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不斷摸索打開「心智」的過程-《把時間當做朋友》

人生,就是不斷摸索打開“心智”的過程-《把時間當做朋友》

01何為心智

作者說:心智是我們過往的一切知識和經驗的總和,包括思考方法和模式。

我的理解是,心智就是我們過往的知識,經驗,眼界對現如今我們對待各種事物的態度和處理方式的影響。

比如,小時候生長在農村,出來後第一次坐汽車,還要司機提醒系安全帶,不知道安全帶在哪,也不知道怎麼系;而那些從小就坐慣汽車的人,上車就係安全帶是行雲流水般地自然,因為汽車對他們來說已是司空見慣。

比如餐桌上一起吃飯,很多菜不認識,不知道怎麼吃,又不好意思問,只能偷偷地觀看別人怎麼吃,笨拙地依樣學樣;而人家,自如地搛菜夾吃,談笑風生。

比如好不容易大學畢業,找到一份工作,吭哧吭哧累得半死收入卻不高,想辭職又擔心找不到工作,各種糾結時,人家有勇氣辭掉一份不喜歡的工作,拿出全部積蓄去學習一門新技術。

比如你在抱怨工作辛苦,生活不易時,你的同齡人甚至比你小的人早已看到時代的變遷,開始尋找各種突破的機會,開始各種學習,有些甚至敏銳地嗅到商業的氣息開啟副業或是乾脆辭職創業,實現財務自由。

…………

生活的各種因由,都是心智的影響。

而心智從哪來呢?身邊的環境,家庭的教育,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看過的世界,見過的人……

所有的這一切,都會影響我們日後的行為。

02做大腦的主人

明白了“心智”的影響,我們需要提高“心智”。那如何提高呢?書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象限。

每個人都可以分成四個象限: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的;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

樊登老師在《可複製的領導力》裡面也提到了這個概念。他把自己知道的,別人也知道的叫做“公開”象限,是我們公開的,認識我們的人都知道的,這個是公開象限;

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是我們不願意公開的,是“隱私”象限;

別人知道,我們不知道的,是我們自己沒有發現,但別人看到了的我們身上的東西,這個是“盲點”象限。

比如曾經我一直不知道我說話是怎樣,我以為我說話跟別人一樣。但有一天,一個朋友突然跟我說,你說話好衝啊。我才知道,原來她忍了我這麼久。

我向其他人求證,得到的答案是,我確實說話比較硬。直直地甩出來,不帶一絲感情,甚至有時候明明是一句平淡的話,人家聽起來,也好像是帶著怨氣說的。

我才知道,原來我說話一直是直來直往,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才知道,這是我一直存在的問題。後來,才有意識地去改。

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事情,我們自己一直不知道,直到某一天人家提出來,我們才意識到,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這個,就是盲點象限。

最後,我們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這個是潛能象限。

研究表明,普通人的大腦使用率只有2%到8%,愛因斯坦也只有12%。這說明人類的大腦還有很大的潛能,沒有被髮掘出來。

那,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應該就是無限地擴大我們的潛能象限,同時努力縮小我們的盲點象限。

當我們盲點象限越來越小,說明我們身上的問題越來越少,說明我們懂得的越來越多,心智也越來越趨於成熟。

心智越成熟,我們越明白,大腦只是身體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我們是大腦的主人,大腦受我們控制。而不是,我們受大腦控制。

03提升“心智”需要明白的道理

001完美永不存在

再完美的東西總可以更進一步完美。

所謂的完美,都是在完成的過程中實現的。而且即使稱之為“完美”可能實際上也並不完美,如果繼續完成,可能還會有更完美的方法。

沒有“完美”,任何事情都只能先完成,再完美。所以,想做什麼事的時候,不要想太多,立即去做。做,就對了。在做中再去完善。

做企業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所知道的任何一個企業家,沒有一個會說,我在創業之初就預料到了今天企業能做成這個樣子。實際上,都是開始做了,再在一步步的摸索中成長壯大的。

002速成絕無可能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人們越來越浮躁。像小野二郎先生那樣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是沒有耐心花時間去潛心研究一項東西的,我們總是期望能多快有多快,最好馬上學會馬上可以變現。可是越是這樣,越期望快,越學不好。為什麼想要快呢?因為:想要的太多了。而自己現如今的狀況與想要的,並不匹配。

所以,到頭來,什麼都想學,卻什麼都沒學好。

003想要腦子不生鏽,需要多思考

有些人不會思考。不會思考久而久之就變得拒絕思考。拒絕思考久而久之就更加不會思考。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臺灣一位醫生說人的大腦中有個組織叫“海馬洄”,隨著人的年紀越來越大,腦子萎縮,海馬洄也會萎縮,甚至死掉。但是,如果你堅持多用腦,多思考,它可以“死而復生”。

所以,讓腦子不生鏽的方法就是多用它,多思考,甚至可以刻意練習,做到“零秒思考”,無需更多的反應,第一時間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質,做出最正確的判斷。

004小心“個例”陷阱!

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法”有個最顯見的邏輯錯誤:以偏概全。

某個經驗在某個人身上實現了成功,並不代表這個經驗適用於所有人。

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等等因素都不盡相同。有些時候,我們可以借鑑成功者的經驗,但絕不能完全複製他們的行為,而要結合自己身上的各種因素做出調整。

005擺脫“自以為是”的最好辦法是克服恐懼。

那些自以為是的人,那些聽不進別人意見,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看似無比自信的人,其實是因為極度害怕別人不認可自己。當害怕到一定程度,就像個刺蝟把自己包裹了起來,誰靠近扎誰。

越是內心充實的人越謙卑,越是內心貧瘠的人越自大。

006所謂“朋友”,不過是互相交換

朋友之間一定是有某些對等關係才能成為朋友,你偶爾可以幫我,我偶爾也可以幫你。如果關係不對等,一直是一方索取,一方幫忙的話,這段關係可能不久矣。即使幫忙的那方願意一直幫,事實也會讓他漸漸脫離這段關係。因為他會發現自己精力不夠。

即使是最親密的戀人之間,如果一方一有什麼事情就找對方,今天父親生病,明天弟弟上學,後天家裡修房子……而自己對對方卻無一絲一毫的付出的話,即使再愛你的人,這段關係也不會長久。因為一直付出的那方遲早會被拖得精疲力盡。

我們想要認識更多優秀的朋友,搭建更多優質的人脈,要做的,不是去努力鑽研如何認識如何產生鏈接,而是,先努力提升自己。當你足夠優秀,不去主動,也有優秀的朋友主動靠近你。這也就是: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吧。

007人際關係的終極法則——認清自己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三個“自己”:願望中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自卑和自信其實說到底就是自我滿意度。自我滿意度越高,越容易自信;自我滿意度越低,越容易自卑。

從這個層面來說,優秀的人更容易自卑。因為很少有人能各方面樣樣拔尖,更多的是在某一個方面。如果在這個方面做到了95分,其它的方面在平均水平,60多分,這落差其實蠻大的。那他就會覺得這其它方面可能太差了,由此產生了自卑;而平庸的人各方面可能都在平均水平,60到80分,這落差相對來說,就小多了。因此也就不太容易產生自卑。

這其實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越優秀的人越低調。因為越在某一方面優秀的人越會覺得自己其它方面的不足,便會越努力謙虛地向別人學習。

而那些看似自信,甚至自負,經常嘲弄別人的人,其實並不是真的自信,只是因為他們需要通過嘲弄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優秀。而實際上,真正的優秀是不需要證明的,需要證明的優秀往往並不是真的優秀。

如果我們能理解這個問題,認清自己是真優秀還是假優秀,其實對人際關係也是有莫大的幫助的。因為,自我落差大時,人是很容易自卑的,一個自卑的人,很難去嘲弄其它人;自我落差小時,根據上面的理論,說明其實你還沒那麼優秀,你各方面都很平庸,所以,有什麼資格去嘲弄別人呢?

當你不去嘲弄別人,相反時時鼓勵別人時,你的人際關係也會越來越好。

04心智提升,沉下心來與時間做朋友

作者提出:只要正常地努力,並且有耐心和時間做朋友,很容易就能成為至少一個領域的專家。

很多人都聽說過“10000小時理論”,說只要在一個領域練習達到10000小時,就能夠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不說專家,至少應該能在某一個圈子裡成為佼佼者吧?道理都懂,卻鮮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日復一日的枯燥來練習。所以,這世上,成功的人,總是少數。

成功的人都是懂得與時間做朋友,耐得住寂寞的人。個人認為,所有學習上的成功,都只依賴一件事——堅持。即使是最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堅持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產生的變化,一定是巨大的。

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做到堅持,方法,並不重要。因為你一旦開始堅持,說明這個方法你是能接受的。而如果不能接受,一定會尋找更好的方法。

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了方法就開始做,堅持下去。

複利不止存在於財務上,生活中,處處都是複利的效應:日復一日的努力,剛開始可能看不出來效果,但天長日久,量變產生質變,效果是驚人的。

我們始終要明白的是,時間不可控,可控的是我們自己。我們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時間於我們,是可控還是不可控,是朋友還是敵人,取決於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