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27章解读,如何对待善人和不善的人?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释

辙迹:“辙”,轨迹。“迹”,足迹,马迹。

善言:指善于行“不言之教”。 “瑕谪”:过失,疵病(cī bìng,缺点,毛病)。

数:计算。 筹策:古时候计数的器具。

关楗:栓梢。

绳约:绳索:“约”也作绳、索讲。

袭明:含藏着“明”。“ 袭”,承袭,有保持或含藏的意思。“明”是指了解道的智慧。

资:取资,借资的意思。 要妙:精要玄妙。

老子《道德经》:第27章解读,如何对待善人和不善的人?

今译

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没有过失;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却使人不能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却使人不能解。

因此,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就叫做保持明境。

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镜。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他的借镜,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迷糊。它真是个精要深奥的道理。

引述

本章是对于“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

“善言”、“ 善行”,就是指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善数”、“善闭”、“善结”各句,都是意义相同的譬喻,意谓“以自然为道,则无所容力,亦无所着迹”(引林希逸语)。且譬喻有道者治国,不用有形的作为,而贵无形的因仍(yīn réng,犹因袭,沿袭)。有道者能够以本明的智慧,去观照人与物,了解人各有才,物各有用。而做到人尽其才,各因其性以造就,所以说:“常善救人”、“ 无弃人”;且做到物尽其用,顺物之性以展现其功能,所以说:“常善救物”、“ 无弃物”。这是说明有道者的待人接物。

本章不仅写出有道者顺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无弃物的心怀。具有这种心怀的人,对于善人和不善的人,都能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面要劝勉他,诱导他,另一方面也可给善人做一个借镜。

本章内容带给你不一样的收获吗?欢迎发表你的评论!

文章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