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出现了新蓝海,许多中国人已抢滩成功!

在非洲市场,由当地政府或国际组织推动、或直接采购的基建民生订单并不在少数。机械、建材、农业器具等基础民生相关的询盘在非洲市场是很大的。有中国商家发现,“环保热”正在席卷非洲国家,割草船、挖泥船等环保设备十分走俏。

非洲出现了新蓝海,许多中国人已抢滩成功!

(销往南非的中国割草船)

而且,中国商家已经能利用阿里巴巴国际站的订单数据指导工厂进行柔性化生产制造,和以往传统外贸厂商大批量生产、同质性发货的生产模式有很大不同。具体来说,以割草船为例,青州科大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将这一品类细分出割水葫芦、割水藻、割杂草、收垃圾等几类产品。“有些客户要求割草船只负责割水草,有些要求顺便把水草打捞起来,还有的要求更为细致,希望同时还能打捞垃圾并进行垃圾分类,如此花样繁多的生产,全都根据客户需求完成定制。”在试单化的大趋势下,用柔性供应链为非洲买家定制产品,不仅能够提高用户满意度,也能为日后的大单返单打下基础。

消费型品类爆发

非洲出现了新蓝海,许多中国人已抢滩成功!

阿里巴巴国际站数据显示,从去年开始,非洲买家针对3C数码、服饰假发、家居厨卫为代表的消费型品类,询盘量开始明显增多。一方面,也是因为非洲整体经济在好转,市场需求也从机械、建材这样的基建刚需产品,走向更加多元化的个人消费产品。

轮胎供应商李忠艳的生意火了,他实地考察非洲路况,改进轮胎的胶料、排放和结构,让出口的轮胎更适合非洲颠簸的路况,打开了销路。调研机构HIS的报告显示,非洲市场的汽车需求量,会在未来10-20年内实现翻倍。与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国际轮胎品牌相比,高性价比的中国轮胎品牌,在非洲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一条轮胎的价格能做到大牌的一半,同时轮胎的使用寿命也能达到80%。”李忠艳表示。

非洲品牌反向入华

中国商人们在积极开拓非洲市场之时,一些非洲品牌也开始尝试通过电商敲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今年28岁的温州小伙陈超众,是一位扎根在南非的淘宝全球购买手。他在南非找到了一款潜力产品——芦荟胶。“南非的芦荟都是野生的,没有种植成本。”陈超众把南非的芦荟胶带到淘宝,年营业额已经达到近700万。

非洲出现了新蓝海,许多中国人已抢滩成功!

(南非工人收割下来的新鲜芦荟)

在陈超众看来,要在中国市场成功孵化一个非洲品牌,是一个门槛很高的技术活。驱车几千公里拜访当地品牌是家常便饭;在当地超市大规模采购,得提前备好现金,在超市保镖的护送下把现金存到ATM机里。非洲有很多像芦荟胶这样的小众特色产品,把它们带到中国市场也是门大商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