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爾果斯口岸,記錄著國門的一段恥辱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霍爾果斯口岸位於新疆伊犁的霍城縣,處於中國西部邊陲,與哈薩克斯坦接壤,是伊利遊必去的一處景點。

霍爾果斯口岸,記錄著國門的一段恥辱

霍爾果斯是一條河,蒙古語意為“駝隊經過的地方”,哈薩克語意為“積累財富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是古絲路北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

霍爾果斯口岸,記錄著國門的一段恥辱

公元1881年,霍爾果斯口岸正式通關,是中國最早向西開放的口岸。改革開放後,是1983年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陸路口岸,也是目前我國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最好、通關條件最便利的國家一類公路口岸。

霍爾果斯口岸,記錄著國門的一段恥辱

回到1881年的霍爾果斯通關,清晰地記錄了當時清政府的一段恥辱。清乾隆時期,這裡的周圍直達西方很遠的領土範圍都屬於大清,而不是口岸。

霍爾果斯口岸,記錄著國門的一段恥辱

清同治年間(1864年),新疆各地的回族、維族相繼發生暴動,各地先後建立地方割據政權,與清兵互相攻伐,局勢混亂。喀什噶爾的回部請求中亞浩罕汗國增援,浩罕汗國派軍官阿古柏率軍進入新疆,日後阿古柏佔據了整個回疆,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洪福汗國”(又稱“畢杜勒特汗國”),自封為“洪福之王”,並獲得俄羅斯和英國的承認和支持,史稱“阿古柏之亂”。

1871年7月,沙皇俄國趁阿古柏侵佔新疆並向東進犯之際,出兵佔領了新疆伊犁地區,從中漁利。

1875年,清政府任命陝甘總督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4月,左宗棠進軍新疆,1877年12月擊潰阿古柏,收復了除伊犁地區以外的全部新疆領土,粉碎了英、俄兩國妄圖通過支持和利用阿古柏變新疆為其殖民地的陰謀。

清政府與沙俄多次交涉伊犁問題,沙俄拒不撤兵。1878年6月,無能的清政府欽差大臣崇厚赴沙俄談判,在沙俄的脅迫下,未經清政府允許,擅自與沙俄在克里米亞半島的裡瓦幾亞簽訂了《交收伊犁條約》(即《里瓦幾亞條約》),國內聞之輿論譁然,紛紛指責崇厚賣國。清政府因此拒絕批准該條約,並將崇厚革職治罪,另派曾紀澤為欽差大臣出使俄國。1881年(光緒七年)2月24日,曾紀澤在沙俄擬定的《伊犁條約》上簽字畫押,就此大清雖收回了伊犁九城及其他部分領土,但仍割讓了塔城東北和伊犁、喀什噶爾以西約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霍爾果斯從此也成為了祖國的邊界。

霍爾果斯口岸,記錄著國門的一段恥辱

國門的恥辱還不止於此。《條約》簽訂後中俄邊界界碑據說由清政府出資、由沙俄政府製作,但是,在埋設界碑時,清政府竟沒有派官員到現場監督,俄方乘機將界碑向中國境內推移了20公里。對此,清政府一直未予承認,拒絕以石碑作為界碑,由此形成了40多平方公里的爭議地區。18號界碑就是當年伊利境內的大清界碑,這就是我們在伊利霍爾果斯口岸碑亭內見到的的“恥辱碑”。(界碑原址立於伊犁河南岸察布查爾縣境內的特奇勒幹山上,今移至此)

霍爾果斯口岸,記錄著國門的一段恥辱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積極捍衛領土主權,在解決領土爭端問題上進行了不懈努力。偉人給《新疆日報》的報頭題字,“疆”字少“土”,不是錯別字,是一個民族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一種如鯁在喉。

霍爾果斯口岸,記錄著國門的一段恥辱

直到前蘇聯解體,1994年中哈兩國總理在阿拉木圖簽訂了協定,對歷史遺留的40多平方公里的爭議區進行了重新劃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