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大学刘志彪,张晔提出设立生育基金制度,该怎样评价其人其事?

复仇者150034074


专家建议公民缴纳“生育基金”,不能只当笑话看。

必须认识到,此事绝不能当作笑话看。提出这些谬论的可不是什么山寨砖家,而是名牌大学的教授、学者。

提出设立“生育基金”,强制公民按工资比例缴纳生育基金的,是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的两位教授。其中,曾任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的刘志彪目前是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眼下,提出对丁克征收“社会抚养税”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这些大牌学者,他们所发布的言论,不能仅当作个人意见,因为他们对政策的制定有一定影响力。而且,刘志彪等两位教授的谬论,还是发表在省级机关刊物《新华日报》的“智库”栏目,并作为重要文章广泛宣传。因此,可以判断,这些观点还代表了除作者以外的立场。

这些身居高位的教授,必然都是人精,他们之所以提出这些谬论,绝不可能因为他们蠢,而是因为他们坏。在他们心中,公民无非就是机器,尤其是生育机器。他们认为,既然社会生育率低,影响经济持续发展,那就通过惩罚手段,强迫公民生育就行了。在他们眼中,公民不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只是工具、手段,不必考虑他们的感受,不必考虑他们的合法权益。

这些自觉站到民众对立面的砖家,向来以无耻为光荣,已经成为社会公害,既是对政府的高级黑,也是制造社会撕裂的推手。绝不能以言论自由的借口纵容他们祸国殃民,而应堵上他们肮脏的嘴巴,扼杀他们邪恶的谬论。


李蓬国一针见血评论


现在总有一些专家教授闲着没事,头脑发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建议和主张。不深入调查研究,纸上谈兵,迫不及待的下结论,出谋划策!

借此机会,我想请问两位专家,你们了解老百姓的生存现状吗?了解民心民意吗?国家鼓励生育二胎,既符合国情,又符合民意,况且,生育二胎,也是尽社会的职责义务!作为专家,所考虑的应该是如何鼓励年轻夫妻生育二胎,为生育二胎提供方便和支持!谁让你们制订规定了?你们制订的规定又是针对的一些什么人?真是吃饱了撑的,惹是生非,不计后果!

你们提出的规定看似合情合理,实则狗屁不通!规定40岁以下的公民,无论男女都要缴纳生育基金,可40岁以下的年轻人,都具备最佳的生育能力,尤其是农村居多。你们的规定不但不帮助年轻人解决目前存在生育难的问题,反过来倒打一耙,加重年轻人的负担,居心何在?

鼓励生育二胎,主要针对的对象还是在农村,根据目前农村的经济状况,有不少的农村夫妻还不具备生育二胎的条件。即使生育二胎不感困难,可孩子出生之后的哺育和成长也是一个大问题?你们的规定考虑了吗?规定了怎么样去帮助和解决孩子出生之后的后续问题?

农村生儿育女的积极性一向高涨,只要经济条件许可,生育二胎就不会成难题,问题是现在农村生育二胎正在酝酿阶段,许多育龄妇女还在犹豫,没有完全拿定主意,下足决心!一旦发现新规定出台,受制约的正好是他们这群年轻人,他们会甘心情愿接受,能不抵制?岂不是当头浇一瓢冷水,适得其反?

国家鼓励生育二胎,应从实际行动上解决生育难的问题,而不是靠专家教授磨磨嘴皮子就能够解决!千万别挫伤了年轻人生育二胎的积极性,这才是关键,至关重要!



手机用户22954642155


以前我对南大是心存敬畏的,曾经的国立中央大学,曾经拥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学者,现在的211,985,双一流。


但没想到南大也孕育了这样两位学者,不知道是哗众取宠还是真无才学,就此论而言,给人感觉就象个怪胎,南大孕育出来的怪胎。

以前我最大的理想是做一个满腹经纶,铁骨铮铮的学者,现在我要对所有的人说,请尊重我,别叫我学者,就象尊重一个女孩一样,别叫人家小姐。


夏后殷鉴


南京的教授要建立二胎公积金,北京的学者要向丁克族收税。网上引来一片讨伐之声。

不论建立二胎基金,还是设立丁克家庭税,其出发的和初衷应该肯定,都是为了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长,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条件。

每当一个新的观点和思维出现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声音,或提出质疑,或被尖锐的批评。上世纪六十年代,当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的时候,也受到了批评甚者是责难。即使到了七十年代,国家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时,仍然阻力重重,不被社会上众多居民所接受。但通过几十年的坚持不懈,我国计划生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功避免了人口大爆发,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影响。

如今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转型期,人口红利消耗殆尽,发达国家半个世纪才出现的老龄化问题,我国十几年就出现了。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巨大,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专家们提出鼓励生育的理论也在情理之中。

网友们的主要意见是反对所谓专家们的论点,认为生育权是人类的自由,是否生育,生育几胎应由自己决定。专家们的论点,侵犯了人们的自由权,是闭门造车不切实际,更不符合国情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令一种观点是,就像日报的评论,生育既是家庭的事,也是国家的事。生育关乎人类的繁衍与生存,是每个公民责任和义务。如果人人都讲自由,都放弃生育,人类靠什么来支撑生存繁衍。

两种观点各不相让,又似乎都有道理。我记得佛学大师赵朴初在一次记着招待会上,被一个记者问到,佛教主张戒淫不近女色,如果人人都去做尼姑和尚,那我们人类该如何繁衍和生存。这是一个具有挑衅性,而且非常尖锐的问题,在场的人都为赵先生捏一把汗。只听赵先生反问那位记者,请问你信佛吗?,记者干脆的回到,我当然不信。赵先生微微笑到,那我就不用担心人类的繁衍了。是啊,世界上总会有不信佛的人,人类繁衍的任务总会有人去完成。现在也是如此,有喜欢丁克族,更多的人会选择生育,人类的繁衍也不会因为有丁克族的存在而毁灭。

任何一项理论,都要以国情民意做支撑,不符合国情民意的闭门造车,注定会受到抵制和批评谴责。


无奈且向上


首先表明我个人的观点:不赞同该专家提出来的关于设立生育基金制度的说法。

其次大猫先帮大家解读一下这个所谓的生育基金制度到底是个什么鬼。大体的意思就是说四十岁以下的男女都需要每年在自己的工资里面抽取出来一部分上交,然后等自己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再申请把这些钱取出来,如果没有生二胎的话退休的时候再申请取出来。大家注意,是退休的时候才可以把这些钱取出来!

然而这两位并不是人口生育方面的专业人士,而是商学院的专家。怎么说呢,他们既然提出来这个制度,那就一定带有目的性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大伙都把钱上交上去,这些钱可能就会被用到其他方面进行运转,如果自己不生二胎,只能到退休的时候才可以领取这些钱。那我为什么要上交这些钱呢?为什么不自己用来投资理财呢,我觉得明眼人也可以看得出这两位经济学专家的“用心良苦”。

然而他们提出来的这个规则我觉得大多数人都觉得很荒唐。不管家庭经济情况怎么样,我觉得都不会走进人心。家庭经济情况好的人,人家有这个钱还可以去投资理财,为什么要把钱交出去呢?家庭经济情况差的家庭,本来经济情况就不好如果把钱交出去,一家人的生活估计都很难维持下去,所以不管这个理论对于富人还是穷人而言都不切合实际。

经济学家如果想要调控经济什么的还是去别的地方转悠吧,人口以及计划生育问题本来就涉及到千千万万家庭的利益,更何况一个搞经济的来提出这样的理论,请问您们可以对13亿中国人负责吗?

这是大猫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在文章下面留言评论!

大猫聊三农,我是王大猫。喜欢大猫的可以关注一下啦。

大猫聊三农


感觉不靠谱。生育本应该是每个人的天赋人权,我们似乎失去了这个自由。

以前是想生不敢生,现在又完全是相反的情况。

以前,很多生了二胎想要三个孩子的家庭,为了怕不让生,四处躲着,有家不敢回,就是为了想多要个孩子。

现在为了提高生育率,又提出生育基金制度这么奇怪的提案,其实这钱如果用不着就是白交了。

想要提高生育率,砖家们不要总想着索取,应该多付出才是。本来你求我们生,应该是哄着我们才对吧,比如,生二胎的家庭奖励几万,生三胎的奖励个几十万,再加上其它的像住房补贴之类的优惠,这才是正常节奏吧。



七蒙育儿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开始拿活人殉葬的人,难道自己没有孩子吗?

而这一句话,用来形容鼓吹生育基金制度的一些“专家”们,显得分外贴切。现在的年轻人,因为高房价和高教育成本生不起孩子;因为医疗和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不敢生孩子;因为企业对劳动法的普遍违反(譬如俗称“996”的工作时间,明显违反了八小时工作制)而没有精力生孩子。在这个情况下,又怎能指望靠挥舞大棒来喝令年轻人为维持“人口红利”而做贡献呢?

制定宏观政策,讲究的是因循利导,要充分理解造成一种现象的原因并予以引导。前一阵,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称“养孩子不仅是家事,也是国事”。文章指出国家应该创造有利于生育的条件,降低养育孩子的成本,这才是管“国事”的正确思路,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增加不生孩子的成本。


然而,还有一些“专家”们却不这么认为。您看,又跳出来一位胡继晔教授,提出的方法更加极端:不仅要从不生二胎的年轻人工资中抽出一部分生育基金,还要向“丁克家族”征收“丁克税”。

根据胡教授的理论,丁克是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丁克老了之后需要被人家的年轻人照顾,给社会造成了负担,因此让他们纳税也属于正常。

读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那么,他们交的社保去哪了?这难道不正是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老了得到社会照顾而向国家预交的费用吗?

不知道胡教授是真不明白,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前者是傻,而后者就是坏了。


王瑞恩


我是60年代初生人,作为一个从农村通过高考跳出“农门”是幸运的,而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让我们不能生二孩又是悲催的,因为我身边有不少朋友成了失独家庭,造成心灵、生活上的阴影恐怕让这些朋友至死都无法消除了。



说实话,如果二孩政策早放开10年,可能我也生二胎了,所以我们二孩政策调整错过了最佳时间节点;直到前年才放开二孩,可是80年代末、90年代出生的育龄妇女却又不想生了,2017年的出生率比2016年下降,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估计2018年的出生率也不会很高,根本没有出现一些专家学者们所预测的那样---放开二孩会导致新生婴儿暴棚的局面,所以我觉得国家的计生政策再也不能被这些误国的专家学者们所左右了,应从中国实际出发者才是硬道理,也才是正确的。



导致放开二孩出生率不及预期,我们能怪现在的育龄妇女吗?不能,怪只能怪我们鼓励生育二孩的政策制度不完善,甚至还处于一种短缺状态,加上高房价、高教育费用、高医疗费用、高就业投入等却又让年轻轻夫妇不敢生。我女儿女婿结婚生了二个女儿,两人都有工作,加在一起不过1万元,小孩每个月的开销较大,还有请保姆每月需花费4000元左右,靠他们自己的经济能力,根本无法承担两个小孩的生活抚养成本,好在跟我们在一起,我们在吃住等方面给予一起补贴,算是勉强过得去。



我说了这么多,似乎与题主的问答无关,其实是有关的。因为打破目前我国这种计生格局需要有真知灼见的专家学者们仗义走言,敢说真话,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这才是好样的。所以,我觉得南京大学刘志彪,张晔提出设立生育基金制度的建议是相当正确的,也是非常有必要和能发挥重要作用的,通过这项制度建立全民族鼓励生育的奖励基金,实现国家与个人共同分担生育奖励有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生育意愿。至少有这项制度比没有要好。



因而,我本人十分赞成两位学者的观点,我觉得两学者是有良知的专家,中国就需要这样的专家学者,而且是越多越好。


财经深思


勾践灭吴中这样写道: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现在我们到了这种地步了吗?

如果真的要这样搞,我们这代人真的好悲哀:出生时计划生育,长大后逼迫生育!


如这个邮票一样,猪爸爸脸都黑的像锅底灰了!

如果可以养得起,哪个不希望儿孙满堂,不希望人丁兴旺呢?可是现实如此,我们拿什么去哺乳更多的孩子?

住不起,生不起,现在要逼着生?

这些所谓学者专家,说到底就是整一些好大喜功的言论来欺上,可耻!


鄢遇岭南


其人不了解。

对于提出“生育基金”的想法有所闻。

现在,大家对这个提法口诛笔伐,其实也没必要。普通的两个学者,对生育问题提提看法和想法,可以分析讨论,指出不符合实际就可以了,没必要一棍子把人打死,他们又不是制定政策,对大局没有任何影响,无非给大家增加一些思考。

如果作为政策推出,就荒唐。

前天刚回答一个有关生育的问题,就是感觉害怕未来国人不生孩子的都是闲操心,呼吁生育放开不再搞计划生育的,理由都不成立。

劳动力人口红利是最荒唐的一个理由,未来劳动力最大需求不是生产线工人,而是科技人员,因此,提高人口素质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而不是稀里糊涂的提增加人口。

也许有人说数量上来了质量才有保障,这也是站不住脚的理由,踢足球,冰岛才多少人?克罗地亚多少人?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小国照样在欧洲诸强中杀出,一个几百万人口四分五裂的国家照样拿世界杯亚军。

反面的例证也有,印度13亿人,种姓制度导致社会发展畸形,贫困人口一大堆,奋斗再多年根本就难达到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

人口数量与生活质量之间有负相关,一个饼一个人吃就饱了,两个人吃就半饱,三个人分着吃就挨饿。但关键还不在这里,关键在分配办法,也就是制度。

生育不能放开,还是要有计划。

社会资源不是无限量可取,别的国家也在抢,不是人多就抢的多,美国3亿人,资源消耗等于发展中国家30亿人。而这3亿人里,脑瓜子特别聪明的还多,所以,美国人的生活成穷国追赶目标。

如果说美国生育是放开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解释也不困难,中国一年新增人口6,700万,人口基数庞大,出生率再低,每年新增加的人口也等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

不控制,只会越生越穷。

古话说,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

随自动化普及劳动生产率成倍提升,干活直接需要人的地方都会被机器人逐步取代,黑暗生产,机器人工作都不需要照明,没日没夜的干,淘汰的劳动力怎么办?老年社会再加上大量年轻人从工作岗位上腾出来,这个才是未来2-30年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

一、二线城市二胎意愿下降,不是不愿生,也不能说生不起,把孩子养大要花多少钱没有标准,主要还是社会节凑变化快,城市新人面对城市生活生存压力大,自己生活工作不安稳,又要工作又要带孩子,显然力不从心,加上已经生下来的孩子入园入学没着落,再叫生孩子,无所适从,这些都不是“生育基金”能解决的事。

人口学会有个数据,2011年大概有1.5亿独生子女家庭,如果1.5亿个家庭中最终只有50%-60%的比例生育二孩,出生人口规模依旧会很大。

现在应该还没出现放开生育的时间节点。

至于解决一、二线城市二胎意愿低的问题,重点还是要解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均衡教育资源,现今,一个学区房该吓退多少想生二胎的年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