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侵占国有资产,康有为娶诈捐,历史上这些“伟光正”都怎么了

有句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放在读史知史上也同样适用。大部分人的历史知识来源于历史课本,但历史书上的人物事件都非常片面,有些在书上相当“伟光正”的历史人物,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匡衡侵占国有资产,康有为娶诈捐,历史上这些“伟光正”都怎么了

孔融

孔融虽然未在历史课本上出现,却是语文课本的常客,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也让他一度成为谦恭礼让的道德典范。孔融4岁就会让梨,但课本之外的他是什么样子呢?

可能大部分人都想不到,孔融是死于“不孝”。长大后的孔融发表过“父母无恩论”,他认为父亲对孩子无恩,只是当时情欲发作,而母亲是寄放孩子的容器,孩子为什么要对容器感恩呢?这种忘恩负义,罔顾伦理的论调和他在课本中的道德典范形象大相径庭。后来孔融驻守青州城,敌军攻城,他居然抛下妻儿在士兵掩护下弃城而逃,实在是渣透顶。后来曹操看不惯孔融,给他安了个不孝的罪名把他杀了。

匡衡侵占国有资产,康有为娶诈捐,历史上这些“伟光正”都怎么了

匡衡

匡衡也是语文书上的常客,学生们写作文常会用到他“凿壁偷光”的事迹,他几乎就是当代人心中刻苦好学的典范。勤学的匡衡确实在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地位,得到了当时的太子刘奭的赏识,刘奭即位后就封他为丞相,官运亨通。

但或许是幼时生活太过于艰苦,晚年的匡衡表现出了对财富的疯狂渴求。他利用国家地图的错误,把四万多亩土地收入自己封地中,光明正大地侵占了国有资产,最后被免为庶人。

匡衡侵占国有资产,康有为娶诈捐,历史上这些“伟光正”都怎么了

康有为

作为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康有为在课本上的形象一直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爱国人士。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他能开阔眼界,变法图强,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确实非常有魄力。

但这只是康有为生涯的一部分,其实他的变法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康有为反对共和制成了保皇党,总是筹划着让溥仪复辟。在戊戌六君子因变法被杀后,康有为辗转逃到了加拿大,受到了当地华侨的热烈追捧,他甚至还成立了“保皇会”鼓动华侨们捐款。拿到捐款后的康有为没有用这些钱回国救国救民,而是过上了奢靡的生活,甚至大肆购买土地还娶了六个小妾。这番行为与他的爱国形象出入太大,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匡衡侵占国有资产,康有为娶诈捐,历史上这些“伟光正”都怎么了

这些大多数人认为“伟光正”的人物,其实都有难以掩盖的缺点,也绝称不上是好人。要想不被片面蒙蔽,还要多读书,多了解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