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解讀暨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解讀暨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10月18日“2017深圳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峰會”即將在深圳召開。主辦方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同業公會邀請我分享《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解讀暨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話題。

當前局勢,教育信息化轟轟烈烈,核心素養如火如荼。從上到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呼喚教育改革發展理論與實踐,期望基層學校教師課堂教學創新。深圳市歷來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教育教學創新層出不窮。值此峰會契機,主辦方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同業公會擬把本次會議的講座內容做遠程網絡直播。

2014年《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指出,“研究制定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根據核心素養體系”“把核心素養落實到具體學科當中去”。

2016年9月14日“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發佈,核心素養的話題不斷升溫,國家第八次課改“三維目標”悄悄落下帷幕,第九次課改“核心素養”隆重登場。

本年5月3日,我有幸拜訪了“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總課題組組長林崇德教授。在林老的辦公室,我向林老彙報了我對核心素養的認識,獲得林老認可並悉心指導。我因為沒有師承(沒有讀碩博研究生),所以提出拜師林老,林老欣然接納了我這個無名之徒。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解讀暨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核心素養解讀與課堂融合這個話題,我已經在各級培訓場合講過幾十場次。從2005年開始,歐盟組織、世界經合組織、新加坡、美國、芬蘭等都提出核心素養目標。我國教育改革的總體戰略是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因此我向林老彙報的第一個話題就是,在我國實施核心素養需要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要在實施素質教育前提下,學生才能逐步達到核心素養各項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學習的目的是解決問題。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我國經歷過身體素質教育階段(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精神文明與行為素質教育階段(五講四美三熱愛),能力素質教育階段(應試教育導致高分低能)。因此說“解決問題”在核心素養各項目標中佔有一定的重要程度。

現階段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是目標導向,一線教師需要具體實施的方法路徑,因此我在很多次講座中就講到具體的課堂實例,並展示備課磨課的全過程。下面我就用幾節經典課例來具體解讀課堂教學如何實施並符合核心素養要求。

深圳一位老師給我發來求助,備課臺灣詩人鄭愁予的《雨說》,這首詩入選人教版初中三年級語文。詩人鄭愁予在美國留學期間參與了早期的保衛釣魚島、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等事件的推進。因此臺灣禁止鄭愁予入境。

《雨說》寫於1979年4月。4月是農曆的清明節,清明節是祭祖的時節,詩人鄭愁予回不了臺灣,也不能回大陸。清明節氣溫回升大地復甦,農民到了該種地的時節,因此才有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小環境分析完之後,是大環境分析。1979年發生了幾件大事,中美正式建交、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常委會公開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同時停止了炮轟金門。詩人看到這樣的政治氣候詩興大發,因此寫下著名的詩歌《雨說》。在教師培訓中我指出,如果教師帶領學生梳理課程背景,學生了解作品時代背景之後,就會對課文本身多一層理解,這樣的課堂極易激發學生的深度思維。

這個課例就極為符合核心素養“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積澱、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等目標要求。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解讀暨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北京市教委小學六年級數學、語文分層走班教學實驗項目,有21位老師參與,我有幸聽了7位老師的課。其中有一節語文課作家肖復興的《母親》,課文中有一個情節,肖復興的後媽帶來的姐姐遠嫁內蒙古,把家裡唯一一件棉衣留給了作者“我”,沒有給姐姐。文中指出,這件棉衣很珍貴。

聽課之後我指出,文中出現了“內蒙古”,這是地域的概念。拿出地圖來,內蒙古在哪裡呢?內蒙古在中國地圖大公雞的背部上。那麼我們的課堂在哪裡呢?課堂在北京。接下來再進一步思考,作者是哪裡人?肖復興是河北滄州人。滄州地處天津以南,再向南挨著山東德州。地理的位置清楚了,接下來思考一下,棉衣是做什麼用的?保暖禦寒。地域的概念,對應冷熱的概念,哪裡冷哪裡熱呢?

北方的同學們都知道,在北半球,往北去相對冷一些,往南去相對不冷。那麼哪裡冷哪裡熱呢?是內蒙古冷,河北滄州相對不冷。接下來回想一下,這件棉衣給誰了呢?對,這件棉衣給了相對不冷的地方的“我”了!經過以上的層層分析,可見這件棉衣更加的彌足珍貴!

我跟老師說,如果有時間,還要幫助同學們或者至少提出一個問題,這是一篇回憶錄,文中哪些是作者兒時的記憶?哪些是作者長大成人之後獲得的人生感悟?像這樣的問題,儘管小學階段的學生還不能十分理解,但是當他們帶著這樣的問題逐步過渡到初中高中階段,像這類問題更能引起他們深度思考。

一般來說,老師們如果在一個學期講幾節類似的深度分析的課程,就能夠帶給學生一種深入分析和思考的學習方式。學生學會了思考和思維,進一步的就學會了自學。接下來老師可以不講課,讓學生分組提問題找信息。這樣就能緩解教師滿堂灌,學生死記硬背的壓力。教育部提倡的“把課堂還給學生”才能真實發生。

這節課例就符合核心素養“樂學善學”、“勤與反思”、“信息意識”等目標要求。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解讀暨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首師大某附屬中學的一堂高中生物課《植物生長素的發現》,聽課之後,授課老師問我四個實驗之間的聯繫。本節課是達爾文首先做了植物向光性生長的實驗。後來的許多科學家根據達爾文的猜想,不斷設計新的實驗,展開接力棒式的反覆研究,最終集群力找到植物生長素。

這個過程就是第一個實驗做完以後,留下來一些新問題。第二個實驗的設計用來驗證第一個實驗留下來的新問題。第三個實驗來驗證前一個實驗留下來的新問題,不斷探究的結果,就找到了植物生長素。

如果教師在一節課的導學階段先做一段通俗易懂的概括性描述,學生一下子就會理解整個事件的全貌,之後再進入具體實驗環節的講授和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力也隨之而來。那麼書本中的高深的理論名詞術語也容易接受和理解。

這個課程教學案例就符合核心素養要求的“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等的各項要求。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解讀暨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本次峰會主辦方安排我在18號上午時間做45分鐘講座分享。本文作為講座內容簡介出現。在講座中我會大致梳理核心素養來龍去脈,講到核心素養的前提條件,也就是素質教育的內涵外延,以及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並例舉課堂實例來說明核心素養要求。

謝英新

2017.10.14 北京

專家介紹 謝英新教授,中國素質教育戰略頂層設計奠基人;教育科學轉化與應用中心課改專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培訓專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