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授建议,40岁以下职工按工资比例交生育基金,不生二胎不能取,你怎么看?

用户65969511


关于这个问题,我希望国家不要太任性,当初国家违背自然规律实施计划生育,让我们不要生,现在发现这个制度错了,又开始让生。让生孩子说明已经扭转了思想,知道发展不能违背规律。但是想要强制生育这个就不人道了。

首先,想要生育也要生的出来啊,有些人多么想要孩子,可是第一个孩子都没有,如何生第二个。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其次,经济能力能够养活两个吗?现在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都要200万,如何去养两个。因为曾经残忍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一胎化,现在夫妇二人还要养活四个老人,养一个孩子加四个老人,一对夫妻已经是苦不堪言了。还哪里有经济能力去养两个,教授的建议脑子里都是狗屎,根本就只会像狗一样汪汪汪,可能连1+1=?这样的数学题都不会算,怎么可能知道养四个老人,再养两个孩子需要夫妻月收入需要多少钱?

第三,教育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解决了吗?连居民生活的基本问题都没有解决,还在那里瞎逼逼。

第四,为什么要扣人民的钱呢?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全部都是奖励。国家真想让大家生孩子,就出奖励措施,生一个奖励200万,我第一个报名。


李小波谈两性


实际上太多人很激动,是没有注意到:

刘志彪的这个提案中,设立育基金属于中期措施,所谓中期,也就是5-15年以后的事,并非要现在就要征收。

很多人没看完全文,发现要扣工资就开始骂了,但其实这一点只占全文的10%不到,让我们看看其他95%部分他讲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理一理。看看他全文说了啥。


在他的方案中,促进生育的政策分为:短期措施,中期措施,长期措施。


短期措施(3-5年):全面放开生育,重建国家公共托幼体系,幼儿园可能要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小学会增加在校时间,减轻父母们的负担。


中期措施(5-15年):用生育基金来补贴生育多的家庭,同时延长产假时间,建立育儿假制度,给二孩家庭提供住房补贴等等。


长期措施是(15-30年):对二孩家庭减税,给相关企业减税,发育儿津贴等等。(等于是让政府从国防办公经费中省出钱来,真金白银的补贴老百姓)


如果他提上面这些,估计这新闻出来,老百姓会夸他是个好专家。


但问题是,凡是政策都是有成本的,越是好政策,成本越大,所以真正的专家提出政策,还要说明成本是何而来?


关于实行这些政策的钱从哪里来?刘教授提到三点:


第一:原来计划生育征收的罚款,书面点叫“社会抚养费”,2012年时据说有1300亿元,这是第一笔。


第二:社会抚养费用完了以后,就该老百姓出钱,从工资里扣一部分做为生育基金存起来,给生育多的家庭补贴。不够的再由国家拿钱。


第三:等到老百姓的生育基金也不够了, 就需要国家真金白银的从其他国防,外交等经费中抽出钱来,补贴生育。


说到底,鼓励生育的政策开支是:先用过去的计生罚款----然后由老百姓交的生育基金----最后是政府兜底。



所以大家看出来了,实际上大家不满意的就是:“这么好的政策,可凭啥要盯着我的工资拿钱?”





有些朋友可能会疑问:为何一定要鼓励生育呢?就让人口减少不好么?反正人工智能这么发达了。


没错,实际上人口减少,随之出现的劳动力减少问题并不是大问题,可以用技术进步来弥补。


真正的问题,是因为人口减少,而导致的消费不足问题。

大家都工作过,都明白,很多行业要发展,一个前提是市场不断扩大,反过来如果说市场在萎缩,那么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比如日本,日本“少子化”带来最大问题是,很多产业的需求不足,就连闻名世界的漫画产业和游戏产业,其实也在萎缩。实际上日本的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和少子化关系很大。


例如动漫产业,日本动漫的主要观众群体(14岁以下的人群)数量从1980年到2005年就减少了1000万人,而且预计在此后的20年内还将减少大约65万人。



很多人说,日本这么多年停滞,人民生活也很好啊!


但问题是日本在1990年后经济停滞时已经是发达国家,1985年日本的人均GDP排名在世界16位,超过了英法德等传统发达国家。


但由于经济停滞,实际上名次也在下降2017年日本的排名滑落到25名,英法德又跑到日本前面去了,目前日本只是凭借经济规模大掩盖着差距。按目前的趋势,再过10年在人均GDP方面,日本很可能会被韩国赶上。



姑且不提日本,大家有没想过,在10年到15年后,中国如果因为少子化经济慢慢陷入停滞会怎么样?实际上在刘教授文章的开头,已经隐晦的讲了未来的处境。

国家统计局今年初公布,2017年中国大陆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比上一年减少了63万,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导致的出生人口高峰很可能已经过去。这一观点从目前各地卫计委披露的人口出生情况中得到验证:2018年上半年的新生儿人数同比下降了约15%-20%。这意味着,2018年的出生人口比2017年还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更糟的是,按照2010年的普查数据,未来十年内我国的生育旺盛期妇女将减少约40%。在未来二三年内,随着我国第三次人口高峰期的育龄妇女逐渐退出育龄期,以及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导致的生育堆积效应释放结束,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必然面临断崖式下跌。“少子化”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提高生育率应成为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新任务。


10-15年后,中国的人均GDP大约在15000-20000美元之间,可能距离发达国家的门槛还差一点。


要是在这个时候因为“少子化”而经济增长慢慢停滞,那么中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成为发达国家的机会,从手中慢慢溜走。


我和大家一样,不希望发生这种事。





那也有人问了,我明白你说的话了,人口少子化会带来经济增长的慢慢停滞,那么难道除了搞生育鼓励,我们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我说:没错!除了生育基金,我们还有别的选项!!!


第一选项:学欧洲模式---引进移民。


很多人大概不清楚,中国是世界上引进外国移民最少的国家,不但比欧洲少,甚至比日本,印度还少。


这意味着,即使我们只是引入外国移民到世界平均水平,即引入2000万外国移民。就可以很大量的解决”少子化“问题。




实际上就连一贯不愿意接受外国移民的日本,近年来政策也有所松动。。。日本人最后还是走了这条路。


但不可否认,接受移民,会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中国人还没做好准备和几千万不同民族人接触的准备。






第二选项:降低房价


实际上有很多研究已经证明,房价的高低和生育率有很大关系,基本上是房价越高的地区,生育愿望越低,上海的本地人口负增长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但降低东部沿海地区房价,放宽土地限制,放手让很多城市扩张,修建更多的房屋--------会导致地方土地财政制度解体,地方上搞地铁等资金变得紧张,地方债务问题凸显。。。。


而且由于东部地区土地已经饱和,让城市自然扩大,会带来耕地减少,粮食自给率下降的问题。我们的18亿亩红线制度很可能要改动。






最终办法是什么?


我真不知道,我估计今天中国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能光是某些专家或者领导一个人拍板,它需要全社会,全国人民一起老动脑筋,想办法,最后再一起承担责任吧!


红枫历史观


这个对40岁以下职工按收入缴纳生育基金、不生二胎不能取的主意是南京大学的刘志彪、张晔提出来的,遭到了大家的一致痛骂。

因为我国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将近40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家记忆犹新,超生要收取社会抚养费;这才刚放开二胎,不生的就要被收生育基金了(人们称之为子宫空置税),这砖家的脸变得也太快了吧。总之有所谓的砖家就是变着法儿的把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能不能让人民消停会儿!

老子说,治大国如煎小鱼,最忌讳翻过来翻过去,那样鱼就会破碎不堪。这两个所谓砖家就是典型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人民任意宰割。过去多生就想办法治他,现在不生仍然要想办法治他,有这么混蛋的主意嘛?



本来国家需要劳动力,需要新的人口加入,这也无可厚非,你只要出台生育奖励政策就行了。但是沉重的生存压力让很多人不敢多生,高昂的教育费用让人们不胜负担,你不出主意怎样减轻压力,反而逼人生育,这不是没人性嘛!

希望这个世界上这种无良的砖家越少越好,这种坑人的主意灭绝才好。


迷楼


社会越发浮躁了。
看了评论,估计好多人都没看这个教授的文章全文就开始痛批,说怎么不建议国家完善监护制度什么的,其实这个教授建议的不仅仅是征收生育基金。
该教授的完整建议如下:
短期,全面放开计划生育,发展幼教和国家托教,加强义务教育建设。
文章提到目前学前阶段抚养压力大,市场化托教价格昂贵,建议重建国家托教体系,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义务教育阶段,现在学校普遍做法是在学校时间短了,但是在辅导班时间多了,给家长带来严重的负担。该教授建议恢复小学生早八晚五的上下学时间,加大学校教育力度,提高教师待遇。
这两点建议非常好。
中期建议,是设立生育基金,这个被人诟病颇多。规定40岁以下不论男女,每年均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生育第二胎时可以提取并领取补贴。
之所以被诟病,是因为年轻人现在压力本来就大,而且意识都崛起了,这种强制计划生育手段只能引发抵触情绪。
中期建议还有延长产假,住房政策优惠,但绝对不是送房或直接打五折这类大利好,而是公租房租金减免这类小恩小惠。
长期内,才是财政补贴政策。
整体看这一系列短中长建议,短期的建议还是不错的,急需出台,生育基金这种建议,简直是火上浇油啊。现在因为高房价问题,导致社会矛盾很大,还要再出台这种政策,真的是觉悟太低。
而且社会抚养费这个重大问题,则轻描淡写的过去了,请问,这么多年,收了多少社会抚养费,能不能先拿出来补贴?或建设公立托教体系?
总之,南京教授这次出名了,但肯定是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每天坚持原创,已经很多年了,其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也希望各位能够给些鼓励,关注,点赞,留言都可以!感谢读者,感谢粉丝的长久陪伴!

赵冰峰


提高生育意愿,需探索国家儿童监护制度

以前生二胎,要交社会抚养费,这笔费用用到哪里并不清楚,但好歹可以说是二胎自己承担自己的社会抚养费。现在专家建议,要缴纳生育基金,40岁之前缴,不生二胎,不能领取,这其实就是要为其他人生二胎交社会抚养费,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别人生孩子关自己什么事?要鼓励生育,不要指望想着法子由老百姓自己承担生育成本,而必须由国家承担生育成本。简单来说,国家要考虑建立国家儿童监护制度,由国家承担未成年孩子出生后到成年的教育、医疗费用。

在放开二孩政策后,出生人口并没有如有关专家预测的那样井喷。原因在于我国社会的传统生育观“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已经变了。包括以前宁愿罚款也要超生、多生的农村,也随着年轻人进城务工而改变了生育观。而生育观的转变,与生育成本有直接关系,现在无论是城市家庭还是农村家庭,都感受到巨大的生育成本压力——生孩子不是只把孩子生出来,还必须养育,让孩子吃饱穿暖,送孩子读书,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要鼓励适龄夫妻生育孩子,我国需要考虑减轻家庭的生育成本,而由国家承担生育成本。在发达国家,具体的制度就是国家儿童监护制度,如加拿大,孩子一出生,就会领取政府的牛奶金,所有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国家儿童监护制度不但减轻家庭生育成本,而且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权利,如父母作为监护人没有履行监护职责,将剥夺监护人资格,由于儿童的生活费、教育费和医疗费均由国家承担,所以剥夺不合格父母的监护人资格、委托其他人监护不存在什么障碍。

我国要一步到位实行国家儿童监护制度可能会有困难,但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减轻所有家庭的教育支出和医疗费用支出,并对农村地区的孩子率先实行生活补贴。国家和社会多考虑为家庭生育分忧,承担责任,才是提高人口出生率的正道。


熊丙奇看教育


这个建议在可行性和社会效果方面都具备很大的漏洞。

先说可行性:

不知道这位经济学教授有没有见过满街上不孕不育的小广告,如果规定一切人都要等生育二胎才能取出“生育基金”,那么这是否对不孕不育者造成了歧视?教授可能会说,好解决,实际操作中大不了让他们凭医院证明去申请免除缴纳嘛!在现实中,我相信会有很多人为了避免工资缩水,主动找到单位说“报告组织!我不孕!”

再说社会效果:

这个计划打的如意算盘是,先拿走一部分工资,等生了二胎再返还,这样就为生二胎提供了经济刺激。

但我们的经济学教授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生第一胎,对于中国工薪阶层来说已经是一笔很大的经济负担,如果再额外增加一笔支出,那么很多人连第一胎都生不了,何况二胎?

有个笑话说,有个人吃了一个包子,没吃饱,吃到第二个才饱了,于是拍拍肚皮,感叹道:早知道只吃第二个好了。而题目中的建议,就是想直接吃第二个包子,根本没有考虑,要是第一胎都没了,哪来的二胎?

最后,这个建议的提出方式也没有考虑民众的接受能力。

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税收和补贴一样,都是一种转移支付,本质上没有差别。学过经济学的朋友应该知道,补贴看上去很美好,但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同样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

但从社会效果上来看,发放生育补贴,无疑听上去更能显示诚意,也会让一部分没有经过经济学训练的民众误以为得到了更大的实惠。不考虑这样是不是一种欺骗,但至少如果这位经济学教授打着“生育补贴”的名头提建议,恐怕获得的支持还要更高一点。

综上,这个建议不具备可行性,也未必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要说有什么可取的地方,那就是至少还算得上比较耿直了吧。


王瑞恩


教授们,不食人间烟火啊。


还好这这是教授的建议,希望千万不要被采纳,

因为生育基金换一种说法,就是罚款——即不生二胎的罚款,这样的建议,显然是很荒谬的,之前是生二胎罚,现在不生要罚。罚款就能解决问题?这是太过简单的思维模式。


下图为刘志彪教授


孔方兄还仔细看了这篇文章,发现教授们天真到了哪种程度,他们说:


考虑到我国社会抚养费已经征收了30年,存量资金应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理论上可以支撑一两年内对二孩家庭的生育补贴。可考虑将存量抚养费资金用于充实生育基金,或作为生育基金的初始资金。


社会抚养费(即超生罚款),这些资金从来都是去向不明的,哪里还有所谓的结余,哪里还可能作为生育基金的初始资金。


无论是个税改革,还是企业的降税减费,国家的目标都是尽量降低居民和企业的负担,以激发社会活力,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这两位教授却反其道而行之,继续鼓励给企业、个人增加负担,这显然是违背了大的方向。大家本来负担就已经很重了,求求这些教授不要再盯着工薪阶层的钱包了。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其实对丁克家丁、单身人士征收“单身税”并不能促进生育。只有把教育、住房、养老、医药和食品安全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解决了,或许才对生育有促进作用。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尤其对这些教授来说,他们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了,反正生育基金又不会落到他们头上,反倒是他们想生二胎的时候还可以从基金里面拿到钱。不触动他们的利益,他们自然什么都敢说。


最后说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据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的介绍,刘志彪教授“所撰写的咨询报告,获得过中央和省部领导肯定性批示20多次。”


关注孔方财经,让你第一时间了解热点财经事件背后的经济原理.


孔方财经


鼓励为提高生育率出各种建议,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但经济学教授如果觉得自己更具备经济学理论根基,以论文研究的方式提出“荒唐”建议,那就贻笑大方了。

我想,生不生二胎是作为父母的基本权利吧,有些公司有些集体,有些认可二胎更能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可以拿出奖励金,奖励生二胎的家庭。就像有些公司鼓励在公司附近租房子,给住房补贴,鼓励出去旅游,给旅游津贴一样,有则领取奖励,无则不享受此奖励。

这是一个公司,一个集体当家做主的人的决策权利。但要上升到政策法规,就不那么不妥当了。如果一刀切,强迫职员缴纳一定费用,强迫公司按一定比例缴纳此项基金,真是增加负担,压榨员工了。

1、还不嫌我们要缴的,要扣的不够多吗。这个专项要扣一点,那个专项要扣一点。今天要生二胎,明天要研究芯片,后天要人造飞船,都从工资中扣,公司配相同份额。

如果真能那么推行,天下大事,不都顺利而容易地解决了?

事情显然不是那么简单,不能那么武断的。

2、当今的生育险能起到一定的福利作用,但多数农村到城里打工的人并没有享受得到,就这个“古老”的优惠政策都难一一落实到位,现在又多出“二胎保障”?即便成立二胎(多胎)计划处,也比较难推行呢。

建议那些专家们就别瞎出主意了,二胎放开没多久,看到出生率并未见有提高反而下降,这是下降趋势的表现,别硬想着非扭转这个趋势不可,想着如何适应和顺应新现实为好。

人口第一大国,就让印度当去吧。想着把一胎服务好,想把那些已经生二胎的人服务好,想着怎么满足一些家庭想要更多孩子的需求,这不更有落脚点吗。


3、生二胎,或者不生二胎,有些人愿意,有些人不愿意,说治水要疏而非堵,同样,我们要顺势满足想要生二胎的家庭,让他们更舒心更安心,别在户籍、教育、保险等方面设置什么门槛,那就是最大的支持了。

而那些不想生二胎,甚至就想做丁克的家庭,从国家层面来说,也要开辟出更多满足这些人需求的服务。

我们的观念是不断升级变化的,享受到了自由空间的人们,就别再把人关进笼子里了。

倒是过度的权力,要坚决关进笼子里去。


财经作家邱恒明


40岁以下职工按照工资比例交生育基金,而对于家庭有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以申请取出并领取生育补贴,至于未生育二胎,则只能够待退休时再取出。简而言之,就是有生育二胎者,可以用回自己缴纳的生育基金并获得生育补贴,而没有生育二胎者,则处于变相罚款的处理,而且要待退休时再行取出,而目前所缴费的钱,在二十年乃至三十年后,恐怕使用价值已经大打折扣,而待退休时再行取出,钱已经不值钱了,而之前缴纳的费用,也相当于变相罚款。至于生育二胎,从这一政策举措来看,似乎有强制约束的趋向,但关键问题在于目前很多家庭已经养不起二胎,即使有生育补贴,恐怕也很难让年轻人走出不愿生、生不起的恐惧压力,这或许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心态。


郭施亮


砖家谬论一出,引起社会批判热潮。但必须认识到,这不是笑话,而是专家非常认真的学术建议。事实上,砖家一点也不傻,只是比较坏。

在分析这两位专家的谬论之前,先来回顾一下前段时间曾经引起热议的“建议市民弃领养老金”事件。

前段时间,江西省宜春市一老年大学学员在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建议:鼓励市民主动申请放弃领取养老金。该发帖人称:我市市民要多为国家想,现在养老金紧缺,大家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国家,对于这种只顾自己利益的行为,却不为国家考虑的个人,已经丧失了做人的基本资格,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建议没收财产,直接驱逐出境。

跟“鼓励主动弃领养老金”一样,建议“公民按工资比例缴纳生育基金”有着同样荒唐的逻辑:

一、都打着为国分忧的旗号,实际上是对国家的高级黑,分明是为国添乱。

二、都主张强制公民无条件牺牲自己,实际上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肆意侵犯。

三、都把公民当工具而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但是,相对而言,“生育基金”的建议更为荒诞,而且影响更恶劣。

首先,身份不同。前者是老年市民,后者是专家学者。刘志彪、张晔来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其中,曾任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的刘志彪目前是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

其次,发表载体不同。前者只是在人社局官网留言,而后者是在省级机关报《新华日报》“智库”栏目重磅推出的学术文章,不仅仅代表个人意见。

总之,专家发表意见要讲人话,站在人民的立场看问题提意见,否则,伤害群众利益和感情必然会被唾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