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拉》:澳門的逝去與回歸

大麻 編

《伊莎貝拉》是彭浩翔導演作品裡最異類的一個,儘管它用文藝的手段刻畫了一對父女重新領悟親情並在愛情邊緣徘徊的故事,但要知道,彭浩翔導演之前的《買兇拍人》、《AV》等作品,都是以荒誕搞怪和異類標榜的。

這部過於清新的電影似乎並不是彭浩翔擅長的題材,但不得不說的是,電影自帶的悲傷讓人看起來自帶煙火味兒,更像是一個老人在感嘆屬於他意氣風發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

《伊莎貝拉》:澳門的逝去與迴歸

《伊莎貝拉》撲面而來一股平凡的味道,拋棄了荒誕設定的主角是生活在普通人眼裡的鄰居,是在工作中普通的薪族;但情緒的控訴又讓人察覺,這種悲慼並非只是故事中人物才有,在澳門迴歸這個大背景中,所有人的情緒都如出一轍。

《伊莎貝拉》:澳門的逝去與迴歸

電影中,故事發生在澳門迴歸的48天前,司警馬振成因惹上了官司被上司停職,和夥計在外鬼混的時候誤打誤撞了少女張碧欣(梁洛施 飾)。欣隨之和成回了家,醉酒後醒來的成以為和欣發生了一夜情關係,豈料欣竟然聲稱是成與初戀情人分手後生下的女兒。

欣因交不起房租無家可歸,心愛的狗伊莎貝拉也被房東扔到大街上,成作為父親深感愧疚,為了彌補責任,成將欣帶回了家,一向放任的成終於迴歸了父親的角色,而欣也找到了丟失的伊莎貝拉並也找到了家的溫暖。

《伊莎貝拉》:澳門的逝去與迴歸

電影圍繞成和欣這對父女關係展開敘事,把成的少年愛戀故事和澳門迴歸事件做成輔線,一條是主線故事發展的前言,一條是主線故事背後的延伸,在三條線索中,無不再訴說著一個主題:逝去與迴歸。

電影一開始這對父女曖昧的關係就奠定了整個基調,當經歷過找狗、搬家、和女兒一起跑路等事故,這對父女的關係更加明化,有親情,也有道不明的愛情。

成為了並不是親生的女兒接受法律的制裁時,自我救贖和迴歸也完成表述:作為父親、作為情人,出獄後的成,總會以一種身份迴歸。

這是迴歸,關於逝去,要從欣的母親伊莎貝拉說起。

伊莎貝拉守著這份感情16年,默默的在城市中帶著女兒與成擦肩而過,直到病逝。

在伊莎貝拉的腦海裡,欣就是成的女兒。而對於成來說,他對這份感情也有愧疚,當問起那條叫伊莎貝拉的狗的名字的時候,成的所有思念都被拉出來重新經歷了一遍,但究其結果還是逝去了,或許是道歉或許是一份愛!

《伊莎貝拉》:澳門的逝去與迴歸

這兩條線索是對單個人的情感表達,但故事背景告訴我們,導演不想侷限於個體,他想刻畫的,是在澳門迴歸這個事件中,一個社會的群像。

葡萄牙在澳門有百年的殖民歷史,但在《澳門史》上的記載中,澳門從來沒有承認過被葡萄牙侵犯。可見大航海時代遠道而來的葡萄牙人並沒有以粗魯的手段對澳門實行過什麼政策。1999年澳門正式交接之際,對於澳門大眾來說既是失逝去了,可也是迴歸了!

《伊莎貝拉》:澳門的逝去與迴歸

電影名叫《伊莎貝拉》,劇中離開的母親和走失的狗也叫伊莎貝拉,這個在葡萄牙語裡譯為“上帝的誓約”的伊莎貝拉,既代表了人、情感和一個時代的逝去,也見證了成、欣等人和另一個時代的迴歸。

在電影外,父女倆相見重逢迴歸生活的日子未嘗不是社會群像的寫照,而時代所關聯社會的千絲萬縷,未嘗不是和上帝的誓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