地也有些面場的人,關健一點娶親的人,必須是”全面人”,”半面人”堅決不行,頭胎是男孩娶親人員到女方家後,被迎到上席就坐,由送親的人陪同。新郎把大紅被子鋪在炕上,新娘坐在大紅被子上,這叫威富貴,寓意日子過的富足尊貴。給娶親的每人上一碗豐湯牛肉,給新郎單獨準備一碗兩個荷包蛋,一碗正常水餃。好一番熱鬧後,在娶親人員的多次催促下,新娘告別家人,依依不捨的離開孃家人,才上新郎家的娶親的車。

”吃席”的說辭​村口早已站滿了迎親的人,大人娃娃簇擁著新娘迎到了娶親的院子裡。院中早已備好了火盆,舉行“跳火”儀式,新娘跨過火盆,寓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扶油瓶,跨馬鞍,寓意著勤勞持家,平安幸福,院子裡搭起了舉行儀式的簡易婚禮臺,由主持人宣佈婚禮開始: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拜親朋,送入洞房。中午大擺筵席,招待親朋好友。事後,晚上”鬧洞房”,第二天早上小叔子叫門要紅包。

”吃席”的說辭​第四,

道喜(是指新郎結婚後第一天回拜岳父家)。次日清晨,新婚夫婦舉行送客酒宴,新郎一個人上外父家道喜去了,新郎這一天必須要吃一碗”五味餃”辣椒,花椒,鹽,糖,金錢的餃子,讓新郎嚐嚐”酸甜苦辣”的滋味,寓意是生活就和眼前一樣,酸甜苦辣都嘗過,以後生活中不論遇到什麼事,都要好好的過下去,生活就是過日子,這就叫”下馬的餃子”。

”吃席”的說辭​第五,回門,結婚後第三天的早晨,新郎新娘帶上回門禮,結婚後的第一次上岳父家,禮情仁義重,這是禮節,只吃一頓飯,吃完就回家,習慣的說法,新娘子出門後最好不要回頭看,寓意著生活的道路永遠向前。

”吃席”的說辭​白事的道道

最繁瑣和複雜的莫過於白事。想想這故去的人生前有諸多不容易,辛苦操勞了一輩子,死後自然要大操大辦,熱熱鬧鬧、風風光光的把老人送走。只有這樣,兒女才能感到心安,才算是盡心了。

”吃席”的說辭​白事除了請風水先生(指懂風水、五行八卦,為人推算禍福吉凶、生老病死)、道士,吹鼓手,木匠、紙火匠,還需要大批的人手。扯孝布的、挖墓確葬的、抬棺材的、搬紙火的、填墓的、伺候道士的、廚房的等。

”吃席”的說辭​葬禮大致分為三部分:“入殮,哭紙、出殯”。第一,入殮。人老後,在風水先生的安排下,搭靈棚,將死者入殮。風水先生依據死者的生辰八字,掐指計算出殯的吉日,一般停放都是三天,也有四日的說辭,意思是死人出門的時候,日子不要兌上了農曆的”初三,十三,二十三”,原則上都是三天出門,寫個祭文,註明死者的出生和卒於的日子,防忌的屬相,兒孫敬叩等內容,掛在靈棚顯眼處。孝子孝孫們分頭通知個人家和親戚。本家的女人們專門找一個房間,負責扯孝服,搓麻繩,這就叫披麻戴孝。孝服也有講究,孝子兒媳女兒女婿的孝服用麻繩扎腰帶;孫子的孝帽縫個紅十字,紅腰帶;外甥的孝帽縫個藍十字,藍腰帶。還得準備風水先生要的東西,有柳樹(做引魂杆子和哭喪棒)、叫魂雞、衣飯罐子、五色線、燒紙(就是麻紙用一個管狀的空鐵管鑿出銅錢大小的形狀)等。在停靈的這幾天,每天都會有親戚鄉親來靈前燒紙,需死者的女兒侄女陪哭,這就是所謂的哭靈。在農村,哭靈不能默默地流淚而是要嚎啕大哭,並且要加上各種說辭,要哭的抑揚頓挫,這才是真正的哭喪。白事還有一件重大的事項,就是做紙火。請個紙火匠人,在村裡的人家找間空房子,按照主家的要求,有明清時代的四合院、童男童女、仙鶴、奴僕傭人、生活用具、傢俱飾物一應俱全,全部是用手工做出來的。人死後,都必須要紙糊路蘢,路蘢的糊法有講究,它是隨著性別,年齡糊的路蘢也就不同,村裡老人了,和小夥伴最愛去看的就是紙火,四合院青磚黛瓦、紙人人形象逼真,仙鶴活靈活現,真是好看。紙匠再好,一場了了。

”吃席”的說辭​第二,哭紙。白事都要僱一班道士來吹吹打打,這是農村辦肆筵的一場重頭戲,那時候沒有其它娛樂活動,只有在辦白事時,才能看到吹鼓手的表演。在出殯的前一天的晚上,也就是哭紙這天,風水先生和吹鼓手就是一回事,一般都是五到七人參加,到了主家,開始熱熱鬧鬧的吹打,吹鼓手以嗩吶手為主,揚琴、笙、鼓鑔等樂器為輔。通常吹嗩吶的都是瞎子,小時候以為只有瞎子才能當吹鼓手吹嗩吶。長大以後,才知道瞎子身體有缺陷,當吹鼓手無疑是最好的謀生手段。嗩吶手都有絕招,嗩吶的喇叭上下左右前後翻轉,就能吹出不同的曲調。曲目多種,有歡快的,聽的人激情澎湃 ;有悲哀的,聽的人悲悲慼慼。在整個演奏過程中,高潮迭起,嗩吶聲飛揚,叫好聲不斷。日暮的時候,進行跪靈,人們按照輩葬禮彷彿是一場戲,一場表演。在風水先生、主東等人的安排策劃下,在各類規矩的束縛下,各色人等齊聚、各種感情交織,是活人藉助死去的人在表演,一場白事折騰下來,把活人都折騰的夠嗆。這就是農村的葬禮,雖然現在已經簡化了許多,但是白事還是很繁雜,最後還要準備一個大大的”羯羊”,獻給死人,讓死人騎羊而去,叫”獻牲”這就是最傳統一些風俗和傳統一時很難改變。其實,乘老人在的時候多盡孝,多陪陪老人,讓老人有個安逸的晚年,遠遠強於死後風風光光辦葬禮。

”吃席”的說辭​第三,出殯,出殯前孝子叩手,請舅舅驗釘,請東家幹活,有的人家早上出殯中午擺席,答謝親朋好友,東家鄰居,有句話說的很對,紅事待客收禮,白事待東送人,事後第三天”簇三”謝東,一場白事就算過去了,主人家,”五七”,”百天”,”週年”在進行祭奠。

”吃席”的說辭​”

吃席”就是一個傳統的風俗習慣,也是一種禮儀文化的延續,做為我們現代人應該吸精華,取糟粕,古為今用,用發展的觀念去看世界,將好的東西永遠傳承下去。
”吃席”的說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