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媽貨幣再放水,財爸財政更積極,錢多了會流向樓市?可最近的會議又強調:堅決遏制房價上漲!
吃瓜群眾一臉懵逼:到底是買房的窗口期,還是賣房的好時機?
文 | 米筐投資A先生
來源 | 米筐投資(ID:mikuangtouzi)
1
央媽財爸互懟
7月中旬,被稱為央媽的央行和被稱為財爸的財政部有一番論戰,被“總想弄出個大新聞”的媒體描述為“互懟”。
央媽認為財政部財政刺激不夠積極:上半年財政收入增幅居然高於GDP漲幅,說是保增長、穩經濟,這錢都流入政府的腰包、並沒有流入市場,經濟怎麼保?
財政部回應到:財政收入是老百姓的血汗錢,真金白銀的花出去收益太差、打了水漂誰負責?之前金融機構鼓勵地方政府借債,而今到了還債高峰期,在去槓桿壓力下地方叫苦連連,央行在地方債亂象中扮演“共謀”和“從犯”角色。
就怕事不大的吃瓜群眾只顧看熱鬧,當然不會深究背後的門道:二季度我國GDP增幅6.7%,相比一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經濟動能有衰弱的苗頭,可經濟下行這鍋該誰背呢?
近來,地方政府債進入集中償付期,可中央卻嚴控地方發債、借新還舊,還明確表示要打破剛性兌付,再加上金融系統內的國開行收回棚改資金的地方行政審批權——實際是要斷三四線城市的財路,地方政府借不來錢怎麼去擴大投資?沒有投資GDP怎麼會不下滑?
地方政府為什麼借不來錢?因為去槓桿啊。金融去槓桿、國企去槓桿、地方政府也要去槓桿,而央行卻在管著印鈔機。
可僅僅是這些嗎?NO!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內憂”與“外患”。
2
內憂與外患
先說內憂。
大的角度說,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還未完成、正在路上,消費升級、供給側改革都絕非一時一日之功,需要一個過程——重在科技突破,而科技進步哪這麼容易?!
微觀角度看,
在去槓桿指導下,債務違約不斷、P2P爆雷潮湧、地方財政舉步維艱,苦日子似乎才剛開始。此外,今年股市下跌,投資者損失慘重;人民幣匯率下探不止,眼看就直奔6.9而去。股、債、匯多殺,你說是不是內憂?再說外患。
國內經濟轉型、改革成功,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國際環境,可現實呢?自今年3月份特朗普簽署301法案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首筆340億美元的貿易戰已然開打,下一步怎麼走前途未卜。
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國、順差國、技術/資本來源國,與美國關係的和諧至關重要。而特朗普卻是一個變幻莫測、難以預期、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此外,南海紛擾、臺海風險、本是造福世界的“一帶一路”卻被西方媒體解讀為中國“銳實力”等,都在破壞外部環境。
那怎麼破局呢?
思量前後、來回考慮,兩害相權取其輕——還是經濟刺激吧。
正像財政部副部長說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宏觀調控體系的兩大支柱。無論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都是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大宏觀政策取向。
OK。央媽和財爸就像兩夫妻,雖偶爾吵吵鬧鬧,但畢竟是一家子,隨即二人擁抱言和,開始聯手刺激、調控經濟。
3
放水!放水!!
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央行開始默默放水、信貸刺激,財政部也表態將實施更積極的財政政策。
7月17日,銀保監會領導主持座談會,要求大中型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帶動實際貸款利率明顯下降。
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提出,要更好發揮財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擴內需調結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並強調: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
當日,央行開展5020億元的一年期MLF操作(可理解為印鈔),當日並無MLF到期,只有1700億元的7天逆回購到期,相當於淨投放基礎貨幣3320億元。此前,央行窗口指導部分銀行給予額外MLF資金,用於支持商業銀行貸款投放和信用債投資。
7月26日,部分央行分支行已在執行調整MPA(宏觀審慎框架)部分參數的要求,以達到放鬆核查要求,從而促進銀行加大信貸投放。
……
上面這些沒看懂也沒關係,只需記住:央行貨幣政策由穩健中性轉向寬鬆得以確認,降槓桿也轉變成了穩槓桿。
央行忙著放水,可財政部也沒閒著啊。
財政部提出:下一步將聚焦減稅降費,確保全年減稅降費1.1萬億以上,加快組建國家融資擔保基金,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此外,還要加快今年1.35萬億的地方專用債發行,推動早見成效。並提出一系列減稅降費的目標和措施。
央媽和財爸一系列動作的背後就是:信貸要放水、政府要花錢。
4
圍堵資金流向
一聽說要信貸要放水,政府又開始大搞基建要花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估計是:趕快、抓緊、馬上去買房。
這就是問題所在:幾乎每一次放水刺激,錢最終都流向了樓市,並推動了房價上漲。可這次又完全不同:樓市調控史上最嚴、政策措施史上最多、決心似乎也史上最大,中央一再強調“房住不炒”,最近的政治局會議更是強調“堅決遏制房價上漲”,這次會例外嗎?
也因此,就出現了當下有意思的現象——寬貨幣、緊房貸:信貸是放水,但要讓放出來的錢流向實體經濟,繼續限制信貸資金流入樓市、推高房價。
於是我們看到了:自2016年9·30調控以來,樓市調控不僅未曾放鬆、反而根據市場熱度不斷的強化,絲毫沒有懈怠。
在6月24日定向降準釋放信貸資金後,6月28日住建部等七部委隨即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在30個重點城市開展為期半年的房地產亂象專項治理行動,其實就是防止信貸資金流入樓市。7月31日,深圳市出臺今年第三次樓市調控政策,以壓制蠢蠢欲動的房價。
財政部在談到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時,也強調“財政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各項政策要穩步推進,不搞大起大落,並根據形式變化相機預調微調”。
這輪經濟刺激的目標顯而易見:是要放水刺激,但得精準刺激、量身定製的、目標明確的去實施。
現在最大的難處是:傳統產能過剩、新科技創新類產品缺乏、實體不賺錢,政府要銀行資金流入中小微企業——可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大、成本高啊(放款100萬元和放款100億元,對銀行來說人工、管理、辦公成本等幾乎相等),行政命令能違背市場規律嗎?
一邊是洪濤駭浪的水虎視眈眈要湧入樓市,一邊是政府圍追堵截強力築壩攔水,誰贏誰輸如何博弈?
5
調控下半場
經濟刺激理想的路徑是:信貸放水流入實體——推動物價上漲——助推工資上漲——助推房租上漲——提高租售比——房價泡沫自然湮滅,這是一個預防泡沫破滅、做實房價的過程。
當然,這是理想的完美狀態,可現實極其複雜、稍有不慎滿盤皆輸。
雖然嚴禁信貸資金流入樓市,可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總能一一破局:
限制房抵貸資金流入樓市,那就通過消費貸資金進入;
消費貸限額100萬元、最長縮短至10年、要提供消費發票,那就通過經營貸資金進入;
限制經營貸資金進入樓市,那你告訴我如何限制?經營貸資金不就是在支持實體麼?
樓市調控也遵循邊際效應遞減規律:一項調控政策出來,總有新的應對方法破解,長此以往、重複博弈,就會對調控產生疲態、調控的效能也會漸打折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調控是一個重複博弈的過程,並非一直固定不變、而是動態調整的。它取決於當時的外部客觀環境——如2007年還樓市調控,2008年就改成了經濟刺激,因為美國次貸危機;2013年還樓市調控,可2015年又開始了經濟刺激,因為要去庫存。還取決於政府的主觀意願——政府有多大的動力、有多大的決心、有多大的能力、有多大的掌控力。
請不要用靜止、單一的標準評判調控——對或者錯、成功或者失敗、一條道堅持到黑或者半途而廢,外界環境不斷變化,政策自然要適時調整。
當實業繼續不賺錢、當小微企業的貸款風險依舊高企、當股市沒有正收益產生不了賺錢效應、當科技沒有新突破提供不了新供給和新需求……錢還能往哪去呢?
很多人期盼錢會流入樓市,可政治局會議已一錘定音: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看樣子,市場和政策博弈仍在繼續,誰勝誰負還未見分曉。
或許你是剛需、或許你是改善、或許你是投資、或許你就是炒房,不同類型的你該做出什麼選擇呢?
現在該不該買房,話筒交給你,有請發言!
end
閱讀更多 商界雜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