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27章解讀,如何對待善人和不善的人?

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註釋

轍跡:“轍”,軌跡。“跡”,足跡,馬跡。

善言:指善於行“不言之教”。 “瑕謫”:過失,疵病(cī bìng,缺點,毛病)。

數:計算。 籌策:古時候計數的器具。

關楗:栓梢。

繩約:繩索:“約”也作繩、索講。

襲明:含藏著“明”。“ 襲”,承襲,有保持或含藏的意思。“明”是指了解道的智慧。

資:取資,藉資的意思。 要妙:精要玄妙。

老子《道德經》:第27章解讀,如何對待善人和不善的人?

今譯

善於行走的,不留痕跡;善於言談的,沒有過失;善於計算的,不用籌碼;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卻使人不能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卻使人不能解。

因此,有道的人經常善於做到人盡其才,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做到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這就叫做保持明境。

所以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鏡。不尊重他的老師,不珍惜他的借鏡,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迷糊。它真是個精要深奧的道理。

引述

本章是對於“自然無為”思想的引申。

“善言”、“ 善行”,就是指善於行不言之教,善於處無為之政。“善數”、“善閉”、“善結”各句,都是意義相同的譬喻,意謂“以自然為道,則無所容力,亦無所著跡”(引林希逸語)。且譬喻有道者治國,不用有形的作為,而貴無形的因仍(yīn réng,猶因襲,沿襲)。有道者能夠以本明的智慧,去觀照人與物,瞭解人各有才,物各有用。而做到人盡其才,各因其性以造就,所以說:“常善救人”、“ 無棄人”;且做到物盡其用,順物之性以展現其功能,所以說:“常善救物”、“ 無棄物”。這是說明有道者的待人接物。

本章不僅寫出有道者順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達了有道者無棄人無棄物的心懷。具有這種心懷的人,對於善人和不善的人,都能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於不善的人,並不因其不善而鄙棄他,一方面要勸勉他,誘導他,另一方面也可給善人做一個借鏡。

本章內容帶給你不一樣的收穫嗎?歡迎發表你的評論!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