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緣何成傳銷詐騙推手

投資8萬元,三個月後變80萬元?近日,深圳警方破獲了一起特大集資詐騙案。在區塊鏈概念、10倍收益等幌子的矇騙下,數千名投資者深陷其中,涉案金額高達3.07億元。在區塊鏈的“神秘面紗”下,不法分子藉機動起了歪腦筋,區塊鏈淪為詐騙、傳銷等經濟犯罪的“招牌”。

為何區塊鏈屢屢被傳銷詐騙等違法行為“歪用”?除了“不明就裡”,區塊鏈技術本身“功用”如何?今年以來,隨著監管力度加大,炒幣風氣的降溫給區塊鏈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如今區塊鏈商業“應用”落地情況如何?

區塊鏈包裝下的詐騙傳銷

當交易平臺承諾的三個月“資金釋放期”屆滿而工作人員卻開始在QQ群“踢人”的時候,家住深圳市寶安區的唐海燕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騙了。

此前,唐海燕在同學的介紹下,投資8萬元買了一種名為“普銀幣”的虛擬貨幣。“對方說這個貨幣是當下最先進的區塊鏈技術,有藏茶作為抵押物,還給我看了‘技術白皮書’,我也不懂區塊鏈,就沒仔細看。”

雖然對於區塊鏈、虛擬貨幣都不瞭解,但高額的投資收益令唐海燕充滿了期待。她告訴記者,發行“普銀幣”的公司會定期對該虛擬貨幣按1比10的比例進行拆分,這意味著,每次拆分就會使投資者手中“普銀幣”的價值擴大10倍。只要經過一次拆分,她投資的8萬元,就相當於買到了價值80萬元的“普銀幣”,在交易平臺上賣出即可獲得鉅額收益。

按照交易平臺的規則,剛購買的“普銀幣”不能馬上交易,必須在平臺上凍結三個月之後才能迎來“釋放期”。然而,當三個月時間過去之後,唐海燕不僅沒有等到翻倍的資產,凍結在平臺上的8萬元也無法用於交易了。

“其他投資者開始在QQ群裡質疑這項投資的真實性,結果公司工作人員竟然把這些投資者一個一個踢出去了,我就感到不妙了。”她說。

事實也證明了唐海燕的直覺。2018年3月底,深圳警方偵破一起特大集資詐騙案,詐騙資金高達3.07億元。在這起案件中,涉案的深圳普銀區塊鏈集團有限公司正是以“區塊鏈+藏茶”的模式發行虛擬貨幣,套取公眾存款,唐海燕是數千名受害者中的一位。

深圳警方調查發現,該公司宣稱,投資人可將“普銀幣”放到虛擬交易平臺“聚幣網”上買賣,以此賺取差價。實際上,其買賣價格的變動是該公司使用投資人的投資款進行幕後操作,並一度將“普銀幣”的價格從0.5元拉昇至10元,讓投資者嚐到一些甜頭。當大量投資人進場之後,該公司通過惡意操縱“普銀幣”價格走勢不斷套現,最終導致投資人手中的“普銀幣”毫無價值。

2018年以來,打著區塊鏈的旗號從事詐騙、傳銷,已經成為了新型犯罪手法中常用的“套路”。

2018年4月,濟南警方端掉了一個打著“西部開發”“國家扶貧”“原始股”“區塊鏈”“電子商務”為幌子的傳銷團伙,抓獲主要嫌疑人十餘人,凍結涉案賬戶百餘個,查獲涉案資金3億餘元。

濟南警方介紹,惠樂益電子商務公司以國家正在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為由,在網絡上設計了假的虛擬盤,併發布所謂的“寶幣”“貴幣”等多種虛擬貨幣。他們先是以贈送為幌子,向新加入的傳銷人員贈送一定數量的虛擬貨幣,每枚價格在幾十元,然後通過人為操縱將虛擬幣一路升值到100多元甚至幾百元,吸引不明真相的人員加入,最後再通過所謂虛擬幣“貶值”的週期波動進行“割韭菜”,週而復始,最終達到牟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在西安,當地警方日前也成功破獲了一起打著區塊鏈旗號的特大網絡傳銷案。據警方介紹,犯罪嫌疑人鄭某出高薪組織網絡平臺管理員張某、李某等9人,自2018年3月28日起以聚集性傳銷、網絡傳銷為手段,以每枚3元的價格在“消費時代”網絡平臺銷售虛擬的“大唐幣”,並操縱升值幅度;同時在國內外多個城市召開推介會,吸納會員,根據會員發展下線情況,設置28級分管代理,僅僅18天,該團伙就共發展註冊會員13000餘人,目前已經查明該案涉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涉案資金高達8600餘萬元。

騰訊安全聯合實驗室發佈的《騰訊2017年度傳銷態勢感知白皮書》稱,近段時間以來,各類境外資金盤、虛擬幣、ICO(區塊鏈項目首次公開發行代幣融資)項目層出不窮,其中隱藏了非法發行、項目不實、跨境洗錢、詐騙、傳銷等諸多風險,造成大量資金流向境外,一旦崩盤、跑路或者失聯,投資者往往投訴無門,損失難以追回。比如百川幣、馬克幣、貝塔幣、暗黑幣等。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以“區塊鏈”“虛擬貨幣”為關鍵詞檢索發現,從2017年至今,相關訴訟糾紛已經接近600起,廣東、浙江、北京等地較為集中。

對區塊鏈的認識存在誤區

在廣東、山東、上海等地瞭解到,大多數人知道區塊鏈概念很火,但是“不明就裡”,對於區塊鏈的具體功能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用來“投資理財”“買賣貨幣”的,也有人認為是“和蒸汽機同等量級的重大發明”,一些創業者更是摩拳擦掌,要抓住這“千載難逢的致富機會”。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正是由於人們對區塊鏈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才導致不法分子有機可乘,渾水摸魚誤導廣大投資者。

其一,區塊鏈不等於虛擬貨幣。截至去年底,國內ICO參與人數和交易總量已實現翻倍增長,大量數字貨幣交易所出逃海外,代投模式將更多普通百姓捲入高風險投資。許多行業自媒體、名嘴大咖與發行方、數字交易所等結成利益同盟,為“空氣幣”項目站臺背書、製造輿論。去年12月,人民銀行等九部門將ICO定性為“涉嫌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不少人表示,代幣的存在為區塊鏈技術發展構建了一套權益機制,這套機制對激勵區塊鏈應用繁榮是不可或缺的。“過去5年的市場實踐證明,沒有權益機制的區塊鏈應用,就像沒有連上互聯網的電腦、沒有貨幣的市場經濟,應用場景和發展速度都大打折扣。”上海的一位投資人說。

實際上,以比特幣為代表的代幣僅僅是最早驗證區塊鏈技術的一種產品,兩者之間並不能劃等號,而且代幣的存在已對區塊鏈的發展產生顯而易見的負面作用。百度區塊鏈總工程師肖偉說,ICO暴富神話動搖區塊鏈技術人才研發定力,動輒幾百倍回報的炒幣暴富神話考驗著區塊鏈技術研發人才的耐心。“圈內曾經一起做區塊鏈技術研發的‘戰友’很多轉去發幣了,現在還能堅持做技術研發和應用的少之又少。”

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黨委書記許澤瑋說,在中國禁止ICO的背景下,國內很多宣傳做區塊鏈應用的初創公司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將原本毫無價值的代幣經過概念包裝圈錢融資。“ICO汙染了創新創業良好氛圍,創造了一種可投機的產品,不少年輕人不好好琢磨創業,都在琢磨發幣,這讓大家有了一夜暴富的幻想。”

目前,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開始思考,區塊鏈的發展是否一定要依靠發行代幣來實現激勵。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秘書長郭大剛說,所謂激勵機制僅僅是項目方為自己發代幣找的理論依據而已。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局長霍學文也認為,區塊鏈如果不擺脫發幣困境,就永遠找不到合法落地的機制。

其二,區塊鏈並非萬能,安全性存在風險。區塊鏈通常被認為可以實現三個方面的功能:第一,保存在區塊鏈上的數據不可篡改、不可偽造,數據的公信力和可信度高;第二,交易全過程可溯源,可實現責任精準追蹤;第三,區塊鏈內嵌的智能合約可以基於契約自動執行,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違約風險。業內普遍認為,區塊鏈在金融、物流、貿易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事實上,區塊鏈並非萬能,其功能也存在不少的侷限性。一般認為,根據其密碼學的特性,在區塊鏈上要想篡改或造假,理論上需要掌控超過51%的節點才能實現。當區塊鏈中的節點足夠多時,這種大眾廣泛參與的信任創設機制就難於篡改。

然而在現實中,數字貨幣交易所頻頻被攻擊甚至失竊。2018年6月20日,韓國Bithumb交易所在官網發佈公告稱,交易所遭受黑客攻擊,被盜走價值350億韓元、約合3200萬美元的加密貨幣。被稱為中國第一代“黑客”的季昕華說,區塊鏈會不斷面對攻擊,數據上傳到鏈的過程容易發生信息洩露。也有業內人士擔心,量子計算的超強運算能力一旦實現,也將對區塊鏈產生直接衝擊。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趙鷂對本刊記者說,學術界早在2013年就證實了區塊鏈並不是完美的,存在不少“作弊”的策略。只要有足夠的經濟激勵,控制超過51%節點的攻擊不只存在於理論上。

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曾光說,區塊鏈技術本身並不具備不可替代性或顛覆性。“一些不法分子誇大區塊鏈的作用,以此來說明區塊鏈具有巨大的投資價值,這是值得廣大投資者警惕的。”

其三,區塊鏈火爆程度並不完全真實。數據顯示,自2017年底到2018年初超過300家主要關注ICO項目的自媒體出現,成為一個值得注意的非正常現象。

“這些自媒體大多數獲得交易所負責人、幣圈投資人的資金支持,其報道的客觀獨立性很難保證,大部分是鼓吹ICO和炒幣,過度拔高數字貨幣前景,為問題項目的非法集資創造了輿論傳播的便利。”許澤瑋說,一些區塊鏈自媒體投資人本身就是ICO項目投資人,其盈利模式是收取軟文費用和項目推廣費用,成為代幣發行的輿論幫手,還有個別媒體發展成代投機構,從中牟利。

今年春節前後一個月,集中式出現了幾百個與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和上千個微信群。其中,“三點鐘無眠區塊鏈”微信群,由於眾多名人、明星加入,製造與區塊鏈有關的公共話題,最為火爆。萬向控股集團副董事長肖風曾被邀請加入“三點鐘”群,後多次主動退出。他告訴本刊記者,“三點鐘”群等自媒體的出現,趁區塊鏈話題火熱之時製造喧囂、推波助瀾,實際是為了操縱輿論、吸引新的投資人,最終“割韭菜”坑人。

“數字貨幣炒作活動開始向普通大眾蔓延。各類面向普通大眾的微信群和深入各基層的‘區塊鏈投資’講座和聚會開始興起,吸引不少獵奇和求富心態的民眾參與。這是泡沫擴大走向危險的標誌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曲強說。

業內人士透露,有些發幣機構、大V名嘴、投資人等利益相關方利用媒體平臺的屬性,肆意鼓吹數字貨幣,誤導公眾認知,並通過變相發行代幣圈錢,已經形成代幣發行造假生態。

亟待迴歸實實在在的應用

一場區塊鏈風暴正在席捲中國:食品安全、證據保存、金融交易、公益互助……這些領域似乎都因為區塊鏈的嵌入而一夜之間獲得了全新的技術解決方案;創業團隊躍躍欲試、“區塊鏈+”項目如雨後春筍、資本市場迎來了新一輪狂歡……

區塊鏈的價值究竟有多大?一些業內人士對此持謹慎態度,當務之急就是要區分“鏈圈”與“幣圈”。不少“鏈圈”創業者關注區塊鏈應用研發,而“幣圈”若與虛擬貨幣相聯繫,需要謹慎對待。

面對潛在的詐騙危機,老百姓如何避免上當受騙?曾光建議,一方面應客觀理性看待區塊鏈的價值,不要相信“天花亂墜”的承諾,尤其要避免盲目、從眾的投資心態;另一方面,遇到“區塊鏈”相關的投資項目時,不要隨意點擊不明鏈接,更不要輕易向個人賬戶轉賬,務必通過官方渠道驗證其公司信息,以防落入虛假投資騙局。

隨著相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以BAT為代表的大企業積極佈局,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區塊鏈應用開始落地,信息溯源、金融交易、法律存證是目前區塊鏈應用的主要方向。

2017年11月,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食品安全和正品溯源,產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26個品牌奶粉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證”。未來,這樣的技術手段還將覆蓋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的約3700個商品類別。此外,螞蟻金服在支付寶愛心捐贈平臺也引入了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善款來源和去向可追溯。截至2018年1月18日,共有2100萬人次向831個公益項目捐贈,捐贈金額達3.67億元。

資產生成鏈條長、信息真實性存疑是資產證券化長期面臨的問題。2017年7月,百度發佈了基於區塊鏈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將融資企業、信託、律所、投資人等全鏈條納入區塊鏈網絡。

區塊鏈技術的存證功能在法律領域也開始發揮獨特的作用。騰訊牽頭成立的微眾銀行與廣州仲裁委員會共同將貸款合同要素保存在區塊鏈上。一旦出現貸款逾期等爭議,仲裁機構可以依據區塊鏈上事先保存的信息快速、準確地做出仲裁。2018年2月,廣州仲裁委員會做出了基於區塊鏈的第一份不良貸款仲裁決議。

業內人士說,目前來看,區塊鏈應用還存在“華而不實”的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今年5月發佈的《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顯示,一些區塊鏈應用項目存在不切實際的宣傳和炒作,使得市場估值偏離基本價值或者被賦予過高的期望;一些項目從本質上並沒有真正利用區塊鏈技術,只是打著區塊鏈的旗號;有的項目的所謂創新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需求,完全是投機行為。

萬向控股集團此前投資了一些區塊鏈創業項目,近段時間以來,每天都有人帶著區塊鏈技術白皮書來融資,“大概有80%的項目都是不靠譜的,甚至多問幾下創業者,他就連自己白皮書裡寫的是什麼都不太懂了。”

另一方面,深圳市銀鏈科技有限公司此前為一家從事農產品交易的企業開發了一套供應鏈金融的區塊鏈應用項目。但是,在推廣的過程中發現,幾乎沒有銀行願意接入他們的項目,該公司最後只好放棄用區塊鏈進行供應鏈管理。

區塊鏈技術本身的性能也尚待提升。在實際操作中,以區塊鏈為基礎搭建的交易系統,其吞吐量和交易頻次還遠遠達不到金融機構所需要的級別,公開透明的區塊鏈也存在隱私保護的問題,區塊鏈技術的成熟還需要一段時間。

“詐騙、泡沫容易在行業發展的早期出現。隨著監管不斷完善,市場競爭也將趨於規範。當務之急就是要做出實實在在的‘爆款’應用,區塊鏈才能迴歸其真正的應用價值。”深圳市銀鏈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申屠青春說。

別私存,請放到圈子裡以警示更多的人,朋友們會感激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