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终将破灭:清末民国的历次股灾都证明了投机与贪婪四个字

自从清末开始有股市以来,中国股灾就连连不断,为之倾家荡产、跳楼跳江者不在少数。

事实上,早在1910年时,梁启超就曾撰文指出,中国的股份公司之所以不能发达,其原因有四:

一是法规很少,即使有也不遵守,“有法而不行等于无法,中国是无法之国”;

二是法律状态不定,股份公司的股东们不能行确实之监督权;

三是股份公司外缺少相配套的机关;

四是股份公司内缺乏规范化管理人才。

梁启超所说大体属于机制方面的问题,“华人不善效颦,徒慕公司之名,不考公司之实”。

换言之,国人只是觉得股份公司的名义好听就冲进股市,至于公司的实际基本面通常不予考虑。

泡沫终将破灭:清末民国的历次股灾都证明了投机与贪婪四个字

梁启超认为,中国的股份公司及其股市问题出在缺乏信托责任,所谓“信托”,乃“多数之有限公司互相联合,而以其全权委托少数之人为众所信用者。”

至于为何会缺乏信托责任,梁启超遗憾的表示,当时的中国不知法制为何物,即使清末已经有了公司法,但律文鲁莽灭裂,难以实行。

而民国以后,即使北洋及南京政府为规范证券市场而出台了相关法律,但效果很差甚至根本就没施行。

梁启超将股市泡沫称之为“气泡”,谓其“张至极大时,即将散之时”,这一论断可谓一语中的。

事实上,股市泡沫的形成,除了机制上的原因外,股民无知的投机也是促成因素之一。

泡沫终将破灭:清末民国的历次股灾都证明了投机与贪婪四个字

如1883年的那次股灾,《申报》当时即评论说,“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则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如何,竞往附股。”

其大意是,买股票的人根本不管公司是干什么的,也不管公司业绩的好坏,甚至买入股票后能不能赚钱,只要有新公司创立,就一窝蜂的前去认购,气魄之大,形同土豪。

1910年的“橡胶风潮”就更是如此。当时有家名为Kota Bahroe橡胶置业的公司在上海发行新股,孰料申购前一天半夜就有很多人来排队。

等到第二天,原定的股票申购指标在一个小时内即全部告罄,股民们的热情可想而知。

对于这种现象,一些媒体也批评说,很多人连什么是橡胶都不知道,却照样大炒特炒。

泡沫终将破灭:清末民国的历次股灾都证明了投机与贪婪四个字

而且,有些人“投出多年的积蓄尚且不以为足,进而变卖家人的衣装、首饰等物,竞相购买橡胶股票”,其奋身入市可谓趋之若鹜,几近疯癫,浑然不顾这些“橡胶股”的风险。

要知道,橡胶园在几千里外的南洋,而股票更是万里之遥的伦敦所发行,两样东西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最吊诡的是,股灾每隔个一二十年总要重演一次,而股民们也是前赴后继,旧的去了一茬,新的又来一茬。

原因无他,股市上巨大的财富效应让人眼红心热,而追根溯源的话,还是人性的贪婪驱动使然。

在股市的上升期,股民们买股赚了钱,但多数人往往不知道满足,反而想赚得更多而不断追加投资,股市在不断走向疯狂的同时,股民们的风险意识反而减弱,即使用九头牛去拉,也拉不动这些头脑发胀的人群。

到最后,股市突然崩盘,很多股民被套牢甚至血本无归,其本意是想多赚点钱,结果却纷纷走上天台思考人生。

泡沫终将破灭:清末民国的历次股灾都证明了投机与贪婪四个字

对多数人而言,赚钱是永远都不会嫌多的,但股市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超级大赌场,牛市的时候它是财富的放大器,一旦牛市结束,股市也就成为可怕的绞肉机。

在这里,人性的贪婪、恐惧与丑陋也被成倍的放大。以历史的眼光看,股市中的各种概念炒作、暴富神话、投机与骗局,这些都是形成股灾的要件,百年前如此,现在同样如此。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不过对很多股民来说却并非如此,很多人往往多次踏进同一条臭水沟。

之所以如此,还是人性永远是贪婪的,而面对人性这一固有的弱点时,整个社会要做的应是合理引导而不该鼓励短期暴富,要从加强监管、建立健康的投资环境着手。

否则,中国股市将永远走不出圈钱与投机场的怪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