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如何由一個嬰兒長成了一個健壯的少年,終成一方霸業

秦國如何由一個嬰兒長成了一個健壯的少年,終成一方霸業

秦國如何由一個嬰兒長成了一個健壯的少年,終成一方霸業

要說起秦國的世系來可複雜了。因此在這裡只講那些有名的祖先可能比較合適。前面說過,秦國的始祖不是高陽氏,因為高陽氏只是母系。顓頊的女兒生下大業,這大業還有個名號叫皋陶。大業的兒子叫大費,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又幫助帝舜養鳥獸,養得比較好,被賜姓嬴。

後來過了幾代,出了一個有名的人叫“造父”,這人善於駕馬,是喜歡到處旅遊的頗有神話色彩的周穆王的專職馬伕,周穆王對他喜歡得不得了,封給他一座趙城,他的子孫於是以“趙”為氏。

後來三家分晉的趙國,就是出自他們。又過了幾代,他們的子孫中又有個能人叫“非子”,住在犬丘,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興平縣附近(王國維認為仍當在甘肅天水附近,殆是)。非子善於養馬,在汧水和渭水之間搞了一個很大的畜牧場,是納稅大戶,周孝王特欣賞他,於是封他在隴西的秦谷,就是今天的天水市所轄的清水縣附近。因為以前造父很榮光,是宗族的驕傲,大家都屁顛屁顛請求跟他姓趙,他倒涵養還好,沒有象趙太爺訓斥阿Q一樣,給那些窮鬼族人每人一個大嘴巴子,罵:“你們也想姓趙?你們哪裡配?”而是全部笑納,結果後來他們這夥人都一股腦歡天喜地地姓了趙,幾乎無人姓那個原來的嬴姓了,所以這次周孝王很義憤地把非子叫來,準備給他一個大大的封賞,他是很看破世態炎涼的,他對非子說,你還重新姓回你的嬴吧,讓他們姓趙去,我好好提拔你,給你土地,讓你也過過小國寡君的癮。

因為非子並非嫡長子,按道理來說是不具備繼承宗族土地的資格的。非子得了這塊土地,就號稱秦嬴,到他的曾孫秦仲,獲到周宣王的歡心,更被晉升為大夫的職稱。要知道,以前大夫這個職稱很不簡單,相應的職稱和相應的生活待遇是配套的,局長就是比處長牛氣,不是嗎?當上了大夫,這說明秦仲可以名正言順地擁有私人武裝了,而且還可以擁有禮樂等設備,正式體面地過上上等人的生活。他這時心情比較好,於是西伐諸戎,可是力量不夠,反被西戎擊斃。

他兒子替父親報仇,花了許多力氣,總算擊破西戎。宣王誇他有出息,乾脆把以前非子居住的、原是非子長兄世襲的土地全封給他,他於是號稱西垂大夫了。又過了些年,周幽王無道,犬戎聯合申侯,把周幽王殺死在酈山下。秦這時傳位至襄公,他率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可能這次拍馬屁拍得更好,周平王很感激他,又進一步把他的職稱提升,正式封他為諸侯。並且把原來周王統轄的岐山以西的地方全部賜給他,其實這落魄的王知道自己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那塊土地自己想管也管不了,樂得做個順水人情。於是周西都附近八百里的地方全部併入秦國版圖。秦國的基業,主要是靠秦仲和襄公兩個人奠定,所以《詩經·秦風》的起初幾篇都是讚美他們兩個的,其他的君分不到一杯羹。

這時的秦國才算正式建立了。襄公要好好慶祝一番,他很得意,當然啦,他從此再也不怕別的諸侯把他看扁了,因為他以前國土雖然不小,人口也有規模,物產也很豐富,可是一點地位也沒有。它得的全是周王的故地,是經過周朝幾十代人的經營的,特別肥美,用個形容詞可以叫做沃野千里。而且那裡的人民都狂熱地喜歡農桑,山裡的物產也很繁多,也肯定不象今天這樣乾旱。《漢志》上說這地方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物產比海產品還豐富。可是他光守著這塊好地有什麼用,頂多是經濟大國,成不了政治大國。就算如史書上說的,它的人口才佔天下的三分之一,GDP卻佔十分之六,可是職稱上不去,還是白搭。他只是一個大夫,根本沒有資格參加某些高級別的外交活動,比如新年到了,就不能和別的中原國家通聘之類。就象現在,有些地方雖然富得流油,可是隻配稱地區,不能在聯合國有席位,不能和別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現在他幹了一番勤王的事業,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立即找來三頭黃牛、三頭公羊,外加上黑鬃的紅馬駒也三頭,在西(今天水附近)這個地方建了一種叫“畤”的祭祀壇,禱告上帝祈福。

襄公死了以後,他的兒子文公到東邊去打獵,重新來到當年非子養馬的地方,清理畜牧場遺址,築了一座郿城,後來在鄜這個地方又建畤祭天。文公死,憲公即位(《史記》作“寧公”,陝西出土銅器《秦公簋》作“憲公”,證明《史記》誤抄),他把國都從西縣遷到郿城附近的平陽,又陸續掃平了亳、小虢附近的一些小國。

秦德公時,又遷都雍城,建築了有名的大鄭宮,用了牛、羊、豬各三百頭來祭祀天帝祈福,聲勢浩大無比。這時秦國國土更加廣大了,《史記》上說“後子孫飲馬於河”,它的影響已經向東延伸到黃河流域了,表明秦國開始從戎氣十足的國家開始正式融入華夏文明,為以後和東方國家交流,直至併吞它們打下了堅實基礎 。

德公以後,秦國繼續東進,開始與東邊強國晉國時時發起戰爭。這時候有勝有敗,過不幾十年,赫赫有名的秦穆公即位了,他跟晉國相持了幾十年,艱難地把國土東延,一直到了黃河以東,和晉國城池犬牙交錯,又向西邊自己的後院挺進,徹底攻滅了戎王,成了春秋時期的霸主。

他在位時間很長,共有三十九年。戰果不凡,總共併吞了二十四個小國,秦國疆土增加了上千裡之多。後來的隴西、北地郡都是他奪取的。想想這麼大的土地上,居住的人民都是要納稅的,該為秦國國庫增加多少錢糧,積累多少東征西討的資本。秦國就是靠著這一代代的經營,逐漸成就了以後的併吞天下之業。

當然,秦地的山川形勢對秦國的統一有極大的幫助。它地勢險峻,易守難攻,《高祖本紀》上說:“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懸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高屋之上建瓴水也。”秦地的主要部分,處在黃土高原上,東面有赫赫有名的函谷關,因處於山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遺址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附近。賈誼《過秦論》裡說“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就是指此,因為此關,秦國號稱關中,關以東則稱關外,當年關外的六國屢次聯兵擊秦,無不在此敗還,可見其牢固。最初,函谷關屬於晉國,等到秦國佔有了此關,從此進可攻,退可守,牢牢掌握了逐鹿中原的主動權,關中也從此成為一個建立王業的代號。

秦末,項羽明明已經佔領了關中,可他不聽勸諫,偏要東還,定都彭城,只派三個秦朝降將守衛,乃至後來被劉邦攻破。氣得當時勸他的人說:“我聽說楚地人沐猴而冠,喜歡錶面風光,果然如此。”就是譏刺項羽放棄大好河山,只想回故鄉擺闊的華而不實的作風。後來劉邦也想定都洛陽,他倒是聽了婁敬的勸告,最終建都關中,延續了漢朝幾百年的基業。

函谷關以西又有潼關,古稱桃林之塞,潼關這名不知什麼時候才有的,地在今天的陝西華陰縣東40裡處。潼關和函谷關之間上百里的範圍都山谷深邃,高出雲表,險不可攀。深林茂木,白日成昏,故潼關又稱雲潼關。

安史之亂時,安祿山與哥舒翰相拒潼關,軍隊不能前進半步,後唐玄宗命令哥舒翰主動進擊,哥苦諫不聽,只好率兵出關,結果在靈寶大敗,安祿山得入關,一路勢如破竹,玄宗也只好倉皇西逃。南邊有武關,是秦、楚的分界,不如函谷關險要,所以當年劉邦入關,就嚇得避開函谷,走容易攻破的武關,他挺識相的。

秦國如何由一個嬰兒長成了一個健壯的少年,終成一方霸業

秦的西邊又有散關,又稱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大散嶺上,處在秦嶺和隴首山的連接處,控扼南北的咽喉,是巴蜀和關中交通的孔道。陸游詩說:“三秦父老應惆悵,不見王師出散關。”可見散關的重要。北面還有蕭關,在今甘肅固原縣東南,匈奴人常從此劫掠關中。這些關塞從四面捍衛著秦國,所以古人說:“秦,四塞之國也。”除此之外,秦地自然地勢原本就很險要,南有秦嶺為天然屏障,也就是《詩經》裡就提到的有名的終南山,又稱南山,還稱為中南山,說是因為它地處天下之中,又在國都之南。終南山東西廣闊,西起隴首,東至於函谷,物產富饒,《漢志》裡說:“南山檀柘。”可見其林木深美。它東西橫亙八百餘里,山谷眾多,盤紆迴遠,最有名的有子午谷、褒斜谷、藍田穀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號稱“天下之大阻也”。

當年諸葛亮北伐中原,經常在褒斜等山谷和魏兵相持抗衡。因為這些幽深的山谷,這裡一度還是強盜們所青睞的聚集之地。南宋時,和金國以終南山為邊界,後來蒙古鐵騎突入山南,宋、金兩國都同時受到生存威脅。又東邊有華山,又稱太華山, 號稱西嶽,在今天的陝西省華陰縣境內。山如削成,十分陡峭。一共有五個山峰,狀如蓮花,原叫“花山”,古代“花”、“華”通用。華山是秦國控制東方的咽喉之地。《過秦論》說,“於是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華”即指華山。“河”指黃河,秦和晉國以河為界,關河表裡,恰似金城湯池,難怪秦始皇以為可長享百世基業。華山以西20裡處還有少華山,比華山略小,故稱,也是一個險塞。

秦地西面最著名的有隴山,在甘肅清水縣附近。上有九阪,也是既高且險,古書上說:“隴坻其阪九回,不知高几許。欲上者,七日乃得越。”又說:“登隴山而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當年關中來的守兵登上這山,東望家鄉,十分悲傷。所以有古歌曰:“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確實是阻擋西面戎狄的屏障,隴首山建有多座關塞,有名的叫“大震關”,唐朝時,吐蕃兵攻破大震關,河西瞬間全部淪陷,可見隴首關塞的重要。東北還有龍門山,在今天的陝西韓城附近,據說是當年大禹治水時開鑿,從《尚書》以來,很多先秦典籍都對它有記載。稱它“懸巖峻壁,夾河並峙,河經其中,驚濤駭浪,震動巖谷”,實在是個險隘。北有橋山,在今陝西黃陵縣西北,相傳上有皇帝陵,又稱子午山。都是用兵之地。此外,有名的賀蘭山、祁連山亦在古秦地。賀蘭山在今寧夏,盤踞數百里,象駿馬,北方民族稱駿馬為“賀蘭”,是他們南入劫掠的必經通途。

宋朝時,西夏元昊建築宮殿於賀蘭山東,成就一帶霸業。祁連山本名天山,因為匈奴人稱天為“祁連”,故改名。祁連山十分高大寬廣,綿延數千裡,山中冬溫夏冷,適宜放牧。漢武帝派遣霍去病在祁連山擊破匈奴,匈奴丟失祁連山後,哀嘆“奪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至於河流,東邊有曲折的黃河,原先秦國地不到河,黃河以西很多都是晉國的。

三家分晉後,河西地為魏國佔有,後秦、魏爭強,魏國屢屢戰敗,只好遷都東面的大梁,把河西地獻給秦國,秦國於是更加強大。除了黃河之外,最有名的是渭水,源起隴西首陽縣鳥鼠山,東流經天水、郿、咸陽等重要城邑,橫貫八百里秦川,沿途接納不少河流,最後在潼關注入黃河。其他有名的河流還有涇水和洛水,皆從北向南匯入渭水,灌溉了關中大片良田,使秦國號稱“膏壤”。這些河流還是秦地漕運的主要通道,對秦地經濟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從秦仲到秦孝公,由於不斷東擴,國都也一直東遷了許多次,從雍遷到涇陽,又遷到櫟陽,最後遷到咸陽。

咸陽在渭水之北,九嵕山之南,既是山之陽,又在水之陽,所以叫咸陽(鹹就是“皆”的意思)。九嵕山又稱北山,和南山相對而言。秦國得地勢之便,物產豐富,加上文明比較落後,長期受戎狄影響,總是不能完全吸收東方的禮樂文明。落後的地區總是能擊敗發達地區的,在農業社會中這是一條規律。杜甫詩裡說:“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在黃沙散漫風蕭索的秦地,人們容易養成堅韌性格,有此一系列條件,它之於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也是必然的吧。

秦國如何由一個嬰兒長成了一個健壯的少年,終成一方霸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